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生的游历

作者: penghuilou | 来源:发表于2023-02-01 12:50 被阅读0次
    摄于:南京

    前些天回乡途中,频繁地想起“陌生”这个词。

    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令许多事物都丧失了“陌生感”。以小红书为例,无论是一个旅行目的地,还是一件商品,人们通过看他人分享的经验,可快速获得“熟悉感”。

    从更广的范围看,移动互联网正在使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不再“神秘”。神秘感的消失,貌似显示出人们对世界有了更强的掌控感。

    但便捷到来的同时,问题也随之产生了。李厚辰在《翻转电台》中举过这样一个例子:

    空调的发明给大家带来了许多好处,但也让生活丧失了“想象空间”。比如出去旅行,订酒店或民宿时,若直接筛掉所有不带空调的房间,(这样一种“没有空调不行”的现代意识)可能会让人在无意间丧失体验另一种美好的可能。

    通过小红书这类平台来熟悉一样事物,未必能看到事物本真的样子。

    首先,社区调性会影响内容的呈现方式。像小红书上的经验笔记,有两类内容较受欢迎,一类是“必去”的内容,一类是“劝退”的内容。这两类内容的表达都较为极端,极端意味着“确定答案”,而大多数人也都想得到一个确定答案。进而博得流量关注。

    其次,个人的经验终究是主观的,人对事物的感受与自己的经历有关。小红书上的经验分享一般都带有个人倾向,这种先入为主的”偏见“,会阻碍人们看到事物真实的面貌。

    陌生感的丧失,在某种程度上无疑会减弱人的好奇心,进而会觉得生活失去了“新意”。

    今年回乡前,去南京闲逛了两天,此中的体验虽谈不上新奇,但却感受到了久违的陌生感。这种由切身经历带来的体验,与在网上云旅行是截然不同的。有时光是地理上的变化,就足以让一个人感到新奇。

    亲历一个地方,是一种不同于读书和思考的经验获得。

    在一个陌生的地方,看到生活在此处的人、此处的空间景观,作为一个人的视野就被打开了。此后,这个经验会一直伴随你,你的想象力、好奇心、对生活的选择,都会受到一些些影响。

    行万里路的意义,大抵就在于通过见一些陌生的事物,来重新认识自己。

    无论是否获得陌生的经验,人其实一直都在体验着“陌生”,那便是对过往的陌生。

    初唐诗人宋之问有一首诗:

    《渡汉江》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这首诗细读起来十分动人,相比于乡愁,对故乡感到“情怯”,是更真实的体验。此中的无奈,是一种回不去的伤感。游子从此唯有在他乡找故乡。

    从积极的角度看,过往变得陌生,说明生活在变化,无论是好的变化,还是坏的变化,都是一种新经验的获得。

    对于还未老去的人来说,我想大多数人还是会选择“变化”,尽管要承受一些失去和遗憾。

    在《还是得活在日常里啊》里,有一个挺感人的小情节:

    日本演员大竹忍和树木希林一起拍完戏后,前者想要后者的联系方式,但后者没有给她。

    被问及为什么时,树木希林说:“因为我不想喜欢上你啊。” 

    史航在一期视频里对这句话做了些补充:

    树木希林说“不想喜欢上你” 的言下之意是,我已经一把岁数了,不想再攒那么多东西在身边,也不想再增加朋友了。

    人到了一定岁数后,会自觉地放弃一些过于牵绊的东西。那个时候,陌生的经验就不再是必需的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陌生的游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ojih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