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寻找丁敦龄(四)

寻找丁敦龄(四)

作者: 老的山羊 | 来源:发表于2022-11-26 09:49 被阅读0次

                他向我走来

    1、书的消息

    我以前写过《寻找丁敦龄》一、二、三部分,发表于不同的地方。

    之一,是叙述从2004年起,寻找丁敦龄事情的由来和经过;之二,是检索、查找当时所能找到的线索节点和疑问;之三,是2016年看到旅法国人刘志侠于2013年撰写的关于丁敦龄的文章,文章思路与和我大致吻合,但他在法国找到了更多的相关资料,抽丝剥茧地使“丁敦龄”这个在“历史烟雾中隐约浮现”的名字,大致成为了一个实实在在的人。虽然不是我亲自解开的谜,但是可以告慰我曾经付出的心血,了却我十几年的心结。

    本以为此事已经过去了,但是,前些天(2022年9月24日),突然收到一则短信:“老师您好,我近日得到两册丁敦龄签名的《偷小鞋》。想找一些丁敦龄资料,除了您发的几篇,还有其他资料吗?谢谢。”我很惊讶,马上回信:“你好!谢谢你的关注!”“旅法国人刘志侠应该是目前研究丁敦龄的权威了”,接着我把收集到的刘志侠的简历发给了他。

    又恍似梦中一般问他:“是否能将你得到的两本丁敦龄签名的《偷小鞋》拍摄几张书影,书名页、扉页、封底以及签名页,馈赠与我,以饕我眼,不胜荣幸!”他毫不迟疑地给我发来了,并说:“这个可能是丁敦龄存世极其罕见的中文手迹了,送给他坐牢时候的法官的,感谢法官,让他有机会写这本书。”

    看着签名扉页的照片,看着丁敦龄的签字,我竟然眼球发热,眼眶充盈。“太谢谢了!太神奇了!太惊喜了!看得我两眼潮热。”

    一个山西老乡,一个若隐若现的历史人物,现在带戴着瓜皮帽垂着小辫竟然向我走来,怎能不令我激动?!

    我好奇:“收集不易!你是偶尔为之,还是有目地的收集?”他回答:“我主要收藏签名本,这本书可能是最早的中国作家签名本,所以我就花高价拿了。”

    他的网名是“书山脚下采菊人”,真实名讳燕宏博燕先生。——感谢他慷慨地授权我使用他的名号以及他的相关书影。

    书籍字画收藏家们,大部分是很崇高的!他们普遍是为喜爱而藏,为嗜好而藏,为信仰理想而藏!他们有一个比较突出的现象,就是收藏越多,规模越大,越有眷恋情结,不肯轻易交易,赚取个别物的利润。他们知道自己收藏的价值,但他们义无反顾、不改初衷。

    我想得到丁敦龄的签字本,可是燕先生是搞收藏的,入界十多年,才觅得不同的两本。他好心地介绍我认识另一位收藏家曹先生(YOYO),曹先生收藏有多余的丁敦龄撰写的《偷小鞋》,但不是签字本。

    拥有总比空想强,经过商谈,曹先生答应转让一本,可是显示的价格,让我抓耳挠腮,望“洋”兴叹,心痒痒。

    又经过联系,山西有位不愿出名的收藏家雪柳先生,他肯慷慨地出资收下,并且允许我可以复印一套做参考,喜出望外矣!

    收到书籍之际,我就差焚香沐浴了!端放于条案,郑重其事地揭开包装,一本将近二百年前的神秘人物撰写于一百五十年前的作品真正地展现在眼前。

    2、书的出版

    一八七三年前后,丁敦龄在法国陷入了官司。

    一八七二年,他与三十五岁的丽茹雅(Caroline-Julie Liégeois)办理手续结婚。一八七三年,丽茹雅告发丁敦龄曾在中国结婚。法国的法律禁止一夫多妻,调查用了一年半时间,一八七五年,法院以重婚罪名把丁敦龄关进牢中。这条消息引起整个法国轰动,人人都等着案件开审。丁敦龄在狱中拘押了六十七天,最后起诉,交由塞纳省重罪法院(Cour d’assise)审理,审判者除了法官,还有公民陪审员,他们的判决是终审。法官盘问证人后,由检察官陈词,最后陪审团听取律师的辩护,然后退庭商议,不到五分钟,宣布判决:丁敦龄重婚罪不成立,当庭释放。

