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间无意中看了关于大刘在美国读者见面会的一个小视频,然后我又从bilibili上搜出了没有看完的文曰小强出品的《名著愫读之球状闪电》,看完以后让我头脑突然被刘慈欣作品的美轮美奂,奇思妙想所惊艳,也被文曰小强的视频剪辑和讲解所触动。我随后意识到,正是这两种创造之美,让我为之动容。
其实我们也有在生活中创造的时刻。比如自己精心准备的菜肴,比如自己冥思苦想的文学作品,比如自己终于算出来的数学题,比如自己投出去的科研论文,这些创作的过程或长或短,但是它们带给我们的喜悦,确实如此的深远绵长,踏实厚重,这是网剧,游戏,娱乐带来的快乐所不能比的。
刚刚结束了《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让我意识到,自己已经身处一个注意力不断被抢夺的时代了。我们或多或少都会有这样的体验。越来越不能静下心来,仔细的阅读一本书了,读上几页纸就开始心猿意马。我们的大脑越来越习惯新鲜有趣的刺激,所以那些过时的,僵化的思维方式让我们无比厌恶,我们没有了耐心,我们的头脑和情感渴求刺激,像互联网给我们的信息流那样,无时无刻不充满着新鲜、有趣。然而,那些真的是新鲜有趣的信息,却大部分是无用的东西,在我们把记忆外包出去的时候,我们使用的信息媒介已经悄悄改变了我们头脑的思考习惯和思考方式。
我注意到很有趣的一点,是《浅薄》的前言,
《浅薄》这本书思考的结论,体现在书名“浅薄”之中。用我的话解释就是:工业化思维方式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由浅入深;信息化思维方式是透过本质看现象,由深入浅。后者达到的,就是浅薄,而浅薄比深刻境界更高。
这是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书长互联网周刊主编姜奇平所写的序言中的文字。
他同样提到了当下社会的一种现状,
“人的大脑是高度可塑的”,当然,这种可塑性,人自身是察觉不到的。不过今天,你终于“察觉”到了:你时常会觉得耳鸣、目涩,注意力无法集中;你懒于记忆,习惯于张口就问;你不喜欢冗长的陈述和表白,喜欢直奔主题和搜寻答案。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医学院心理学教授杰弗里 · 施瓦茨把这种状态称为“忙者生存”。
我们的头脑就是逐渐地被改造了。
但是既然“浅薄”无法阻挡,如何才能在互联网时代让自己更有价值和意义呢,我想,今晚我突然有了答案,那就是创造价值。
当我们由一个消费者转而想成为生产者的时候,这种强烈的愿望能够带领我们在“浅薄”的同时,不忘记“深刻”,这样,在不断的创造中,我们能够发现生命之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