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的开始非常重要,开车的时候听魏老师的讲座,也应该重新捡起来了,因为已经很久很久没有利用开车的时候学习了。
每每听魏老师的讲座,都觉得挖到了底层深处,也就是每个行为后面的底层逻辑,都是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听着听着,就想起了,魏老师前段时间来到学校里所说的一些教学的事项。
学科过关得改革。
为什么呢?
魏老师说过关是老师自己的事情。
在长久两年的实行过关活动后的时间段里,我也一直有这个困惑,如果只考一月四次的过关,能起来狠抓基础的效果吗?
我自己是任教一个班的数学,我觉得以这样的频率过关,显然是不足的。数学过关最好就是每天短时去做的。这样掌握的点小,而且反馈所用的时间也小。
再说到语文学科和英语学科,这是典型的积累型学科。语文需要背日积月累以及需要部分的课文需要背诵,英语的单词就是最基础,需要每单元过关。这些学科,如果不是每天小项目过关,根本没办法抓好基础,更别说提高成绩了。所以如果每月就两次过关根本不行,一定是教师在私下要不断过关。
那你说没用吗?肯定是有用的。比如我自己执教的数学学科,可以不间断的提醒我,数学要过关了。我操作的方式是先进行一次过关,再进行一次正式过关,这样操作确实对计算是有帮助的。
所以,魏老师说,学校层面要做,要做的隆重,频率不宜高,第一个月一次,期中后的一个月一次,最后期末检测。
这样学校层面就起到了督促这件事情的作用,提醒教师,学校层面是有检测与反馈的。
这样处理学科过关,即有高度又能落地。
有学校层面的监督,也能发挥教师过关的主动性。
那学校层面的过关要如何做?
仔细思考,罗列了几点。
首先,统一出卷,直接对接到个人,直接出考核其内容,确定评价标准,然后教导处进行审核,确定这月过关的内容。
其次确定时间,统一全校过关的时间,一般为午管时间。
接着统一监考,安排不任教本班的老师,进行监考,出示安排表。
最后统一改卷,改卷完后,直接登记成绩信息,登记过关版。
教导处在公示处放红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