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有有很多年轻的爸爸妈妈很不喜欢看护孩子。
小朋友的哭声,此起彼伏。“哭什么哭?闹什么闹”也不绝于耳。妈妈面红耳赤,大声斥责,反而孩子哭的更凶了。
其实这时候我们可以用到问句“在她哭的背后,重要的理由是什么?”来引发思考。
作为一两岁,还不能用语言清晰表达的孩子,哭声是很容易表达自我的一种方式。
在孩子的世界,看到的东西和大人是完全不同的。
比如一根棒棒糖被抢走了,和大人失去了非常重要的物品,感受是类似的,都可以嚎啕大哭。一岁的小朋友垫着脚尝试很久,够不到自己想触碰的东西,比如小树枝,也会急的哭起来。一次考试没通过,就和大人丢了一份心仪工作一样沮丧。
如果简单粗暴地用“哭什么,不能哭”怼回去,孩子的负面情绪就像被强行塞住了,很难有疏通的渠道。
任何强烈情绪的出现,都有一个重要的理由。
如果家长否定,甚至是轻蔑,有的孩子还会产生羞耻感,认为“我哭是没出息的,是不对的,是软弱的”。
如果我们了解了孩子哭的理由,看见情绪的来源,就会相对没有那么急迫,而是先平和地安抚情绪,再去想解决的办法。
通则不痛,痛则不通。
疏通了情绪,先看见了孩子这个“人”,理解了她的想法,再去解决事情,就更加容易了。
孩子的心智还没有发育成熟,有时候会用一些自以为的方式去寻找关注,渴求关爱,或者是报复家长,或者是证明自己的能力。
比如有的孩子会摔坏东西,有的孩子会抽烟喝酒,有的孩子会无理取闹……
儿童心理学家德雷克斯认为,“一个行为不良的孩子,是丧失了信心的。”
但是很多家长看到孩子的一些不良表现,第一反应就是生气大吼,责怪甚至打骂孩子。根本没有给孩子解释或是诉说的机会。亲子关系也在一次次交锋中疏远。
如果我们立马判断,急于行动,往往失去了一个很好的和孩子内心链接的机会。
每个行为背后都有动机,动机本身是积极的,只是因为孩子年龄的局限,没有非常合理的科学的方式来呈现出来。这就对教养能力提出考验——不再凭借传统的训斥来和孩子交流,而是愿意蹲下身子,看见这个小小的、闪光的孩子,她有无比可爱的时候,也有会惹人气恼的时候。
无论是小婴儿的哭泣,还是青春期孩子的叛逆,如果我们不只是着急地说“有什么好哭的?”,而是可以再慢一点,先思考“在这些行为背后,有什么“重要的理由?”会不会更有效果呢?
养育孩子不是赛跑,尤其是出现冲突、问题的时候,慢,就是快。
慢下来,多一点觉察,多一点发现,多一点看见,我们可以用心去关注,有能力去看到背后的理由,可能处理的方式,也截然不同。
这样看待孩子的视角更加丰富了立体了,有着更加敏锐的觉察力,也可以更加理解孩子,帮助他们恢复情绪,也更加容易赢得孩子的信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