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非暴力沟通》第三章区分观察和评论

《非暴力沟通》第三章区分观察和评论

作者: 财神小鱼儿 | 来源:发表于2018-01-29 15:12 被阅读0次

    主要内容:

    非暴力沟通的第一个要素是观察。我们仔细观察正在发生的事情,并清楚地说出观察结果。

    非暴力沟通强调区分观察和评论的重要性。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别人就会倾向于听到批评,并反驳我们。

    非暴力沟通是动态的语言,不主张绝对化的评论。它提倡在特定的时间和情境中进行观察,并清楚地描述观察结果。例如,它会说“欧文在过去的5场比赛中没有进一个球”,而不是说“欧文是个差劲的前锋”。

    以下这首歌反映了观察和评论的区别。

    我从未见过懒惰的人;

    我见过

    有个人有时在下午睡觉,

    在雨天不出门,

    但他不是个懒惰的人。

    请在我胡言乱语之前,想一想,他是个懒惰的人,还是

    他的行为被我们称为“懒惰”?


    我从未见过愚蠢的孩子;

    我见过有个孩子有时做的事

    我不理解

    或不按我的吩咐做事情;

    但他不是愚蠢的孩子。

    请在你说他愚蠢之前,

    想一想,他是个愚蠢的孩子,还是

    他懂的事情与你不一样?


    我使劲看了又看

    但从未看到厨师;

    我看到有个人把食物

    调配在一起,

    打起了火,

    看着炒菜的炉子——

    我看到这些但没有看到厨师。

    告诉我,当你看的时候,

    你看到的是厨师,还是有个人

    做的事情被我们称为烹饪?


    我们说有的人懒惰

    另一些人说他们与世无争,

    我们说有的人愚蠢

    另一些人说他学习方法有区别。

    因此,我得出结论,

    如果不把事实

    和意见混为一谈,

    我们将不再困惑。

    因为你可能无所谓,我也想说:

    这只是我的意见。

                                                  ——鲁思·贝本梅尔

    负面标签的消极影响很明显——例如用“懒惰”和“愚蠢”这样的词形容人。然而,正面或中性的标签也会妨碍我们全面了解一个人,例如用“厨师”一词定义人。

    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曾经说:“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对于大多数的人来说,观察他人及其行为,而不评判、指责或以其他方式进行分析,是难以做到的。

    不受旧习惯束缚,学会区分观察和评论,并不容易。

    区分观察和评论

    《非暴力沟通》第三章区分观察和评论 《非暴力沟通》第三章区分观察和评论 《非暴力沟通》第三章区分观察和评论


    读后感

    这一章,我读了六遍,每次读感觉五味陈杂,特别是头两次读的时候,我直接愣住了,尤其是听到27页-29页鲁思·贝本梅尔的那首诗,不禁泪流满面,失声痛哭。

    回首自己过往的经历,我被多少次贴上各种标签:“懒惰”、“笨”、“虚伪”、“不听话”、“没有责任心”……,所以当读到这首诗的时候,我的心灵被深深地震撼了。

    如果当时我的父母、家人、老师他们像这首诗所写的那样只是指出我的行为,而不是直接给我贴上那些他们眼中的标签,我想或许沟通的过程不会那么不顺利,我不会生出那么逆反得的心理,我的心灵不会有那么多的伤痕。

    是啊,即使孩子做的事,不被我们所理解或者不按吩咐,但是他不是愚蠢的孩子,他懂的事情与我们不一样。

    当读到这里的时候,我仿佛看到一个小女孩被父母指责训斥的场景。

    因为节假日睡懒觉,被父母指责懒惰。

    因为回家门被反锁,被父母训斥为说谎话不眨眼,逼着她认错。

    因为高考没考好,被父母指责为不努力、不勤奋。

    因为没讲出合老师意的学习经验,被贴上“这个人虚伪、自私”的标签。

    因为没考上公务员,被父母说“丢脸”。

    记得高一那年,班主任让我上讲台介绍学习经验,我说我认为习题是变化的,我做题的时候喜欢举一反三,吃透这道题的知识点,当以后再遇到这个知识点的时候,我就会做了。当学习的时候,如果我能做到心无旁骛,沉浸其中,全神贯注,就像感觉如有神助,考试成绩也会不错。

    那个时候我还不知道活在当下这个词,但是我想努力表达这个意思。我从来没想到,家长会的时候,班主任会对我父亲说:你的孩子真虚伪。让她介绍学习经验,她藏着掖着,不愿意与人分享。

    听到这些话,我愣住了。我非常真诚地跟所有人分享我的心得,我认为那是我藏在心底的珍宝,可是却被班主任贴上了这样的标签!我感觉很委屈、难过、伤心和愤怒。我希望能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我从来没想过会是这样的结果。

    在我心中道是最高境界,术是可以学习的方法。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术,术的种类千变万化,而道是相通的。

    虽然受到打击,后来还是我尝试着说真话,当有人向我讨教考试经验的时候,我大胆地把真话告诉他们:可惜,他们惊讶地看着我,那个感觉向我传递着他们的怀疑。我懒得再做解释,反正又不是我需要经验。

    相反,我越是虚伪地说:多做题,分析研究战术,他们好像越相信。我只能叹气。不知道是我的表达方式出现了问题,还是何种原因导致出现了这样的情况?

    历史惊人地相似,曾经我受到的伤害,某一天,我惊讶地发现还在上演。

    比如,当老公不去做治疗的时候,我会像父母曾经指责我那样指责他:你如果不去,再这样下去,你的身体会出问题。

    当看到31页的那些举例,我发现,原来三十多年来,我经常在使用混淆观察和评论的表达方式。

    其实,老公不去做治疗,我很担心他的健康,我只是希望他能腾出一些时间去做治疗。我没有想到我表达方式出了问题。结果我越指责,他越沉默,我越怨恨,他越逃离。

    我问自己:我是否倾听过他的感受?我是否正确、温柔地向他表达过我对他的爱?

    我很遗憾,是我表达出现了问题,我把观察和评论混淆了。

    回想父母表达“言过其实”的时候,我是什么反应?逆反心理,不配合,我就跟你对着干。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其他人和事。

    本书中第29-30页举的那个教师们与校长沟通的例子,我认为很有代表性。看到这个例子,我想到了我自己身上发生的某些事与这个例子有多么惊人的相似。

    比如说,当校长在开会时回忆往事,教师们不是运用非暴力沟通,而是无声地抗议。

    当我不同意某个人说的观点的时候,我也没有温柔坚定地告诉对方我的想法,我也是无声地抗议,自己生闷气,不理TA,搞得对方莫名其妙,还不知道哪里出了问题。

    感觉这一章对我而言,信息量有点大,可能是文中的内容震撼到了我。特别是30页的那个沟通的案例,也让我明白摆脱旧习惯的束缚,学会区分观察和评论,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我还需要多加练习。不过我相信,一旦意识到了这一点,在爱的感召下,加以时日,我会熟练运用合适的表达方式的。

    谢谢你,我爱你。

    《非暴力沟通》第三章区分观察和评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非暴力沟通》第三章区分观察和评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ovxz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