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遭遇批评,往往会有三种态度。
一、别人批评的是我们或工作或做人方面的部分问题,我们却以为他批评的是我整个人,是对我整个人的否定。于是我们从情绪上主管忽略了问题,而变成了为维护自己的人格而战。于是,剑拔弩张,横眉冷对,唇枪舌剑,互不搭理等等,这些词就有了形容的空间。最终是另一个词------不欢而散。
二、别人批评了我们工作做人方面的问题,我们在最深层的心底里对这些问题是有警醒和认同的,但在倒数第二层的心底里却不愿承认,或者为了自己浅薄的尊严而不自觉的抵抗。也就是说,这个问题假如是自己反思得来的,我们会欣然接受,并很为自己的反思精神所自豪。但假如是别人批评出来的,虽然潜意识里觉得不错,但显意识中也会抵触不已。
三、别人批评了我们的问题,我们马上警醒。哦,这是我平时自我反思最容易忽略的问题,或是靠自己反思根本就不可能察觉的问题。于是,虽然有些微的不适应(不舒服),但总体上却满是感激和欣喜。道了谢,反思改正。
不必对号入座也会发觉,能接受批评对每个人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靠修炼和坚持不懈的自省。面对批评,我们不妨先做一些简单追问和分析。
批评者的身份。上级?亲人?同事?朋友?下级?志同道合者?关系不同,我们接受的程度会差别很大。
批评的目的。每一场批评的施加者都是有立场和目的的(纵然当时批评者感受不到),他对我的批评是为了什么?为了显示他自己的见识?为了希望我成长的更快?还是为了希望我因为批评而改变从而带动集体的发展?能理性分析别人批评的目的,就为接受奠定了基础。
但,不忙,还有至关重要的一环。
批评的正确与否。正因为批评者都有各自的立场,同时,都受各自识见的约束,所以,相对于绝对真理(事情发展的正确方向)来讲,都会有错误的可能。所以,一个诚恳而理性的接受者,会先判断批评内容的正确与否,再决定如何对待。当然,判断的过程也是很主管的过程,因人而异。这绕了一圈,就又基本回到态度上了。
就态度而言,我们每个人都曾经是上述的第三类,欣然接受类。那时,我们面对的往往是亲人的批评,上级的批评,或者,是知己的批评。关系到了,怎么批评都行,虽然改不改又是另一回事。
就态度而言,我们又都曾经是第一第二类接受者。那时,纵然是亲人、上级、知己等关系极亲密者,也都不能让我们接受分毫,更别说其他人了。很多时候是表面诺诺,内心汹汹。个中原因,是超过了我们的自我承受和反思范围,是的,是整个人自身完整的问题。有时候,也跟批评者的方式有关。
而今天我想说的是,谁能接受本不能接受的批评,感激地,欣喜地,理性地,谁就极有可能掌握了进步的钥匙。
拿起钥匙,拧一拧,反思反思,向前走吧。
2017年4月19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