    舆论称这次审判是闹剧:庭上不见原告,只见被告,负责起诉的检察官还不知道被告是否有罪。法国传媒对此案作了广泛的报道,英国和美国报刊也详细刊登了消息。

    重婚案没有对丁敦龄造成特别的伤害,反而使丁敦龄的名气差不多达到了高峰。在被监禁期间,他仍然继续写作。出狱刚一个月,他的评话式小说《偷小鞋》,就在巴黎出版。很明显是出版商们在蹭热度!书籍的定价在当时还很高,五六十页薄薄的一册,售价五法郎。据说:此书后来于一八八七年和一八八九年两次再版,售价降为三法郎。

    就其大的背景,也许是因为法国的启蒙运动——法国十八世纪哲学学派——最早专注于中国和中国文化的那批欧洲人,尽管他们的绝大多数从未到过中国,但他们在当时掀起了一种叫做“中国风”的时尚(中国优雅华丽的陶瓷器、纺织品、家具、建筑、工艺品等风行于十八世纪的欧洲)。这种热爱还传到了十八世纪的英国,构成了一种重要的风尚。我当年参访法国、英国等欧洲国家时,看到那个时代差不多每位国王的皇宫里都有一处“中国厅”;欧洲各国的图书馆里也有着大量的相关著作。在罗马尼亚的一个镇上,我亲眼看到罗马尼亚著名的作曲家、“杰出的爱国主义音乐家”奇普里安·波隆贝斯库(1853—1883)的小学课本,其中一篇课文写着:“遥远的东方有一个帝国,遍地都是黄金……,那就是中国。”话说回来,法国大革命后,法国汉学热冷却了,鸦片战争后,晚清中国的形象更是一落千丈。丁敦龄所在之时,一是国外“中国风”余热尚在;二是在法华人不到十余人,法人猎奇心重;三是从语言到文字再到文化等方面的交流确实太稀少;四是中华文化真的博大精深!有此背景,以至于《偷小鞋》再三加印出版。

    3、书的形制

    这本书是硬皮精装版本,封面宽长27.2厘米,17.3厘米;内文长26.4厘米,宽16.5厘米;共60页(65页),厚1.8厘米。

    虽然是法文作品,书籍的装帧形式却充满中国元素,采用了正宗的中式线装书书籍的样式。封面外包绛紫色薄丝绸缎,丝绸以极具宋元画风的仙鹤、百鸟图案打底——据刘志侠说:封面是黄色薄丝绸,那么现在这本的绛紫色丝绸也可能是时间久远褪变色彩致此,抑或是不同版本所致。

    书籍的扉页中特地以中文篆书字体撰写书名“偷小鞋”及作者姓名“丁敦龄”,均为直排——我以为篆书就是丁敦龄所书,只不过说实话篆书字体有点稚嫩,其他文字按法文书籍的习惯排列。

    书籍的内文页郑重其事地仿照线装书模样,双页对折,双黑线方框围绕文字,插图页外端竟然还有模仿黑口之处,模仿的有模有样。每一章节外端也有黑口,口内标以中文章目。

    书内插图,乍看是中国木刻版画,稍定睛细看,却是铜版画仿绘,作者是著名插图画家舍瓦里埃(Frédéric Chevalier, 1833-1898),他刻意仿照中国古典绣像小说的人物绘制插图,惟妙惟肖。(图1—18)

    4、书的版本

    我接触的这本书的封面:

    书名:《偷小鞋》(《La Petite Pantoufle》

    ——直译为《小拖鞋(小鞋)》(作者译为《偷小鞋》)。

    作者:丁敦龄(TIN TUN-LING )

