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东年味

作者: 秦老师的睡前故事 | 来源:发表于2019-01-02 11:04 被阅读24次

    陇东年味

    “”本文改编自《人文甘肃·民俗卷 》,彭金山、王知三编著。”

    甘肃历史悠久,民风淳厚,至今仍保留着许多古老的民俗风情。特别是毗邻古都西安的陇东地区,是黄帝部落与周先祖曾生活过的地方,中国农业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民俗文化尤为深厚。在中国,“春节”是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从过“腊八”算起,直到“燎疳”落幕,长达一个月之久。

    <腊八>

    从腊八开始,年味就渐渐浓了。

    腊八节起源于佛教故事,传说释迦牟尼当年苦修时曾饿晕过去,有一牧羊女盛碗乳粥献与佛祖,他因而重获精力,最终得道成佛。佛教原本是塞北少数民族信奉的神灵,汉霍去病漠北战役中大破匈奴,俘获其“祭天金人”,此“金人”便是佛像。陇东地区自古夷汉杂处,南北朝时胡人大举南下汉地,佛教在此地区广为兴盛,也将腊八的习俗带到了陇东。

    这天傍晚开始,人们围坐在一起敲锣打鼓迎春,一些村庄开始排练社火。晚上时母亲会用糖水、蔬菜做一碗冰粥,放在窗外,第二天起来时便会结冰。冰粥里通常都放一枚铜钱,用绳子系着,孩子们手提冰粥串门游乐,争比谁家的冰粥更大更好看。

    在孩子们游玩之前,老人们会提前取回冰粥,根据冰面的突起来预测来年收成的好坏。等孩子们提着冰粥回家后,击碎冰块与家人一起吃冰粥,预示着分享丰收果实。镇原一带会盛一碗水放在牲口的“亮槽”(白天牲口进食的露天槽),腊八早上根据碗中的冰纹像马还是像驴来预测来年六畜的生长。

    腊八前后,家家打扫窑洞或房屋中的灰尘,民间俗称“扫穷土”。

    <小年>

    小年即腊月二十三。

    《风俗志》记载:“旧历腊月二十三日,俗谓小年节。是晚各村各户,无不祀灶神者,名曰祭灶。”民间传说,这天是灶王爷返回天宫向玉帝禀报人间情况的日子,因此要将他供奉周到,以免上天降下灾祸。

    祭灶之人必为一家之长,女主人先在灶头摆上瓜果菜属,再由丈夫焚香礼拜。礼拜时身后站一幼童,双手抱一雄鸡,名曰“灶马”。家长扣头,向灶神祷告数语。祝毕,手握鸡颈,将鸡头向草料内推三次,一手将准备好的一碗凉水洒向鸡头,鸡若惊颤,便代表灶神接受了祈福。

    这一天还要“烙灶饼”和“献灶糖”,当天晚饭后,女主人要烙灶饼十二张,寓意一年十二月。烙好之后放在灶头,点蜡焚香,磕头祭祀。“献灶糖”就是把灶神的嘴涂上糖,让他“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

    <除夕>

    “冬无宿雪,春节未雨”,“春节”一词最早见于《后汉书》,原指立春节气,后逐渐演变为节日。在古代称为“元旦”、“正旦”。辛亥革命后改用公历,将新年第一天称为“元旦”。

    大年三十这天,要过“除夕”。在陇东地区,这天人们早起的第一件事不是洗漱,而是“糊窗纸”、“贴窗花”。窗花用剪纸,大红底子代表喜庆。最后要用麦糠泥将屋里墙皮脱落的地方重新塑好,称为“泥年”。在农村,“年”有“好”、“全”之意,“泥年”就是“泥全”,象征团员和完好。民间流传一种说法:这天天神将来人间巡视,如果发现哪一家的房屋破败,就会认为这家人懒惰,不给这家人赐福。

    三十是旧年的最后一个集会,凡年货未备齐者,都早早动身,赶往集镇置办,称为“抢集”。集会最多延长到晌午,大家便各自回家贴春联、挂门神。门神春联是红纸,有孝人家(家中有人去世)则不同,第一年为黄纸,第二年为紫纸,第三年才能用红纸。

    陇东地区是周人的发祥地,周人祭祖之风流传至今。下午时,家中长子会跟父亲来到先人墓地,烧纸跪拜,把过世的“家亲”迎回家中祭拜。门神一般都在迎回“家亲”后张贴,否则亲人的灵魂无法穿过门廊。

