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课程共创,顺应儿童做探究

课程共创,顺应儿童做探究

作者: 吴向东老师 | 来源:发表于2017-10-27 10:58 被阅读0次

《中国教师报》2017年10月18日

编者按:突破教材的程式化套路

教材是死的,教学是活的。课程整合、主题教学等方法的出现,赋予了教材新的使用逻辑,这是当下课程改革的一种表现形式。然而,还有一种方法是对教材进行实用的“微创新”。比如,本期案例中的两位教师,一位摒弃教材规定,根据学生兴趣,适时与学生共创课程;另一位改变教材呈现方式,令知识的发展顺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以学习者为中心。

□ 吴向东

一年级科学课越深入,我愈发感觉到学生们的确长大了,他们的小手灵活多了,也愿意主动去发现一些有趣的事情。

一次,我拿着学生熟悉的工具盒走进教室,学生没有表现出一如既往的热闹,似乎在三三两两看着什么。我还是习惯性地问了一句:“知道今天我们学什么吗?”“蜗牛!”几个学生一喊,大多数学生也跟着附和起来。一个学生举起在手指上爬着的小蜗牛给我看:“老师,我们发现了好多蜗牛!”“真的啊!哪里有蜗牛啊?”这一问,学生们都积极踊跃地要告诉我答案。几个学生从座位上跑过来,一边说着,一边牵着我的手,要拉着我去看。

“好吧!全班出发,一起去找蜗牛!”我高声一喊,学生们迅速跑出了教室。跟在他们后面,我不得不大步流星。

按照课程计划,这节课原本是一节实验课,考虑到蜗牛大量出现不容易,所以我决定抓住时机学习这个内容,即便一年级根本没有“蜗牛”这一课。在我的观念里,课程是师生共建的过程,不能总是学习教材和教师规定的内容,教师要随时关注学生的兴趣点,并适时纳入课程。

蜗牛的聚集地原来是在低矮的小榕树遮蔽的小花坛,花坛里种满了海棠花。大雨后的花坛湿漉漉的,海棠花叶片和花瓣上还有水珠,许多幼小的蜗牛粘在上面慢慢地左右探寻,似乎在寻找什么。“不幸”的是,它们一下子成了孩子们的宠物和观察对象。

“有两只就足够了,我们回教室观察吧!”再不快点回去,我担心小蜗牛们都会被孩子们捉走。

回到教室,打开实物投影仪,我借用了一个学生的蜗牛放上去,慢慢放大,只见投影屏幕上一只慢慢移动、探头探脑的蜗牛影像出现了,相比学生桌面上的小蜗牛,大家更容易看清细节。“请同学们拿出纸,把蜗牛画下来。”这样做,是期望他们能够更仔细地进行观察。

没过多久,就有学生跑到讲台把“大作”递到我眼前,那眼神分明是要获得我的肯定。但是,没有谁能把蜗牛头部的几个重要部位画出来,哪怕并不需要准确。这几个重要部位主要是4只触角,头的上部长长的一对触角还有圆圆的眼点,头部朝下还有一对触角,短且没有眼点。

“你们都是艺术家!但现在,你们要做科学家,一定要看清楚蜗牛的每个部位,看清楚了再画,检查一下你们是不是漏画了什么?”

“老师,我不会画!”看着我提高了要求,有学生对着我喊起来。

是啊,一年级学生,他们在幼儿园时没学过素描,画的都是自由“写意”的儿童画。有的画,侧面形象的蜗牛分明不是他们实际看到的,而是绘本、图画书上看到的,也许还来自幼儿园教师教的简笔画。有的画,蜗牛的长触角上是大大的眼睛而不是眼点,眼睛上竟然还长了长长的睫毛。是孩子妈妈喜欢带假睫毛呢,还是从图画书上看到的呢?有的画,侧面形象的蜗牛不仅有弯月形的嘴巴,还有头上和触角上的4只大眼睛,这笑容如同画出这幅画的可爱的孩子一样。只有一幅,才可以说是正确的。

