作者简介
卡尔·纽波特(Cal Newport),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博士,乔治城大学计算机科学副教授,畅销书作家。
他还是一位人气博主,创办了在美国广受欢迎的博客“学习黑客”,致力于为大家破解工作和学习领域的成功模式。纽波特还著有《如何在大学里脱颖而出》《如何成为尖子生》《 如何考进世界顶尖名校》《优秀到不能被忽视》等畅销作品。
什么是深度工作?
在无干扰状态下专注进行职业活动,使个人的认知能力达到极限。这种努力能够创造新价值,提升技能且难以复制;与之相对应的是浮浅工作:对认知要求不高的事务性任务,往往在收到干扰的情况下开展,此类工作通常不会为世界创造太多新价值,且容易复制。长时间浮浅工作会永久性降低自己深度工作能力。
为什么要深度工作?
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时代,我们获取信息更加容易了,常常沉浸于此,我们被网络奴役了;相反,专注于一件事变得越来越困难。
我最近在工作之前一般会写工作计划,但是没有一次做完预定的计划,我事后分析了一下,原因有两个:
1、做事的过程遇到难点就容易分散注意力,去关注下一件事甚至刷朋友圈,使得完成这件事的时间远大于预期;
2、中途被其他事情打断(新任务、电话、微信消息、邮件等)
如果您也和我一样,在工作中经常会有这样的感受,那么推荐您看一下本书,如果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深度工作”的重要性并且用于实践,它将会使得我们的工作甚至生活品质都有一个大的提升。
第一章 深度工作是有价值的
1、哪三类人能够在接下来的智能机器时代取得成功
- 高级技术工人
他们能够利用智能机器把工作做得漂亮并且具有创造性,拥有掌握复杂工具的能力;
-超级明星
这里的超级明星指的是各个行业中最优秀的一批人才,在工作质量和速度方面都达到精英层次; - 所有者
拥有资本的人
这里的前两类人需要拥有深度工作的能力,资本所有者则雇佣他们为他工作,然后在他们提供的方案中决策出最优方案
2、深度工作帮我们掌握困难的事物
专家与普通成年人之间的差异反映的是,为提升某一特定领域的表现穷奇一生的刻意努力。
越来越多的科学家认为刻意练习有效的原因与“髓磷脂”(神经元周围的脂肪组织)相关,它能够起到绝缘保护作用,可以保持神经元干净和正常的运转。
这种理解为刻意练习提供了神经学基础,专注于某一项特定技能,就会迫使某一特定大脑回路在隔离的区域不断的燃烧,反复利用同一大脑回路,就能促使少突细胞在这个回路的神经元周围包裹髓磷脂,从而有效的固化这种技能,要想高度专注于当前任务,避免干扰十分重要,因为这是充分隔离神经回路,促进髓磷鞘脂形成的唯一途径。
3、深度工作有助于精英阶级的出现
高质量工作产出 = 时间 X 专注度
在我们学生时代,总有一两个“隔壁家的小明”,平时玩的又好,成绩也好,如果你现在相信这个公式,那么就可以理解了:学习时专注度越高,单位时间的学习效果会越好,这就是深度工作(学习)所带来的好处。
为什么完成工作那么难?
注意力残留(通过词汇判断游戏佐证)
当我们从任务A转移到任务B时,注意力并没有及时转移,如果在转移工作之前,对任务A缺乏控制且关注度较低(我感觉是关注度高),残留会尤其浓厚,转换任务之后处于注意力残留状态的人,在下一项任务中表现通常很差。(注意力残留概念有助于解释专注度公式的真实性)。
这预示着在有干扰的状态下工作,对我们的表现是有潜在危害的,要想达到个人巅峰的产出效率,需要长时间无干扰的高度专注于单一任务,即使我们效率最高的做法是深度工作。
第二章 深度工作是少见的
-
度量的黑洞
我们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每天浏览几十个网页、回复上百条的微信,这些干扰需要多少成本?同时每天的深度工作能够带来多少价值?尽管我们对此都承认,但是此类度量属于不透明区,难以轻松衡量。我们将这个区域称作“度量黑洞”。度量黑洞使得干扰的危害和深度工作的价值无法清晰化,也使得职业世界中出现越来越多的干扰。 -
最小阻力原则
在完成工作的过程中,如果没有明确的反馈和标准,我们倾向于采取最简易的行为,即浮浅工作更简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如果提出问题能够立刻得到答案、需要的信息立刻能够得到,那么生活就会变得简单,至少在当时是这样;
2、欣然回复最新的信息(或处理最新的工作),其他的则堆积在那里。同时还感觉自己的效率令人满意;
3、当工作中没有明确目标时,围绕浮浅工作的表面忙碌会成为一种本能。
最小阻力原则受到度量黑洞的保护,少有人对其加以审视,在这种原则支配下的工作文化,免去了我们短期内对保持专注和做计划的忧虑,却牺牲了长期的满足感和真实价值的产出。
第三章 深度工作是有意义的
1、神经学角度论证
科学作家费雷德 加拉格尔被确诊为了癌症晚期,但是她在离开医院时产生了一种强烈的直觉“这种病症想要控制我的注意力,但是我要尽可能的专注于自己的生活”,此后的治疗虽然痛苦万分,但是她却时刻关注好的方面,例如电影、散步等,她的这段人生本应淹没在恐惧中,但却常常过的十分愉快,经过几年的研究,她确信了一种大脑的“大统一理论”:
各种学科都认为熟练管理注意力是优质生活的重要因素,也是几乎改善人生各类体验的核心
我们的大脑是依据我们关注的事物来构建世界观的,你的为人、你的思考、你的感受和所做之事,以及你的喜好,恰是你所关注事物的概括。