    翻译: 查尔斯·奥贝尔先生(Charles Aubert)

    出版者:威尔·斯巴帕-奥纳尔莱斯

    奥费诺菲伊诺斯

    巴黎拉帕耶特大街G1

    翻印出版者:弗雷德里克.希瓦利艾

    意译可为:水上书店。音译可为:欧复地书店(书店的名字)

    该版出版日期约为1875年5月后

    巴黎骑士出版社发行

    我不懂法语,文中法文的相关译文和意译,都是根据我在前面文章中提到过的曾在驻法大使馆工作过的刘建生先生的辛勤劳作、无私相助。

    据刘志军文中介绍,《偷小鞋》由法国铜版画出版社(Librairie de L’Eau-Forte)印行的。以上种种迹象表明,我接触的这本《偷小鞋》应是再版书。

    5、书的签名

    燕宏博先生拥有两本丁敦龄的签名本,是非常有趣的签名本。

    第一本书上的签字,是纯法语,燕宏博先生完全按照书上笔迹辨识如下:

    A grand Excellence

    Monsieur Bonduru;

    moi pauvre accusé

    chinois j'offrir

    mon ouvrage

    composé dans la

    prison comme

    un très petit

    Hommage de ma

    reconnaissance

    grande comme le

    ciel.

    Tin Tun Ling.

    据刘建生先生介绍,丁敦龄的法语不怎么样,是“半吊子”法语。

    这段签字翻译成中文,很有意思。直译这个签字题记,大意是:“尊敬的邦杜鲁先生,我是可怜的中国被告,感谢您让我在狱中创作这本书,现送给您表达我小小的敬意。感谢上帝。丁敦龄。”

    如果文化程度再高些,那翻译过来就是:“邦大人钧鉴:吾一介中国书生,特呈上鄙人狱中拙作。承蒙洪恩,诚表谢意!

                              罪人丁敦龄”。

    水平高下一目了然。(图一)

    第二本上的签字题词是用中法两种文字书写的,中文签字题词是:“正堂大人(:)因我在囚之时做了小说(,)赠送与(,)为纪念(!)  丁敦龄。”

    法文从略(见图二、三、四)。

    燕宏博先生认为两本书上的法文签字题词,笔迹不同,应是两人所为,我也赞同。

    综上所述,我认为:第一本是丁敦龄亲笔书写的半吊子法文题词;第二本的中文题词显然是丁敦龄书写的,而法文题词则应该是奥贝尔帮他写的大致相同的意思。那么,第二本的被赠者“正堂大人”可能是查案法官;而第一本的被赠者“邦杜鲁”大约是庭审法官或法院院长。——当然这是我的看法。

    燕宏博先生认为:签字本解决了一个史料,结合中文题记,这个邦杜鲁应该就是当时丁敦龄的审判法官。

    据此可以看出,丁敦龄还是简化字的先驱者、践行者,他题字的“时”和“纪”字都是简体字。

    我国书法的减笔字在南北朝时期已经出现,唐宋以后逐渐加多,简体字大量增加,大体都是一些常用而笔画又比较多的字。主要是因为印刷术的发明与推广。宋元时,随着通俗文学作品的产生,简化字大量涌现。这些简化字在民间流行了八九百年,却无合法地位。各朝代把民间的简体字视作“俗体”、“破体”,使其难登大雅之堂。

    而我们今天的简体字就主要是从历代的隶楷行草的简写“俗体”而来的。1935年8月,当时的中华民国教育部公布了《第一批简体字表》,这是中国政府第一次大规模推行简化汉字。1954年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成立。1956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的《汉字简化方案》,制定了《简化字总表》,是第一次由人民政府公布并实施的简体字方案和字表。

    由此可见丁敦龄受通俗文化的影响之深。

    6、书的内容

    《小拖鞋》(作者译为偷小鞋)

    丁敦龄著

    翻译:查尔斯,奥贝尔

    巴黎骑士出版社发行

    现将“前言”全文抄录如下:

