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自习让学生做了一张情境默写,对照答案后,又结合学生错误较多的题目做了分析讲解,要求第二天早自习再复习后上交,检查发现有一半以上的学生存在错误,甚至有的学生红笔修改的都是错的。与同事聊起这一现象,一片唉叹无奈之声,看来,这不是个别学生存在的问题。
高考情境默写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两个层级,是能力层级里较低的层级,是学生最基本的学习能力,可就是这样最基本的能力,为什么很多学生却无法达到要求呢?
课下就默写情况询问了学生,得到的回答是“不小心漏掉了”“当时没看清,一直认为这么写”“很自信,认为自己这不会错,仔细听”……
从学生的回答,我们可以看出,学生缺少严谨的学习品质,不能真正从细上下功夫。学习如蜻蜓点水,只求学个大概,不能深入思考研究。语境默写均来自高考规定的58篇必背古诗文,理解记忆是根本,如果平时学习、记诵时能吃透文意,写错字的机率就不大。如果做题时,真正理解了语境,明确了方向,写正确的机率就会大大提升。但是如果在初学时就不求甚解,囫囵吞枣,背诵时再死记硬背、知音不知意,出错必然难免。这也必然导致另外一种现象:只知机械学习,缺乏对知识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独立思考的能力。
缺少倾听的学习品质,不能做到真正虚心。谭嗣同说:“不骄方能师人之长,而自成其学。”就情境默写这类题目,学生成绩并不十分突出,因此也无法成为骄傲的资本,那为何学生仍不虚心,仍不能认真倾听老师讲解呢?学科学习只是应对高考的手段,缺乏真正的热爱之情,没有兴趣,也就无法把握古诗文的灵魂,体味古诗文的美,背诵变成零散的只言片语,分值只有6分,背了很多也不一定会考到,便生发出轻慢之心。
宋代朱熹曾高度评价曾子的“一日三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其自治诚切如此,可谓得为学之本矣。社会的发展,让我们拥有了丰富多彩的眼耳之娱,父母的殷切期望,又让各种辅导和才艺学习占用了大量的课余时间,外界的诱惑、心中的压力让我们的内心无法安放,更无暇进行自我省视,或者说无心进行自我省视。
学习能力的形成来源于学习品质的培养。叶圣陶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而学习习惯本质上也就是学习品质,要想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必须在身心和谐前提下让学生体味到学习之美,感受到学习之趣。入心方是解决问题之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