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已经过去一个月了,你的年度计划还好么?
不知道你的怎么样,反正的我的已经是打了八折了。
每次早晨六点要按计划爬起来的时候,还没等我反应过来,手就不自觉的按了闹表。然后我就又转身睡过去了。但这个情况根本就不影响我晚上继续下定决心做到第二天早晨六点准时起床。为此还特意的在睡前喝下一大杯水,以确保自己能起来。等到了第二天早晨,确实被憋醒了。硬撑着下了床,去了厕所以后,看了看外面漆黑的天色,晃了晃还没睡醒的脑袋,心理念叨着还是算了吧,就又钻回了被窝。就这样一晃我估计我会又稀里糊涂迎来2017圣诞。痛定思痛的思索着自己这一年的不足,然后给自己写下又一个New Year Resolution (新年愿望)。。。
通常,我们把这理解成心里的天使与恶魔。当天使占上风时,我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当恶魔占上风时,我们就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对于这“天使与恶魔”的科学解释。看看能不能让我们的天使多打赢几次。
两个自我
之前的文章里面我们介绍过丹尼尔·卡内曼的展望理论(点这里复习)。今天我们讲一讲他的另一个重要发现。
先来看一个卡内曼的一个实验:
实验项目:
实验一:60秒冷水:把一只手放在一个14摄氏度的冷水盆中。持续60秒钟。
实验二:90秒冷水:把一只手放在一个14摄氏度的冷水盆中。持续60秒钟。在60秒钟的时候工作人员会在冷水盆中注入热水,把温度提升到15摄氏度。持续30秒钟。实验规则:
在两组实验过程中,另外一只手用来敲键盘,来实时汇报痛苦程度。
实验的参与者会做三次实验。前两次是按照随机顺序做一次实验一,一次实验二(中间间隔7分钟)。第三次实验时,自己选择再做一次实验一或者实验二。
(注意!参与实验的人是不知道这两个实验的时间的具体长短。并且他们也不知道工作人员是否会注入热水。)实验目的
观察有多少人在最后第三次实验时选择实验二:90秒冷水实验。
乍一看,你会觉得这个实验没啥可做的。第三次实验时,正常人肯定会选择时间短的实验。尽管实验二的水温最后升高了一度,15度的水还是很难受的。何必选多在里面待30秒呢。
可是实验结果却非常出乎意料。80%的在实验二中能感受到最后30秒水温有提高的人,在第三次实验时选择了90秒冷水实验。
什么鬼???
通过这个实验,和其他一些相关的实验卡内曼总结发现了一个心理学现象:我们的两个自我——叙事自我(remembering self)和体验自我(experiencing self)。体验自我体验当下,叙事自我描述回忆。叙事自我回忆的经历与体验自我的感受并不一致。这种不一致体现在两个方面:
峰值结尾(Peak-end)原则: 回忆的总评价 = (最坏情况 + 结尾情况)/ 2 (而不是所有情况的平均值)
时长忽略原则(Duration Neglect):回忆的事件的时间长短不影响最后的总评价 (而不是时间越长影响越大)
用这俩个原则再来看这个实验的结果就很好理解了。
首先,根据时长忽略原则,这两个实验的时间属性就没有作用了。不管是60秒还是90秒对于最后的体验评价并没有影响。
然后,根据峰值结尾原则,这两个实验的体验温度如下:
实验一:回忆温度 = (14 + 14) / 2 = 14。
实验二:回忆温度 = (14 + 15) / 2 = 14.5。
所以,80%能感受到最后温度不同的人都选择了回忆温度略高但是时间更长的第二个实验做为第三次实验。
好了,现在理论有了。那么这两个自我,哪个自我是天使,那个自我是恶魔呢?