学生们哪里是在画蜗牛,分明是在画内心——心中的蜗牛是怎样的,画出来就是怎样的。也就是说,科学事实就在他们眼前,竟“惘然不顾”。

下课放学时间到了,我问了一句:“不观察蜗牛的时候怎么办?”“放回花坛!”但愿他们做得到,至少学生们懂得要爱护小动物。

下一节课,我对学生做了专门的观察训练。课上,我专门投影了一张清晰的蜗牛照片,特别强调要多观察蜗牛头部。我在学生间巡视观察,的确发现还有不少学生不知道如何下笔,不知道如何把照片上的细节勾画为线条。

我灵机一动,把可以左右移动的黑板遮盖到投影屏幕上,让蜗牛投影到黑板上,然后我开始示范怎样画线条,把蜗牛的关键部位画出来。末了,我俏皮地来了一句:“你们看,我是全班画得最好的!”“老师你作弊!”一个学生喊出来,马上引起全班学生的声讨……

“好吧,看你们的了!”我说。

当我再次巡视,那些说不会画的学生也开始动笔了,虽然有的学生画的还是蜗牛侧面形象的漫画风格,与黑板上的照片不一致,但至少把4个触角的方位画的八九不离十了。还有的学生开始涂色,但不会再增加弯月形的嘴巴。有的学生跑到我身边,递给我看他的画作,我表扬道:“你是艺术家,也是科学家了!”

科学教育的目的之一,是让学生学会观察和辨析事实。在观察蜗牛的活动中,学生们把蜗牛看作令自己喜悦的玩物,这是天性。但仅停留在这个层面是不够的,要打破他们内心固有的观念,提升不成熟的心智,这样才能真正锻炼出善于观察和发现的眼睛,促进成长。

活动伊始,教师需要做的是顺应学生的兴趣,呵护他们表现出的对周围世界的好奇。

科学无处不在,发现蜗牛,我会这样教学;发现木棉,带着种子随风飘,也是这样教学;发现小鸟不吃成熟的榕树果实,还是这样教学。蜗牛课之后的科学课,我都这样随机生发,把原来预设的内容抛开。这样做,是期望在学生潜意识里种下“时时处处皆科学”的观念,养成发现现象就想一探究竟的习惯。

无论是课程改革还是核心素养教育,我们总是喊着要关注学生的需要和学生素养的养成,但教材上固定的教学内容安排,步调一致、雷打不动的节奏,再加上刷题得高分的教育模式,不可能让我们的理想落地。打破内心固有的观念,如同打破孩子内心对蜗牛固有的形象,顺应学生的兴趣和发现做探究,我们自己要有勇气。

(作者单位系广东省深圳市龙城小学)

相关文章

  • 课程共创,顺应儿童做探究

    《中国教师报》2017年10月18日 编者按:突破教材的程式化套路教材是死的,教学是活的。课程整合、主题教学等方法...

  • 五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提升方案

    彭婆小学 席巧辉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性质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

  • 摘记9. 探究学习与理科教学

    布鲁纳:《教育过程》高度强调研究成果,强调新的学校课程注重“结构”与“直觉” 探究学习的特点: ①儿童自主地抓住自...

  • 儿童舞蹈应该快乐为本

    新综艺做顺应天赋的教育,做深入人心的教育!目前有不少家长让孩子课余学习舞蹈。对此,专家建议,儿童学习舞蹈时不必过于...

  • 3~6岁儿童科学探究指南 课程(一)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幼儿的科学学习是在探究具体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中,尝试发现事物间的异同和联系的过程。幼儿在...

  • 3~6岁儿童科学探究指南 课程(三)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幼儿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应注重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

  • 3~6岁儿童科学探究指南 课程(二)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幼儿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应注重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

  • 《增广贤文》顺应天道  共创和谐

    原文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顺天者存,逆天者亡。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夫妻相和好,琴瑟与笙簧。 译文 有效...

  • 2022-12-03

    卢梭提出教育要顺应自然,顺应儿童的本性,做一个讲道理的数学老师,就要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依据儿童的年龄特征选择...

  • 简要概括前人对探究式学习的探索及主要观点

    一.杜威的探索与观点 1.探究是儿童天生的四大本能之一。强调关注儿童的兴趣,重视直接经验,强调“做中学”。 2.关...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课程共创,顺应儿童做探究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odrp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