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疯文学”,指的是一种极度夸张、无序、情绪饱满的文字句式。据悉,“发疯文学”的起源是有人在豆瓣小组发了一段以“我不发疯我说什么”起头的文字,之后逐渐发展成“发疯文学”。有网友总结:当想要达到自己的目的时,便可以向对方发送一段“发疯文学”。(澎湃新闻)
在头条上读到一篇文章,才晓得有所谓的“发疯文学”。这年头大家的奇思妙想很多,总有人去制造新新文字或语言,让我愈发觉得只要一段时期不上网,就会被先进社会落下了。
我不是潮人,对于一些新奇或故作玄虚的文字或用词会有抗拒,事实上好多“新词新语”我都不明白啥意思,但无伤大雅的也能接受。然而,我对这个“发疯文学”有些排斥,我不懂欣赏,更觉得它若变成一种流行,会有一定的坏影响。
例如文章中提到的,有人把发疯文学用于网购的下单后催发货:
“10月20日,我买了一件衬衣,商家承诺一周内发货,现在都已经10天了,还没发货,我正好看到了‘发疯文学’的梗,于是就试了试。”家住武汉光谷软件园附近的市民肖女士告诉记者,从早上8点客服上班开始,她连续给对方发了20多条消息,每一条都试图让自己看起来“是疯了的状态”,客服从一开始的格式化标准回复,变成了人工回复:“马上帮您催”“已经帮您加急”“48小时内保证发出”。肖女士将此晒到了朋友圈,并配文“没想到发疯文学还挺管用。”(澎湃新闻)
“‘发疯文学’真的有用,跟客服扯皮争论好多天,我一顿‘疯语’输出,立刻给我处理了需求。”(澎湃新闻)
我认为:如果大家把“歇斯底里、状似发疯”的文字语言“常态化”,用于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那将造成一种情况,即我们可能很难分清楚到底谁在装蒜,谁又真的正在面临情绪不稳定,或情绪失控、心理奔溃?那么,本来需要我们马上给予关注和抚慰的人,我们是否反而会怀疑他们是虚情假意的作怪,进而错过了理解他们的机会?
同时,当大家都觉得疯狂文学对于解决纠纷“挺管用的”,那是否无须再学习礼貌又据理力争的言语了?大家有事没事的就一顿乱说,把对方搞得心情不佳或诚惶诚恐?合适吗?
随着“发疯文学”的爆红,有网友总结出了创作“发疯文学”的几大秘诀:一是字数要多,长篇大论,让对方不敢忽视;二是逻辑要无序,怎么造句不重要,营造气势才是根本。
我也遇过不负责任的商家和服务态度,遇见过极其令人厌恶的人,沟通起来非常困难,砸手机的心都有了,但恶言相向或假扮疯子真的好吗?
我宁愿不以发疯的方式处理问题。
这样的文学创作,不值得推广、模仿和提倡。
2022.11.1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