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阳光灿烂,在蒲先生四姐家聚会。早上10点钟准时在地下车库开车出门,去买了半边盐焗鸡,在新华公园后门接上蒲家三姐就去了四姐家。
我们到了四姐家,不一会儿蒲家五姐也来了。我们聊了一会儿天,四姐夫就把饭菜做好了,我们愉快地共进午餐。
姐夫哥做了麻辣鱼,煎了茄饼,还煮了一锅牛杂汤,放有萝卜片和土豆片。冬天吃汤锅,越吃越暖和,关键是汤鲜、牛杂耙和,大家吃了一碗又一碗牛杂,连白米饭也吃不下,只有姐夫哥就着鱼汤吃了一碗饭。
吃完饭午饭以后,四姐刷手机,他们斗起了地主,我准备出门走走。今天不去宽窄巷子转了,准备去成都画院看画展。
成都画院在宽巷子的一侧,一直喜欢去画院,因为画院门口有黄荃的雕塑,一直觉得成都画院的前身就是蜀国画院。
黄筌是四川成都人,17岁时与刁光胤同仕前蜀王衍,19岁就被赐朱衣银鱼,兼都麴院,以艺事备受王衍优遇。后蜀孟知祥僭位称帝,黄筌仍被欣赏,进三品服;其子孟昶即位以后,又迁黄筌为翰林图画院待诏,赐紫金鱼袋,并主管画院。正因如此,黄筌的画派遂主宰了西蜀画风。
宋灭孟蜀后,孟昶降宋,黄筌随孟昶归宋,入宋画院,又被封为"太子左赞善大夫",赏赐甚厚。从此又将西蜀的宫廷画风带入北宋的宫廷画院,并统治了北宋早期的宫廷花鸟画风几近一个世纪之久。
最早知道黄荃,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跟老师学工笔花鸟画时,老师讲到观察的重要性,说起黄荃观察昆虫很仔细,甚至还学昆虫的姿势在地上爬。黄荃这一独特的形象,一直烙印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
每次走到成都画院,仿佛都在穿越千年,遥想黄荃在这里主管画院,总觉得这里就是蜀国的画院,或许这里真的是蜀国画院的前世今生。
这里不仅是成都画院,还是成都美术馆。高大的两棵梧桐树耸立在大门两旁。黄叶纷纷扬扬拂过黄荃的雕塑,飘落在画院门口,也引来了不少游人拍照留念。
进入画院的第二道门,上面是张爱萍题写的"成都画院"。左边摆满了关于成都画院的书画杂志和书。
只要看到书我就走不动了,我立刻在那里翻看起书来,不知道看了多久。这时,一个工作人员走过来对我说:"你喜欢看书,可以把书带回家看。""我不带回家看,我怕自己没时间还书。""不需要你来还书,你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就可以带二本书回家看。"听了他的解释,我高兴地说:"谢谢你!"
面对着不少书籍,我离开画院的时候,留下了自己的信息,选了一本《蜀韵风华——当代国画大展》,“蜀韵风华”四个字应该是张大千的集字书名,书中收入有张大千、赵蕴玉和秦大柱的作品。还有一本是《馆窥——成都画院馆藏精品选辑(明清至民国)》,收入有陈洪绶的《花蝶草虫图》、顾复初写的的碑和隶书。
选择这二本书,是因为看名家的书画,可以提升自己的审美。
拿着《蜀韵风华》和《管窥》这两本书走回四姐家,迫不及待地就阅读起来了。
今天真是收获满满的一天,这也是我爱看书的回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