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哥哥挺直腰板,哥哥总是做出怪姿势,不是像拐子一样走路,就是把肚子挺得老高!!
这,每次都让我很恼火,他明显是在挑衅。
而且每次都是这样子挑衅,让我既无奈又生气。
也许是我口气总是命令,总是指责式的。“哥哥把胸挺起来!”
他感受到的不是我对他的好意,于是就这样做。
但当时我并没意识到,而且冷嘲热讽的吐槽:你这明显是挑衅,要是有一个武力值超强的爸爸,把你狠狠揍一顿,直到揍得你听话了。”还说这是明显敬酒不吃吃罚酒。哥哥尴尬的笑一笑而不语。弟弟在一旁附合我。因为我们是边走边说笑着说的。我感觉我指出了问题所在,并没有觉得什么不妥。
回来到家,脑子一空回想一下,才发现自己言论很不对,特别是早上对哥哥他不听劝,应该打一顿,打得趴在地上,敬酒不吃吃罚酒的言论。
我怎么也不应该那样说,作为妈妈的角色。
可是为什么我说的那么自然流畅呢,而且并不是恶狠狠的态度,是谈笑风生的样子。这样子问题更严重。如果我只是恼怒一时的发作,还说明并不是常有的,但我是在很可控的情绪状态下,说出来一些完全不合格的言论。
看来自己的言行一直有大大的问题。什么问题呢?
我努力去左右,去控制孩子,朝有利于他的方向去发展,一切都是为孩子的利益着想,让他这样做,教他那样。孩子就像一个没有自己想法感情的物件一样,被我去塑造,如果不附合要求,我就想去修理,打磨。
我认为我去打磨他是为了他好,但是也不管人家疼不疼,接不接受,舒不舒服。(早上说的话)
结果是,我这个打磨人,目标是朝着对他好,但指导教育他采用的言行,举止却产生了很大的误差,离我本来的想为孩子好的方向越来越远,有时候甚至因为过于想利他,而孩子不听劝,不听建议时,就引起我的情绪,反而用这样极其贬低,打压式的方式,一是不自觉地去发泄自我的不满情绪,二是想达到自己的目的。
想想,这是本末倒置了。我,教育,孩子。
我=施教人,是教育主体,
教育=手段,方式
孩子=受教人,是教育对象。
目的=孩子走向健康发展方向
结果是,孩子不接受教育,我开始情绪化,教育手段开始控制化诋毁化。目的也不可能达到了。孩子受中伤,心理健康受影响。
所以,孩子的教育,到底是以什么为主体?
是以孩子为主!
而不是以教育的内容为主,也不是教育孩子的这个人的思想为主,孩子才是真正要放在最中间的主体。
其它的教育人,教育内容,都应该为孩子让路,以人为本的教育方式,才对。
以人为本的教育方式,最终达到教育的目的,使他成长,成熟,成就,成功。
可我以上明显,以自己的惯性表达方式教育,得不到孩子有效的回馈,于是就恼怒了,怨孩子不好,开始言语刺激威胁。我把自己作为孩子成长中的主体了,也就是我太自我了。
这些,一而三发生的问题,孩子不能改正,我需要思考,如何帮他纠正,什么方式奏效。而不是简单认为是孩子人的问题,性格的问题。把自己放于主位。
晚上回来,我要郑重地跟孩子倒个歉。我作为妈妈,不应说出那番话。
---------
那么,我的情绪怎么办呢?想作为一个教育人,就需要站在高位,而不是把自己放在和孩子一样平的位置,孩子采取不当的方式,自己就应激的不高兴,生气。
如果是这样,自己就是没有修练到家,没有把自己这个教育人拉高一个格局。
如果做不到站得比孩子更高一个维度,就说明自己这个教育者的身份还不匹配,达不到高度,还需要进化,修行自己,继续学习。否则以为自己是家长,就能教育孩子?那不过是自身身份的自恋而已,孩子一个调皮挑衅的行为,自己就生气了?明显就是层次还不够高,很容易掉到和孩子一个档位的局面,那还谈什么教育呢?就根本没有资格,是和他一样的水平。这样,谁教育谁还不一定呢?
所以,教育其实是一项奉献的工作。它需要人能够面对不同层次的受教者,层次低的得把他们拉到高位,这需要付出需要耐心需要教养和素质!
教育需要内核,人没有比受教者更强的内核,是不可能有教育结果出来的。教育同一个水平,同一个层次的人,那就是不够格。站的档位不够高度。所以想教育人,得拔高自己,不然不可以充当这个角色,自以为是,自负,认为自己比他人更有思想更有办法等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