2、心理学角度论证
心流:一个人的身体或头脑在自觉努力完成某项艰难且有价值的过程中达到极限时,往往是最优体验发生的时候。
大多数人认为放松令人愉悦,但是有时候并非如此,通过实验验证,人们在某一周类经历的“心流 ”越多,对生活满意度就会越高,在工作时比想象中愉悦,在放松时则没有想象中快乐。
这种产生心流的活动同样可以用于描述深度工作
第二部分 准则
准则1 工作要深入
即便了解到了深入工作的好处,但由于现在外界的诱惑和信息太多,我们很难做到深入工作,那么就需要在生活中加入一些特别设计的惯例和固定程序,使得进入并保持高度专注状态消耗的意志力最小化。作者认为,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深度工作的训练
选定你的深度哲学
- 禁欲主义哲学(难度:*****)
这类人往往有明确且极高的职业目标追求,通过摒弃或最小化浮浅的职责,从而实现深度工作的最大化。(感觉大公司CEO或者决策者比较适合,必须有很强的自控能力) - 双峰哲学(难度:****)
将个人时间分成两块,将某一段明确的时间用于深度追求,余下的时间做其他所有的事情,在深度时间里,会像禁欲主义者一般工作,余下时间做所有事情。
我们可以按年、月、周划分深度和开放时间,但是深度工作的时间必须足够,才能实现认知强度最大化(比如一周四天等),早上安排几小时的时间实在是太短 - 节奏哲学(这个比较实用)
这种哲学认为轻松启动深度工作得到最好方法就是将其转化成一种简单的常规习惯,其目标是创造一种工作节奏,让你不需要投入精力便可以决定什么时候进入深度工作状态。这类人通过雷打不动的惯例进行深度工作,确保定期完成一定的工作,在一年的时间里往往能够积累更多的深度工作时长。
比如:在日历上画X,每天完成后画一个X,长时间连接起来会形成一个链条,从而形成视觉辅助工具(个人感觉用番茄工作法等方式,也能起到一定效果)
习惯化
- 你在何处工作,工作多长时间。指定一个深度工作的场所,并设定一个具体的时间框架,而非漫无尽头,无休无止;
- 工作开始之后你将如何继续工作。制定深度工作过程中的规则和程序,比如约定不准使用任何网络,或设定单位时间工作得到产量,以此断评估自己在深度工作中的投入程度是否足够;
- 你如何支持自己的工作。能量支持(喝一杯上好的咖啡)和脑力支持(比如跑步、散步等)。
大手笔
比如作者提到的找一个豪华酒店办公、专门建造一个小屋、坐国际航班等,高额的费用会使得你珍惜(需要有经济实力的人才能完成)
像商人一样的执行
原则1 关注点放到极端重要的事情上
“你想做的事情越多,完成的事情反而越少”,执行需要专注于“极端重要的目标”
原则2 抓住引领性指标(与之对应是滞后性指标)
滞后性指标是指你最终尝试改善的方面。例如,你想提高客户对面包的满意度,那么相应的指标是客户的满意分数。但它的弊端就是结果出来的太晚。引领性指标指接受免费试吃后的客户数量就是不错的引领性指标,因此引领性指标可以将你的注意力转移到提升你在短期内可以直接控制的行为上,并对你的长期目标带来积极性的影响。对于深度工作来说引领性指就是:专注于极度重要目标上的深度工作状态的时间。
准则2:拥抱无聊
如果你生活中潜在的每一刻无聊的时光,比如说排队5分钟,或者在餐厅等朋友(甚至开车等红绿灯),都是靠浏览手机来打发时间,那么,我们的大脑可能已经被重新编排,从某种程度上说,就像是“心智残疾”,这时我们的大脑已经不能够胜任深度工作了。如何改变:
1、不要不断分心,而要不断专注
预先计划好你使用网络的时间,然后在这些时间外完全避免使用网络(在电脑旁用笔记本记录,可以更加清晰)
2、有成果的冥想
在身体劳作心智空闲时(开车、跑步、淋浴等),将注意力集中到一件定义明确的专业难题上,开始可能会涣散或者停滞,但是必须不断的把注意力集中到该问题上面
准则3:远离社交媒体
选择网络工具的“任何益处法”:一旦发现使用一款网络工具有任何可能的益处,或者是不使用就可能错过某些事,你就觉得有足够的理由使用这款网络工具。
比如:抖音,因为我们在闲暇的时光打发时间,所以会选择使用
1、我们该如何选择一款合适的工具?
工具选择的手艺人方法:明确在你的职业和个人生活中决定成功和幸福的核心因素。只有一种工具对这些因素的实际益处大于实际害处时才选择这种工具(选择干草压缩机还是直接购买干草)
2、戒掉社交媒体
“丢弃无用物件法”即30天内不主动使用app(主要是社交app),如果有人问你为什么在某app活动频率下降,你可以解释,但不要主动告诉别人。针对每一个app问自己两个问题:
- 如果我一直在用这款app,过去30天会过的更好吗?
- 人们是否关心我有没有在使用这种服务?
如果答案是否,就直接删掉这款app,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在微博等上面给朋友点赞,很多时候只是为了我发发动态的时候,他也能来帮我点赞。假如一个电视节目或者一本书籍的内容全是我们朋友圈写的这些东西,应该不会有观众的。这类社交app只是打破了努力创作有实际价值的作品和吸引到人们注意力之间的正相关关系。
准则4:摒弃浮浅
我们应该明白准则的目标是减少浮浅工作在我们日程中的分量,而不是将其消除。一旦你在一天的工作中达到深度工作的上限后,继续试图增加深度工作效果就会下降。因此,浮浅工作并不可怕,只有其比例太大,影响了深度工作上限时才需要注意(新手一天深度工作1个小时是上限,熟悉的人是4个小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