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小1000年前,一位聪明自负的年轻人因科举落榜,重新认识自我,焚尽旧稿,搬出典籍,发奋苦读。他,叫苏洵,时年27岁,已为人父。
两年后,他的次子出生。
家庭氛围对孩子的成长很重要,苦读不辍的父亲带不出平庸无知的儿子,优质的天资加上从小开始的博闻强识,若干年后,此子成了大宋最靓的仔。甚至影响了中国文坛若许年。
他,叫苏轼。
公元1056年,苏轼和弟弟苏辙被亲爹老苏带着赴京赶考,兄弟俩争气,双双中第。这个叫苏轼的青年更是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毫无对手地征服主考官欧阳修,欧阳大师立马大笔一挥,要给个第一,旁人提醒,貌似八成可能是你亲徒弟曾巩,给第一容易落人口舌。于是欧阳大师忍痛降格,那就第二!绝对不能再降了!昔日并非太学生,来自偏远的眉州,名不见经传的他,正经搅动了京师文坛的一池春水啊!咋说呢,一干优越感十足的太学知名人士那个不服气,于是找他论个一二三,但是,发现,真的,有两下子,真心看不惯他又干不掉他,服了吧。
叫苏轼的青年于是开始了他为理想奋斗的仕宦生涯,书写了命运多舛却又精彩纷呈的未来人生。
话说那时,大宋已是平静祥和背后暗藏危机。改革与反对改革形成了两股坚韧不拔的势力,怎么站队成了一个重要问题。偏偏苏轼小哥极有性格,只说真想法,只考虑民生国安,于是,故事真正开始了。(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