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中西差异

中西差异

作者: 丁晕晕 | 来源:发表于2019-05-05 21:10 被阅读0次

          在这几年的学习中,接触到很多的知识和理论,在自己学以致用的过程中,也会出现有的好用,有的不好用。到底是理论知识的问题?还是自己没用好呢?我想可能都不是,在学习非暴力沟通的过程中,我也遇到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也是众多学友都会遇到的状况。那就是中西方的文化差异。

            就拿马歇尔提出的非暴力沟通理论,在马歇尔9岁的时候,那时正是二战时期,因为他是一个犹太人而受到其他孩子的欺负。他开始思考两个问题:1、为什么人会那么残忍的对待其他人?为什么人这样剥削性的对待其他人?2、为什么有的人在一些很有挑战性的环境中还比较友善,对人有一份关心?带着这两个问题,马歇尔读了心理学博士、研究宗教学、观察一些人,然后提出了非暴力沟通。

            他希望找到一种方式让人更有自主的,而不是通过压迫别人来满足自己。用一种独立的方式来照顾到自己,同时如果有什么冲突大家又能想到一种方法互相理解、合作来解决问题。这是他对他小时候问题的回应,是基于西方文化的背景做出的回应,非暴力沟通作为一种马歇尔的解决方案也是基于西方文化的背景。我们都知道,西方人的家庭关系、社会关系和我们不太一样。就比如叫名字,从西方的文化里,互相称呼名字是很自然的事情,不管什么身份背景都统统叫名字也不会有什么异议。而若是在我们的文化里,好像更多的是在称呼时加上对方的身份,比如王阿姨、李老师等。西方的父母和子女的关系和我们中国的亲子关系比较起来要独立的多。孩子长大后会离开家自己居住是很正常的。而在中国传统还是希望能够住在一起,住在一起才像个家。西方的文化相对来说比较强调人的自主性、独立性,相对会平等一些。子女可以直呼父母的名字,而在中国你回家直呼你父母的名字试试看。

            适当的自主性对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是有帮助的,但是如果过了头就不一定适合我们的国情了,比如“爸妈你们要为你们的将来负责,我们也为我们自己负责”西方人可能比较容易接受,但是不太符合中国人的心理,因为中国有句老话:养儿防老。西方的个人主义是各自负责,有一种文化精神在那里。而我们是以家庭为一个整体呈现的,四书里讲孝顺:父母看到兄弟姊妹之间互相团结,整个家庭团结,父母的心就会顺了,这是父母首要看重的关心。从我们的民族习惯来讲,家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的。

            所以我想,当我们学习一套自认为先进的理念回来时,要考虑到支持这套理念的文化背景。同时也把自己的文化背景也考虑进去,再选择性的运用时,可能会少走很多的弯路吧。

    上午春天~下午冬天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中西差异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ojko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