    “致读者:

    这篇小说是我在狱中写成。

    我是来自中国山西省的一介穷书,承蒙诸位友情赏阅,不负一片真诚。

    我离开中国已三十个年头过去。踏上了你们祖先世代生活的土地,遇上了诸多慷慨大度的西方人。

    有一天,我在巴黎遇到了伟大的诗人泰奥菲尔·戈蒂耶,真是三生有幸!他是一个怀有慈悲之心的人,让我住到他的家。他对我来说,就像神一样存在,一盏指路明灯。斯人已逝,祈福他天国安详。

    那个时代,按中国法律,我娶了两个女人。但法兰西国的法律不容。于是我被剥夺了自由。我毫无怒气,也无怨言。各国律法不同,正如气候不同一样。

    在狱中,我没有受到任何虐待。于是我写了此书,介绍中国这个遥远国度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以飨观众。

    同一个太阳照耀着我们;同一片天空庇护着我们;对我来说,就像住在同一屋檐下的兄弟一样。孔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信仰是多样的;道德是一体的;人心相同。

    恭请听小弟一言。

                            丁敦龄

                                于山西省”

    前言中的“诗人泰奥菲尔·戈蒂耶”就是朱迪思·戈蒂埃(Judith Gautier)的父亲。

    建生先生告诉我:洋人在文字中还是有区分的,法语地名中,shangxi指山西,shaangxi 指陕西。

    最后一句原文是:Da La Province Chang-si。La Province是外省的意思,“Chang-si”应该是丁敦龄用蹩脚法文写的”山西”,所以建生先生译成了“于山西省”。

    在前言里,丁敦龄明确了自己是山西人,是穷书生,可惜没有提到他的原籍,没有进一步提及他自己。

    他说明了写作这本书的动机和经过,并附带说出感谢法院对他的待遇的意思。

    他还引用《论语》中的一段话,“孔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中庸》第十三章)

    孔子说:“道并不会远离人。如果有人实行道却远离他人,那就无法实行道。”大意是:道并不排斥人,人可以通过正心诚意修炼而成此道。旨在鼓励人们努力向“道”靠近,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和伦理水平。丁敦龄在这里展示了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一面。

    《偷小鞋》的目录:

    1.——云宁寺之塔

    2.—一串珍珠项链

    3.—来自蒋公的妒忌

    4.—离婚后的琐事

    5—未婚妻妾

    6—小妹在范津家的日子

    7—婚姻

    8--新婚之夜

    9—苦行僧

    故事的梗概翻成白话是:

