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
孔子说:太奢侈,就不逊;太节俭,又显得鄙陋。但是,与其不逊,宁愿鄙陋。
我们都能感受到,人一旦过于奢侈,搞什么排场都很大,超出自己正常的欲求,这些行为和排场会反过来影响自己,人也会变得越来越不知道自己是谁了;而且,也会不知不觉招人恨,为什么?你搞很大排场、很奢侈,就会有人眼红、嫉妒、羡慕,就可能给自己找来不必要的麻烦。
一个人做事不光是考虑这件事是不是必要的,也要考虑你这样子做,对自己会有什么影响?对别人会有什么影响?在做出最适合的决定。
追去奢侈和排场是有好处的,杜月笙讲人一生的“三碗面”——人面、场面和情面,场面足够有气场、有派头,才能得到别人的信任和尊重,甚至是尊敬。比如,你一家公司,如果客户来拜访你,你公司的排场很小气,人家就很难信任你,如果你的现场足够大气、干净、有排场,那么人家自然对你多了尊重和信任。
当然,如果事事仅仅为了自己的面子去撑场面,不光对自己没好处,还会招来别人的嫉妒。因为你的排场和你的实力地位不符合。如果你的地位高,那么你排场相应的大,自然人家也认、也服;如果你实力不够,偏偏搞排场,和你实力差不多的人就会嫉妒,这就是自找麻烦。
相反,过于节俭同样不好,我们似乎经常说我们有什么节俭的优良传统,首先这不是传统,更不是优良的传统,以前是被逼无奈才节俭的,过于节俭就鄙陋、畏缩,你就会把能量过度地收缩,不敢彻底展开自己的生命力。
比如,有些父母不允许孩子“浪费”,买点东西抠抠搜搜,生怕买了什么东西浪费了,这样子成长的孩子就很难完整地展开自己的生命力,像是有一股力量阻碍着他的生命力的展开。而越是节俭,越会在某些时刻糊里糊涂的浪费很多钱,自己也没获得享受,还把钱给浪费掉了。
从心理学上讲,不存在要不要节俭的问题,生活中,如何最高效地满足自己,并能维持生活,这个是生活的智慧的问题。你总是提倡节俭,就相当于把自己关进了一个盒子,什么都不能做,人就不像人了。
不管是奢侈,还是节俭,孔子都不提倡,因为两者都对人性是一种误导。当然如果非要选,孔子宁可节俭,为什么呢?当时的历史背景,孔子是针对当时鲁国的奢侈僭越的风气来说的,所以说如果可以选,会选节俭,但在孔子心里两者同样都非常不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