    夜幕降临,在此起彼伏的爆竹声中,千家万户门前便挂起了大红灯笼。董志塬一带乡村会在院子里竖一根高高的木杆,灯笼挂在木杆顶端,称作“天灯”,以示吉星高照。从除夕夜到燎疳节(正月二十三日),夜夜长明。

    张灯之后,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年夜饭,年夜饭的主餐是饺子。女主人会把几枚硬币包在饺子里,大家都不知道在哪个碗里,谁吃到便是有福之人。

    <守岁>

    吃过团圆饭,便该守岁了。

    备上些酒菜瓜子,花生糖果,一家人边吃边聊,长幼无拘。平日里难得有兴致聚在一起,守岁便成了亲人之间增进感情的良机。在这所有人中,孩子们是最雀跃欢呼的。苏轼诗云:“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晔”。据说守岁时间越长,便会越长寿。家长们早早便包好了压岁钱,放在孩子们的枕头下。

    与传统的“年兽”传说不同,关于“守岁”,陇东地区流传着另一种说法。在很久以前,主管金银财宝的天神在大年三十要大开天门,把财宝洒向人间,要让每个人都捡一点,过个好年。但人间贪心的人太多,有权势的人强取豪夺,把所有财宝都占为己有。天神一怒之下关闭天门,从此再也没有财宝洒下。但人们仍然抱着幻想,希望得到天神的祝福。于是除夕夜里谁也不睡觉,团坐在一起,慢慢形成了守岁的习俗。

    在陇东守岁,还有一个重要的仪式——“咬鬼”(啃鬼)。所谓“咬鬼”,就是一家人煮一锅肉骨头围在一起啃。“三十啃骨头,鬼崇不敢瞅”,据说孤魂野鬼会在除夕夜在外游荡,趁人们辞旧迎新之际窜入人家。他们听到啃骨头的声音便以为在啃他们,就会落荒而逃。

    一些地方在院子里放一些柴草,称为“绊鬼柴”,有些人家在大门外燃烧柴火,燃火阻鬼。人们把敲碗发出“叮当叮当”的声响,绕火堆左转三圈,右转三圈,称作“叫鬼”。大家认为“叫鬼”可以使家族中常年多病的人恢复健康。

    守岁驱鬼的习俗,一直可以追溯到战国。

    <新年>

    零点钟声一响,新的一年就在人们热切的期盼中降临了。

    霎时,千门万户爆竹骤起,大街小巷烟花飞舞,人声鼎沸,热闹的氛围达到高潮。陇东人家的院子里,燃起了明亮的火堆。孩子们欢笑着在火堆上跳来跳去,随手把鞭炮扔进火堆里,这就是民间流传的“跳早”。据说“跳早”能去除旧年的晦气,迎来好运。壮年汉子们举起手中的杈杆,使劲向空中扬火花,扬得越快,火花越高,意味着新的一年年景越好。

    一些懂风俗、重古礼的人家,在这一刻还要举行特别的“撂担”仪式。老人们一边往火堆里投放葱皮蒜衣,一边对着火苗说些祈福的话。“一撂担,人口兴旺;二撂担,五谷丰登;三撂担,牛羊满田......”一边念,一边把一根扁担从火堆上撂到一边,人们跟着跳过去。祝词念完,向火堆扣头揖拜。明亮的火光照亮了前程,葱蒜的异味赶走了邪恶,而扁担则要将吉祥如意挑给这个家庭了。

    <初一>

    正月初一是一年的开端。

    这天的主要活动是拜年与迎喜神。

    迎喜神是新年中最为热闹和喜庆的活动之一,全村人集体参与。找喜神方位的任务由村上资历深,有威望的老人担任。在一节细竹竿上系上一条红绸子,用弓将其发射出去,竹箭所在的地方就是喜神所在的方位。人们像喜神鸣炮焚表,临风三拜。随后在欢快的锣鼓声中开始了新年的游乐。人们说笑嬉闹,尽情狂欢。牛马也都放开,任由其在野地里撒欢儿。狂欢之后,“喜神”便随着人们进家了。回家时要捡个土块带进家门,这叫“招财进宝”。有些地方还要举行赛马等活动。

