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期间,听了峰瑞资本合伙人李丰老师关于中国产业格局的直播,收获颇丰。
本文是其中的一篇学习笔记:结合上图,梳理了中国产业链的发展过程。
1980年前后,也就是改革开放初期,农村的大量劳动力进入以乡镇企业为主的工业制造业。用了将近十年,就地改造成产业工人。而在这之前,中国80%的劳动力还是农民。之后,到1995年乡镇企业一度占中国GDP的25%。现在规模化的民营企业,大多是从那时候的乡镇企业转变而来。在这期间迅速崛起、犹如流星般殒落的民营企业,在吴晓波先生的《大败局》一书中有生动的展现。
我国的产业结构也是从那个时候逐步形成的。到如今,在中国整条产业链上,除了能源自给无法实现以外,其他的每个链条上几乎都是全球最大。
例如,联合国定义的所有工业品门类我们中国都有,而且200个以上工业品品类都是世界第一;粗钢产量,我国在2019年接近10亿吨,排名第二的印度,也只有1.11亿吨。
但回顾中国这条产业链形成之路,是在特定历史时期,在世界产业格局变迁中,劳动力迁移、技术提升、产业大规模升级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同样的历史条件已不复存在。因此其他国家难以复制。
1999年初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为抵御冲击,我国对于外贸进出口额度放开,从过去的配额制,即必须通过外贸进出口公司进行外贸交易,过渡到所有制造业都可以自主外贸。2001年中国加入WTO,进入世界产业体系,成为世界产业链的枢纽——一头连接原材料产地,如非洲;另一头连接欧美,中国利用自身的全产业链优势,成为制造业大国,在这一轮全球化浪潮中,构筑了不可或缺的一环。
2008年之后,欧债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中国为了应对危机推出4万亿计划,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高铁、机场、城际轨道交通。至今为止,我国有3.5万公里高铁(资产价值近4.5万亿),14万公里的高速公路,十年间新增5千多公里地铁,这一切,构筑了一个发达的物流网络。长三角一体化、珠三角大湾区,这些我们经常在新闻里听到的名词,就是基于完善的物流体系,形成的上下游产业链。中国现在的物流成本是美国的二分之一。
上述两个轴——完备的产业结构加上发达的物流网络,使得中国制造具备了高效、快速、低成本优势。
2020年初,遭遇疫情挑战,国家出台的刺激政策中有一个亮点:新基建,也就是上图中最外层的那个环,可以看到,新基建是对原有物流网络效率的再次提升,打通线上线下的阻隔,将人工智能、数据中心等新技术融入到原有的物流网络和产业链之中,提高效率、节约成本、协调供需,建立一个更加有效的调度系统。
未来,我们在产业链的重心将落到高附加值产品和服务上。标志性事件就是中国全资引进特斯拉。在2020年年中,特斯拉的零部件国产化率将达到70%,目的就是为了带动我国高附加值产业链的发展。
近两年,我们频繁听到“制造业外迁”,似乎中国的发展遇到了瓶颈,增速放缓,逐渐停滞,将被东南亚国家赶超。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外迁的都是劳动密集型,附加值低的制造业环节。同时,外迁而腾出的工业用地资源,给了高附加值的工业品企业,这意味着土地的GDP产值和长期税收价值更高。从这个角度看,并不是制造业外迁,而是溢出,因为东南亚与中国距离较近,人工成本低,而且与中国的铁路、港口连接便捷通畅,成为中国产业链的一部分。
那么,未来十年的机会在哪里?
最外层(新基建)的任意环节与里面两个轴(产业结构、流转效率)当中的某个点任意连接,就是发展机会。例如,人工智能、大数据中心与物流系统相连接,形成高效的物流解决方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