    古代,江州府有一对夫妻,丈夫张德化,妻子韩兰英,是当地大户韩应宿的小女儿。

    两人成婚四五年了,兰英还没有怀上孩子。

    夫妻俩常到江州府城东云宁寺求子,更常请和尚到家里念经,吴员城便是和尚中的一个。

    吴员城虽然是个和尚,但六根不净,尤其好女色。

    吴员城只见了兰英一次,他便起了贪淫之心。

    吴员城回到寺里静不下心,他想到一个主意。有天,张德化外出,他假装到张家化缘,暗中买通了兰英的侍女小梅,让她偷一双兰英的绣鞋。

    小梅贪财,真偷拿了兰英的一双绣鞋给吴员城。

    吴员城拿到鞋子,每天便抱着鞋想兰英,盘算着下一步的计划。

    有一天,张德化到寺中,吴员城故意把一只鞋子丢在张德化的必经之地。张德化看鞋子眼熟,捡起来,心中对兰英起了怀疑。

    回到家后,张德化把鞋子摔在地上,问兰英是怎么回事。兰英百口莫辩。

    张德化以不守妇道把兰英休回了娘家。

    兰英的父亲韩应宿相信自己的女儿不,觉得事有蹊跷。

    兰英在娘家久住,街坊邻居开始说闲话。

    兰英只能天天把自己关在房里。

    和尚吴员城,听到兰英被休,他又想办法从寺庙里逃出来,并给自己改了个名字,叫吴仁,还把自己的头发续了起来。

    兰英在娘家两年时间,她曾期盼着张德化能够把自己接回去,期盼着自己身上的污名能够自白天下。

    可是,她等来了张德化再娶的消息,

    父亲韩应宿觉得心疼又无奈,于是想着把兰英再嫁出去。

    吴仁听到消息后,花钱买通了韩应宿的好友汪钦,让他帮忙为自己提亲。汪钦提起,韩应宿欣然同意。

    两家选定日子,兰英就嫁给了吴仁。夫妻俩日子过得还是不错的。

    吴仁对兰英很好。兰英虽然自行无愧,但感自己在外的名声很糟,面对着丈夫便感底气不足,对丈夫对自己的好更显得愧疚不敢领受。

    半年过去,中秋佳节,吴仁一些酒水下肚后,带着酒劲就把自己买通小梅偷鞋,把鞋子仍在张德化必经之地……以及又买通韩家近邻为自己说媒的事情说了。

    兰英才知道自己多年受的污名竟然都是因为面前这个人的贪淫而起。

    想起街坊四邻的嘲笑,想起家人为自己蒙上的羞辱,想起自己这两年有苦难言的日子,想起自己还因为这名声的卑微……兰英恨透了吴仁。

    吴仁熟睡后,兰英写了一封书信,然后自缢身亡。

    韩应宿看到女儿的书信,了解事情的原委,怒不可遏地把吴仁告上公堂,并把自己女儿的亲笔书信呈上作为证据。

    吴仁开始不承认,县官又把以前的丫鬟小梅叫上公堂作证,传了张德化问绣鞋始末,又有安宁寺和尚作证吴仁在寺期间不守清规的表现。

    吴仁便招供了。

    县官判吴仁家产充公,吴仁秋后问斩。并且发文帮着洗清兰英身上的污名。

    这个故事令人感叹!和尚因为一己私欲,别人的家庭成了悲剧。“贪色”的假和尚,用计谋得到的感情,总有一天会换回去,可他知道的代价太大了,不仅丢掉自己的命,也将他爱之人的性命丢掉了。这就是“因果”。

    丫环“贪财”,为小利偷主子的鞋,结果间接害死了一条人命,必得惩罚。

    最惨是兰英,当时的女性贞洁比生命重要,兰英的选择令人敬佩又令人感到唏嘘无奈。

    建生说这个故事“面熟”!

    我经过查证,发现这个评话故事梗概出自《包公案的》的第二十回,丁敦龄大致增添了一些情节、细节、地点、人物并且改动了些名字,如《包公案》中提到的是“永宁寺”,而丁敦龄的小说中为“云宁寺”;他又在小说里隐去包公的姓名等等。

    好在原文也不长,姑录如下,可窥演变痕迹:

    《包公案-百家公案》·第二十回“伸兰女婴媸冤捉和尚”

    断云:国法昭彰不可违,人生何必费心机。

        员成空使图鞋计,入狱方知包宰明。

      话说江州城东永宁寺有一和尚,姓吴名员成,其性骚裂。

      因为檀越张德化娶南乡韩应宿之女名兰女婴为妻,久调琴瑟之欢,未叶熊罴之祥,切情恳祷,求嗣续后。每遇三元圣诞,建设醮祠,凡朔望之日,专请员成在家理诵。员成每觑兰女婴貌如女完女俞,鬓似潘皤,香尘步剪影翩翩,露出百般娇体态;红裙影动色飘飘,恁是一般香艳质。员成一眼瞧看,无意诵经。须臾欲心竦动,展转难禁,意图夤奸也。遂自思无计可成,彼晚转寺中,密生奸计云:"韩氏有一婢女名小梅者,其事非她,计难成就。"故于次日瞰化往外,假讨斋粮为由,来至彼家,贿托小梅,求韩氏睡鞋一只。小梅悄然窃出与之。员成得鞋,喜不自胜,转回寺中,自以为庆,乃捧鞋叹曰:

    凤鞋兮,凤鞋兮,惹起风情兮!思之弗得兮,如狂醉。

    今日得鞋兮,得鞋兮,称我良缘兮!问我佳期兮,定何日?

