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8068117/36dba56abb3940a9.jpg)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翩跹(pian xian),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chou)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wu),开户视之,不见其处。(全篇完)
羽衣翩跹:穿着羽衣(道士穿的用鸟羽制成的衣服),轻快地走着。呜呼噫嘻:叹词连用。畴昔之夜:昨天晚上。顾:回头看。寤:觉,醒。
过了会儿,客人离开了,我也回家睡觉。梦见一位道士,穿着羽毛编织成的衣裳,轻快地走来,走过临皋亭的下面,向我拱手作揖说:“赤壁的游览快乐吗?”我问他的姓名,他低头不回答。
“噢!哎呀!我知道你的底细啦。昨天夜晚,边飞边叫着从我这里经过的人,不就是你吗?”道士回头笑了起来,我也忽然惊醒。开门一看,却看不到他在什么地方。
这是全文的第三个层次,那只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横江东来、戛然长鸣又掠舟西去的孤鹤入了东坡先生的梦境,变成了一位神秘的道士。
道士化鹤,空灵奇幻。在“揖予”、“不答”、“顾笑”的神秘幻觉中,表露了作者本人出世入世思想矛盾所带来的内心苦闷。
政治上屡屡失意的苏轼很想从山水之乐中寻求超脱、慕仙出世,但事与愿违、平添悲伤,南柯一梦后又回到了令人压抑的现实。
“开户视之,不见其处”表面上像是说梦中的道士倏然不见了,更深的内涵却是苏子的前途、理想、追求、抱负又在哪里呢?
(这个解读也让我骤然生悲,本来不懂的时候我还觉得苏子这么安排挺俏皮的呢!呃……)
![](https://img.haomeiwen.com/i28068117/02af1f02f78f9640.jpg)
那为什么孤鹤形象这么受文人士大夫青睐呢?原来孤独、寂寞、高贵、幽雅、超凡脱俗的孤鹤历来便是道家的神物,乘鹤是道化升仙的标志。
孤鹤的形象尤其为苏轼所钟爱,他曾作《放鹤亭记》,以放鹤招鹤、与鹤共处来渲染内心弃世的幽情。
在本文中,苏轼不仅借孤鹤以表达自己那种高贵幽雅、超凡脱俗、自由自在的心境,更表现了一种超越现实的痛苦遗世的精神,不如化作“歇于松柏,不作稻粮谋”的孤鹤,高蹈于世外。
孤鹤不仅是苏子此际情怀的象征,而且孤鹤——道士的联结,也表明了作者在这只孤鹤身上寄予了怀念故友之情。在我看的某季播节目中,七月之夜游赤壁,陪伴苏子的朋友是道士杨世昌。
鉴赏里说后赋无论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不及前赋。神秘色彩,消沉情绪与“赋”味较淡、“文”气稍浓恐怕是逊色于前赋的主要原因。
但我个人也比较喜欢《后赤壁赋》,首先是“霜露既降,木叶尽脱”的初冬萧凉感,然而笔锋一转,又写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的踏月之乐。
第二段就非常的生活化,如此良夜美景如何度过呢,几个文人雅士便在一起商量。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怎么办?咦,巧了,那家伙刚好在今天傍晚钓了一条鱼。主人归而谋诸妇,妇正好有斗酒。
第三段的“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短短四句就特别的有画面感。才多长时间啊,江山已大变了模样。“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我却认为体现了苏子的真性情。
![](https://img.haomeiwen.com/i28068117/38d0793769e67276.jpg)
然而登高望远,临险峻之地,划然长啸之后的山鸣谷应、风起水涌,让苏子骤生悲凉之情、压抑恐惧之感,不得不返回舟中,任船飘摇。孤鹤的横江东来,也是对苏子的一种慰藉吧。
最后一段孤鹤入梦,道士化鹤,似梦似幻,而“开户视之,不见其处”凸显了苏子心境的苦闷与迷惘。虽然慕仙出世,但仍逃脱不掉欲望的窠臼。
备注:在学文言文漫谈系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