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痛,不说,不代表不存在,它就像是一道深深的伤口一般,能结痂,能变淡,却从不曾消失。有些人一生都在为摆脱原生家庭的标签而苦苦挣扎。
看了一些明星原生家庭的例子,有点感受。比如陈乔恩在节目中提过跟母亲的关系,林志颖也因为与母亲不甚亲近而曾被推到风口浪尖。
但其实或许他们背后也有不为人知的挣扎,风平浪静,心平气和的当下是他们几经努力,几经自我修复换来的。
父母离异的理由有很多,出轨了,不爱了,经济状况不好,熬不下去了...他有什么什么样的缺点,受不住了,她又有这样那样的麻烦,忍受不了了...最后来一句孩子是无辜的,然后开始商量孩子的归属问题。
既然决定了分开,那对孩子的伤害是一定存在的。
如果父母与子女缺乏沟通,那在幼小的孩子心里,他便只觉得是父母分开了,把他留给了其中的一方。或许在他们大一些的时候会明白父母的不容易,能理解父母的难处。但是在当下,大多孩子还没有形成那么成熟的心智,那伤害的种子便埋在了孩子的心里。
有的幸运的,在未来的某一天,或许会因为某个人的出现,或某件事的发生,能让他们放下戒备,将掩埋种子的泥土扒开,取出了种子。但因为种子扎根的时间实在太久,太深,虽然取出来了,可印子一直都在,无论怎么填土,也无法抹平。
而有的人,就没那么幸运,可能会一生都带着这个种子。任种子在心里恣意生长,慢慢占据,却怎么样都不愿意让种子破土而出,暴露在阳光下。调节得好的,会自行消化。调节得不好的,心里的那个种子可能就会发霉,最终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
离异的家庭,父母关系缓和一点的,孩子需要在双方间不住的徘徊变换。在这家住几天,那家住几天。一星期,或是一个月轮换。这样做的理由被冠以“为孩子考虑”,可以让孩子体会到父母双方的爱而执行着。只有孩子自己知道这样的模式让他没有归属感。遇到父母再婚的,孩子更是感觉在哪里自己都是多余的那一个。
父母关系不好的,甚至恶劣的,可能导致孩子只归一方所有,另一方或在周末有探视权,有的在实际执行时,根本不允许另一方的探视。或者另一方也根本无意探视。
“探视”这个词本身就是生硬的。是探望访视,是来看一看的。这就可以了吗?看一看孩子就没事了吗?这是为了孩子,还是为了父母缓解思念,减少歉疚的慰藉?
或许孩子需要的更多是养育,教导,依靠。是在遇到危险时可以躲藏的臂膀。
在孩子未成年时,父母或许更应该给的是全身心的爱吧,因为那将是孩子面对未知世界的勇气和底气。
那重组家庭就没有好的吗?有的,我身边就有。但是也真的需要付出很大努力的。父母自己要想清楚需要怎么做,然后对孩子进行疏导。思想工作是一定要做的,而孩子也一定是收起顽劣和锋芒的,敞开心扉来接受自己的继父或继母的。而继父或继母对这个自己名义上的子女一定是宽容而善待的。一定要付出真心,全身心的接纳。用一颗心来捂热另一颗心。这都是需要时间的,但只要坚持下去,真心便能换真心,相处融洽,幸福美满。但这真的需要天时,地利,人和。大多数好一点的顶多处个客客气气,互不干涉。不好的无法在一起生活,吵个天翻地覆,最终把这个最开始的孩子送到祖父母家里的不在少数。
人们常说孩子怎样都能长大,然后冠以这样的孩子坚强的品质。
是的,怎样都能长大。可是他们都忘了在孩子健康的身体下的那个有缺陷的心灵。很多孩子成年后都有异性交往障碍,恐婚。性格上自卑,或因为年少时长期寄养在别人家里而形成的讨好型人格。还会影响婚恋观的建立。
有些孩子因为长期缺乏被爱,成年后,在遇到稍微对自己好一点的人便一股脑的投入进去,以为那就是爱了。分不清那是自己爱上了,还是对自己心里缺失那部分的自我修复和补偿。
人都有补偿心里的。张歆艺在一档综艺节目中提到过,她年幼时曾因为一双母亲答应买而最终没能买给她的白鞋而耿耿于怀,造成她以后有能力时,给自己买了很多双白鞋。就是现在,她的鞋柜里最多的还是白色的鞋。
很多孩子因为儿时的被迫“坚强”而迫使自己形成了似是而非的“成熟”,从而错过了很多本该在少年时形成的思想,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这些思想是需要在日后的生活中,随着阅历的增加而不断打磨,逐渐成熟的。而他们以为那样的自己就是长大,其实长大哪有那么容易。他们看起来的“沉稳”,“不吵闹”,顶多算是“懂事”,不想给大人添麻烦,从而收敛了原本的自己。
曾经看过一篇文章,里面有一个观点--早熟的孩子最终晚熟。
因为这样的孩子,成年后,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便会以各种方式给自己以补偿。当一切完成之后,他们或许才能真正成熟起来,才能称得上真正的成年人,有了成年人的处事方式。
有些人的自我补偿和修复完成于建立婚姻前,形成了健全的人格。
而有些可能是在婚后完成的。他们可能会将这些补偿强加于爱人,希望从爱人那里得到幼时缺失的那部分,有些可能施于下一代。建立在这样条件下的婚姻,磕磕绊绊。如想长久,便需要积极的自我修复,以及伴侣的充分理解和帮助。即便如此,这也是增加了婚姻的难度的。
想到这里,或许就多多少少能理解,离异家庭的孩子成年后与父母关系的疏离和不亲近。
感情是不会骗人的,这十几年,几十年经历的种种,父母长期的缺席,心灵的缺失。自己独自面对生活时的种种尴尬,反反复复的心里建设,长时间的逃避......真的很难让人一下子亲近起来。或许能客客气气坐下来,闲话家常,已是难得。
敢于把原生家庭的痛搬上银幕的,也一定是开导劝慰了自己很久,因为伤疤是不轻易示人的。
岁月无情,面对头发花白,日益衰老的父母,他们会有感慨,会心痛。但无谓计较。没有人知道当他们走出迈向父母的那一步时,需要多大的勇气。不是责怪,也不是怨恨。只是不习惯。是血缘上的父母,情感上的牵绊,却又是不熟悉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