      员成赋罢,每日沉吟无奈。适次日张檀越来寺议设醮事,行童报知,员成故将睡鞋一只丢在寺门。德化拾取进寺,心甚惊疑。既与员成话毕,归家大怒,根究睡鞋不见之由。遂将韩氏逐转母家,经日休退。员成闻知计就,潜迹逃回,处于西乡太平源,改姓冯名仁,蓄发三年。值应宿将兰女婴改嫁,冯仁买求邻居汪钦径往韩宅求姻。宿与钦素交好,遂许其姻,令择吉日过聘,刻期毕姻。钦回复冯仁,即纳彩亲迎。夫妇适谐伉俪,自矜冯盂之配,乃自羡云:

      天假良缘意,配偶记红鞋。

      夫妻连侣并,琴瑟两谐和。

      倏觉韶光掣电,时值中秋佳节,月色腾辉,乐声鼎沸。夫妇设筵于亭,两情交畅。仁乐饮沉醉,携妻而笑曰:"昔日非小梅之功,安有今日之乐!"韩氏闻言即疑,遂询其故。仁将前情一一说知。韩氏听罢,敢怒而不敢言,身虽遭仁计袭,心实为仁茹冤。酒兰仁睡,时至三鼓,自缢而亡。

      次日,韩应宿闻知驰视,正欲赴县具告,适包拯出巡江州,应宿状告生死不明,冯仁亦捏虚情抵诉。包拯即将二人收监。

      其夜焚香祝告穹苍云:拯受子民之职,惟欲下民咸乐其土,以副厥职,故心愿也。今据韩应宿状告韩氏身死不明,予虽颇识治体,但其死情实难辨真假,行已断,犹恐枉屈,只得祷告我天,乞明示之,无任仰荷!

      至次夜,拯在后堂坐至三鼓,忽然一阵黑风侵入,拯云:"是何浊气?"既而,有一女子跪在堂下。拯问曰:"汝是何州人氏?有甚冤屈?"韩氏诉云:"妾乃江州韩应宿之女,原配张德化为妻。冤遇冯仁原系永宁寺和尚,姓吴名员成。妾夫妇无嗣,常请员成设斋理诵。岂料员成窥妾,暗施巧计,抵家假讨斋粮,密哄小梅盗妾睡鞋一只,诈使吾夫得知,贻辱妾身,将妾逐转母家。员成趁此逃回,蓄发盗姓改名,多方贿媒娶妾,计中牢笼。至今中秋夜饮酒醉发出真情,妾方知榇衅之萌冤根如此。螫缚难伸,良夜自缢。伏乞天台斧断,剿除恶奸,以垂戒后世,则贱妾羞辱得赖明公弗遗臭于万年。冯仁一灭,妾冤一伸,九泉之下,虽死犹生。"诉讫,忽然而去。

      次日包拯坐堂,差张龙、薛霸去禁中取出韩、冯二人审问。

      即将冯仁捆打枷号,追究睡鞋事。冯仁心惊色变,俯首无对,只得直招。包拯将冯仁家产给官,判断冯仁罪合凌迟。自此则韩氏之冤恨得以明伸,天下之沙门莫不望风而畏矣。

    《包公案》二十回的回目“伸兰女婴媸冤捉和尚”中的“兰女婴”就是“韩兰英”;“媸”意为丑陋,“媸冤”就是“名声不好的冤情”的意思。

    《包公案》是始于明代的平话小说,实际上是一部有关包公故事的短篇小说集,每篇一则包公断案的故事。内容虽不连贯,但包公形象却贯穿全书。《包公案》的成书源自民间故事的流传。宋元时代,商业和手工业的发达,使都市高度繁荣,城市人口激增。为适应都市中日益壮大的市民阶层的文化娱乐需求,一种适合市井平民的“说话”艺术诞生于“瓦肆勾栏”之中。说话艺人敷演的故事被称为“话本”,后经文人整理,这种话本便成为最初的通俗短篇小说。