“两个自我” vs. 天使和恶魔
在下结论之前,我们先来看看,在我们知道理解这个理论之前,这“两个自我”是如何做判断的。
当我们需要对于以往的事做出判断时,我们下意识的就让叙事自我根据我们以前的回忆(叙事自我的回忆)做出决断。例如,当我们评价一场篮球比赛的时候,我们通常会用最后五分钟比赛的激烈程度来衡量整场比赛的好与坏。这也难怪NBA现在正琢磨着要根据时段卖一场比赛的票。对于很多人来说,其实只看最后五分钟的比赛就足够了。再举个例子,生孩子时的痛苦通常被比喻为人类所能承受的痛苦的极限,无出其右。可是当大部分妈妈回忆起这个过程的时候,通常并不觉得完全不可接受,甚至有的妈妈把这个过程描述为痛苦并甜蜜的过程。在讨论是否要下一个孩子的时候,这份痛苦也非常少的被作为一个因素考虑。这种现象多半是因为新生儿的带来幸福感和部分的药物刺激所形成的甜美结局给妈妈们的最后评价带来了非常积极的影响。
相反,当我们需要估计没有发生的事情的感受时,我们通常会下意识的让体验自我控制方向盘。例如,当我们研究下一个假期的时候,我们通常会觉得时间越长越好。并不会为以后的回忆留下一个完美的体验去特意安排最后一天的行程。再比如,当我们对未来做规划的时候,我们更希望我们早早的成功,从而减少痛苦努力的时间并且增加处于成功状态的时间。
通过这些例子来看,这两个自我都可以对我们的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所以,他们并不能一一对应到天使和恶魔上。
实际上,这两个自我都有可能是天使或者恶魔,取决于这两个自我对于我们决定的影响。如果对于我们的决定产生了好的影响,就是天使。如果产生了坏的影响就是恶魔。好消息在于我们的意识是可以控制这两个自我的。在我们理解了我们这两个自我的特性以后,我们就有可能做到让“天使”出现的次数多一些。
引导“两个自我”
先回头看一看我们一开始提到的“新年计划”的问题。
首先,显然每天早晨把我们按在床上的是“体验自我”。体验自我的感觉到浓浓的困意,暖和被窝的呼唤,并最终指挥手关掉闹钟,让我们继续睡上两个小时。
可是,根据我们之前的例子,给未来制定计划的也应该是体验自我啊。体验自我应该能估计到这每天起床的困难程度,知难而退。为什么他还是乐此不疲的制定不切实际的新年计划呢?这里问题是出在了叙事自我的身上。在制定新年计划的时候,叙事自我会试图回想每天早起的难度。他会清晰的记得我们成功早起的那几次并没有那么痛苦。更重要的是,他会非常切实的体会到这一年来没能早起最后带来的懊恼。当叙事自我把这两个判断告诉给体验自我以后,体验自我当然是义无反顾的接着做出在新的一年里每天六点起床的决定。
当然,在我们知道“两个自我”的理论之前,这一切都是发生在潜意识中的。我们的主观意识并不知道“两个自我”做了这么一串糊涂的判断。现在我们知道了这“两个自我”的存在,我们就可以针对他们的特点试着引导他们帮助我们真正实现新年计划。
首先,针对与体验自我的局限性,我们可以做两件事情:(取决于你起床难的原因,这两项可能不同)
- 早睡或者提高睡眠质量,让第二天早晨的体验自我感受到清醒的头脑。
- 早晨起来的时候,主动的激活叙事自我,回忆我们之前新年愿望没有实现时的懊恼。
其次,针对叙事自我的偏见,我们可以做两件事情:
- 客观的评价之前早起的困难程度,适当的制定计划。例如改成7点早起。
- 客观的评价每项新年计划的作用,选择更重要的新年计划。
除此之外,“两个自我”充当恶魔的情况在我们生活中非常多见。
-
当一件事情失败的时候,我们通常只会记得失败结尾的痛苦,从而过分的负面评价了整个过程。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说的恐怕就是这个意思。或者当一件事情成功的时候,我们更多的记住的是最后的成功。从而美化了整个过程,甚至把一些错误的决定当成了正确的选择。我觉得这是大多成功学不靠谱的一个重要原因。
-
当我们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努力,叙事自我可能会忽略每天那一点一滴的进步,从而让我过早的放弃。
-
在跟老朋友的一场小矛盾之后,叙事自我可能会过分夸大这场小矛盾的影响,并让我们忘记掉之前多年的交情,从而使我们错误的结束这段交情。
实际上,当明白了“两个自我”以后,在面对类似于以上的这些问题的时候,引导“两个自我”做出正确的决定就不再是问题了。大部分人都能做出正确选择。你会发现,当你意识到“两个自我”的存在的时候,他们的特性就不再体现出来了。更多是你的主观理性意识在起作用。
这也是一个很好的“一念一世界”的例子。有的改变靠努力,有的改变靠认知。一个简单的认知有时可以彻底的改变你对世界的看法。希望“两个自我”的认知也能让你的新年计划不再流产。
首发平台:
qrcode_for_gh_e4011e3ed86c_258.jpg© 版权声明:本文首发自本人微信公共帐号:思故是(sikaoguwozai);无需授权即可转载,但转载时请务必注明作者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