    喜神迎来之后,人们便开始到各家拜年。陇东风俗,拜年只能由男性参加,以宗族为单位,由晚辈向长辈拜年。先拜自家亲人,再拜本家长辈,最后邻里。

    <初五>

    正月初五是个特殊的日子。

    这一天叫“五穷”日。这天人们不会走访亲戚,而是待在家里大扫除。等里里外外都清扫干净之后,从屋顶到门外放“连珠炮”,驱走晦气。这天早饭不吃肉菜白面,而是换成荞面或黑面,这叫“填穷坑”。

    下午村中主事会组织大家一起扎狮子,晚上大家一起游行“送五穷”。灯笼领路,彩旗开道,人们拿着香表,敲锣打鼓,簇拥着扎好的狮子去庙里烧香。拜庙之后,队伍便到各家中“扫场”。每到一家,主人都要在门口鸣鞭炮迎接。队伍进入院中开始表演,狮子临出大门时,有专人朝火把上撒一把荞面,火把上腾起一阵烈焰,意为穷气烟消云散。队伍赶去下一家。

    <初七>

    初七,又称为人日。陇东地区称为“人悄儿”。

    这一天不能有什么响动,就连鸡犬之声,小孩的哭声也很少见。据说人日是魂归的日子,有响动会使魂魄受惊动而逃散,魂进不了家门,人就要生病。

    清晨各家在门前燃起一堆火,这叫“煨魂”。意思是人的魂魄怕冷,先在门外考暖和再回家。小孩腿脚灵便,魂回来得早,因而火不能点的太迟,家中有老人的,火不能熄的太早,老人腿脚不便,回来的晚。

    初七有个重要仪式:叫魂。叫魂有两种,一种哑叫,一种响叫,一个人叫,一个人应。哑叫没有器具,响叫手拿碗碟,用筷子边敲边叫。叫魂以锅灶为中心,从十字路口叫会灶前。叫魂依辈分大小顺序,每个人都得叫一遍。

    叫魂之后,一家人一起吃“拉魂面”,面不能咬断。子夜时全家人围坐一圈,吃大饼,啃骨头,喝凉开水。吃大饼象征全家和睦,啃骨头象征有骨气,喝凉开水洗清五脏,不留疾病。

    <元宵>

    元宵又称灯节。

    据说最早起于汉文帝时,大将军周勃正月十五平定“诸吕之乱”,紧接着文帝登基。为纪念此日,宫中张灯结彩,后来流传到民间,逐渐演变为元宵。

    元宵灯会是陇东地区一大盛事,不仅家家户户挂灯笼,政府还会组织灯会、烟花表演供游人观赏。更具特色的当属民间的面灯,除了有孝人家之外,各家都要在元宵节前准备好各种面灯,放在锅笼中蒸熟。十五日下午,插上裹有棉花的草茎,添上清油就可以点燃了。夜幕降临,在炕中间摆好炕桌,上面搁上灯盏,依次点着。邻里之间互送灯盏,特别是对有孝不能蒸灯盏的人家,这叫“送牛”。小孩们偷偷去各家把一盏面灯偷出来,谓之“偷牛”。

    陇东年节最热闹的日子却不是正月十五,而是正月二十。正所谓“正月十五二十过”,这天城郊各个社火队伍都会进城表演,称为“车故事”。从早上八点开始,一直到下午四点结束,车队在广场集合,沿主要街道游行。街道两旁人山人海,人们都争相出来目睹这一盛况。

    <燎疳>

    过了正月十六,年就算过完了。可在陇东地区,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节日:燎疳节。

    燎疳节是个火节,在正月二十三。当夜色降临之时,农家便陆续在大门外或者院子里燃起明亮的嵩柴火。一家老小围着火堆,将当天撕下的灶神像、春联投入火中。女主人拿出碗筷、刀具在火堆上燎过几遍。孩子们则在火堆上跳来跳去,老年人腿脚不便,也在火堆上燎燎腿。据说这堆火可以燎去陈年晦气,带来吉祥。

    这一天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情:谢将。社火队演过最后一场,到附近庙宇焚香叩谢,意思是在社火中扮演的各路神灵都可以一一谢职了。过燎疳节,男女老少和牲畜都要歇息一天,俗语有云:“正月二十三,老驴老马歇一天”。

    过了燎疳,春节就正式结束了。这堆熊熊燃烧的大火,解除了一个多月的春节禁忌,也照亮了陇东人的新希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陇东年味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paal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