    《包公案》的题材,部分来自民间流传的包公故事,也有部分采录自史书、杂记和笔记小说中的有关材料而加以编排敷演成篇的。

    书中有的故事写得曲折生动,人物形象也较鲜明,但全书的文意较差,思想性、艺术性平平。这些在当时社会的“非主流”作品,却得以广泛地流行,百姓的文化程度、文化心态和文化口味决定着各种文学艺术形式作品的公众认知度,宋元时期市民阶层的崛起和市民文化的兴盛是侠义公案小说流行的根本原因。

    7、书的遗憾

    丁敦龄肯定演绎的《偷小鞋》中的情节,比梗概要跌宕起伏,他一定会口若悬河地讲述的峰回路转、天花乱坠,但是,虽然这本小说在法国的读者趋之若鹜,我看了刘建生先生传回来的译文概要之后,却有点失望!遗憾这本小说与丁敦龄他自己联系地不甚紧密!虽则如此,他毕竟又向我走近一步。

    他还是热爱家乡的,在不同场合屡次提到家乡“山西”。我很想在丁敦龄的小说里,通过故事情节和风土人情、风俗习惯,发掘他的籍贯和家世线索,窥探到他早年的一些生活痕迹,

    丁敦龄不是英雄,不是天才,不是大作家,却是一个有文化教养的人。在法国,丁敦龄以他的中等水平(举人)的文学知识,帮助俞第德完成了《白玉诗书》——一本被认为是开启中国诗词在西方普及的划时代的作品。历史让他发挥了出人意料的作用,法国文学史记载了他的名字。作为我国最早的文化传输者,一个对中法文化交流做出过巨大的有益贡献的人,中国人对他却很陌生,家乡人对他更是知之甚少,有人甚至有所误解。他迷失在历史云雾中,湮没在海外的异国他乡,连坟墓也早已失去踪影。

    现在,我们应该根据真实的历史文献,有必要发掘出他的平阳原籍和早年生活,有必要考证出他在澳门的十年生活踪迹,……充分肯定他的功绩,恢复他的真正形象,让流落在海外他的魂魄,回归故土。

    作为家乡人,我有一个期望:届时在他的家乡,给他树立起碑额,建立起纪念馆。除了介绍他,让他的事迹家喻户晓外,纪念馆里还要蒐集齐全,保存并展出他口述、编撰的全部作品,他的作品作大致有:

    《白发》收录于戈谢的《玉书》(Le Livre de Jade)中,有1867、1902、1908、1928、1933年版,

    《中国之魂》经戈谢翻译后刊在法国《文艺评论》上,

    《御龙传》(Le Dragon Imperial)1868年出版,

    《唐吝啬人》(Avare chinois (L') de Judith Gautier (1907-1908),

    《太平天国皇帝—天王传奇》(La Légende de Tie-Ouang, l’Empereur des Ta?pings),

    《红蜘蛛》(L’Araignée rouge),一八八年出版单行本时更名为《珠江传奇(红蜘蛛)》(Le Fleuve des Perles[L’Araignée rouge]),

    《三字经》(San Tseu King)、《日常口头话》(Ji tch’ang k’eou t’eou hoa)、《千字文》(Le livre des mille mots)和《滕公碑》(L’Inscription funéraire de Teng-koung)里都是他的书法,

    默剧《胡国女将》(La Guerrière du pays de Hou)剧本,

    默剧《扬子江泛滥》(Le Débordement de Yang-Tsu-Kiang)剧本,

    等等。

    希望寄托在现代和未来的史学家、收藏家们身上,寄托在那些不迷信威权、只相信真实史料的有志者身上。

    我想,只要有刘志侠先生、刘建生先生、燕宏博先生、曹先生以及山西的雪柳先生和其他热心的先生们的执着,持之以恒,应该会有那一天的。

    丁敦龄完全担当得起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寻找丁敦龄(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osff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