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昨天我真的是过了既惊险又刺激的一天。
我和两位同事一起参加知识竞赛,过程就像过山车一样惊险。从开始,我们必答题环节惨丢分沦为全场最后一名,到一路赶超疯狂晋级,最终和第一名只有一步之遥,取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
能在两个小时内有如此大的飞跃,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晚上经过认真的复盘,我觉得透过比赛中,我得到三个独立点的思考。分别是比赛策略、演讲选材以及调整努力方向这三点。
先说这次知识竞赛我们所采用的比赛策略。这次比赛的准备时间,非常短暂,题库的题量又相当大,我在背诵的过程中,深感自己没信心。
因为每道题都是那种独立的片段,还有大段的问答题,专业性都很强,很难难记并且很容易出错。
对我来讲,常是背了后面的内容就忘记了前面的内容。上场前,用心惊胆跳形容一点都不夸张。
必答题环节,又因为我一个低级失误加之同伴抽到一道很难的题不知答案,在其他组保持满分30的情况下,我们组只得了10分。这简直一开始,就给了我们巨大的心理负担。
接下来,进入抢答题的前两题,我们组都没有抢到。眼看着和各组的差距都越来越大。
这时,我果断地对我们组按抢答器的同伴说:“让我试试吧。”彤爸爸抢答器交给了我还挺神奇的,当抢答器到了我手上的时候,我们小组的号牌就开始高频出现屏幕上了,加之知识题库我们三个人都是全面准备,可以说,得分就开始全面走高,我们组就这样开始了逆袭之旅。
可是“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我还是因为一次抢答过快被倒扣十分以及一次错答,最终我们与第一名擦肩而过。
取得的成绩还是超出了我们的预期,其实是赢在综合战略上。加之,我们小组三人是分别对全库熟悉,这就有效保证抢答的机会,大概率是对的。
其实,其他组也有同事,对题库的复习和准备上比我们还熟练。别人甚至是花了更多的时间去准备。遗憾的是,抢答环节没有可以施展的机会。
我回想了一下整个过程,全场所有组里,只有我们组临时调整了按键人。其他组,哪怕没有抢到机会,按键人并没有调整过。
综合来看,在大家基础条件差不多的情况下。尝试做一个小小的调整,通过变量打破常态,是一个非常积极的尝试。
其他来讲的话,抽签的运气以及抽到题目的随机性,其实都具有偶然性。
但这种偶然性,就是生活的常态。怎样去应对,关键时候保持理性和积极思考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
02
学生们面对的考试,某种程度,也是具有这样随机性的。应试的综合因素很多,仅有一次的分数,并不一定能体现出一个人真实实力。
我们从小到大的经历,都印证了人生常常充满了各种意外。可能都是根据不同的分数,选择了不同的学校,和分数相近的同学相遇……
这种缘分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的规律,如何在各种随机性中做最优的决断,才是正确打开未知生活的方式。
当然,前提是自己准备的足够充分,足够有能力去做决断。
话说,好久没有背过题库的我,这一次,连续几天的准备和背诵,真的感受到了压力和恐惧。
但我真的是记忆力不好?背诵能力弱吗?随着年龄的增长,好像这方面的能力是比之前要弱一些。
但是另一方面,发现对自己喜欢的内容,可以说是无需背诵就会钻进脑袋。
话说,我真的是一个不太会死记硬背的人。但要是有故事情节的故事,很快背完整篇文章也不困难。
如果真要是自己单枪匹马去参加演讲类比赛,或者是在一些需要脱稿发言的场合,就一定要选择自己最熟悉的场景及最有感觉的内容才能信手拈来。
记得我读高中时,班上有次上公开课,我们班持续开展的一项课前演讲活动,语文老师决定,公开课这天还是继续开展这个活动。
老师请同学们推荐一名能代表班级上台演讲的人,我获得了最多的推荐。代表班级的机会本身也很难得,为了不辜负老师和同学们的信任,我决定挑战一下难度。
我选择了一篇《语文报》占了大半个版的文章,怎么说也有几千字。
之所以选择那篇文章,是因为我第一次看完就感动得流泪,常常回忆起那些动人的细节,特别想把它分享给更多人。
仅仅一个晚上,差不多用了三小时的准备时间,我就把大半版报纸就背下来了。
那时只有十几岁的年纪,本来就在记忆的黄金期,再加上我用了自己设置的“关键词线索法”,把每个段落概括成关键词。在头脑中穿成了“一条项链”。以至于记忆的非常清晰,最终演讲的足够流畅,充满感染力。
那天的课前演讲,我站在台上,演讲中的动情之处,自己眼中先噙着泪花。我看到台下已经有很多同学在擦眼泪,没想到,来听公开课的老师们,有好几个也听哭了。
那一节的语文公开课,非常成功。我参与的课前演讲,也有幸成了一个亮点。
多年以后,很多同学都还记得那节公开课。工作多年,还是会有同学主动和我聊起这段记忆。
现在回想起来,关于背诵演讲稿,最重要的思考,应该是表达自己最有感觉、最容易记住的内容才是王道。
生活中很多人,总喜欢把演讲稿打磨的异常华丽,甚至情节很跳跃、内容毫无逻辑关联,喜欢去讲一些非常深刻有力但其实离生活体验很遥远的金句。这虽在表达中,更能为自己添彩。但最大的风险就是脱离了生活实际,缺乏代入感。
会很容易产生在演讲中,因紧张导致的意外遗忘。
03
晚上和儿子聊天的时候,炫耀了一下今天的战果。
他对我们组临时换人按抢答键,尤其是得知其他组都没有换人,保持现状继续进行,从而错失可以提升和改进的机会,产生的对比很感兴趣。
一方面,他也觉得其他组没有想到改变很可惜,同时他也联想到自己,自感平时还是比一些同学努力(不过他比较容易自我评价过高),可每次考试成绩一出来,自己总比这些同学低,这让他很沮丧。
我尝试和他分析,可能还是现阶段的学习方法上有问题,自己的综合系统调节能力不够好。
再比如说,他常常因为动作慢,自己规划的学习任务会被拖延,导致晚睡。连锁反应就会精力涣散,在学校吸收知识的效果就不太好。
目前,孩子学习的进度和节奏很快。必须要对自己进行精力管理,才能适应快节奏的初中生活。
坚持持续不断地去思考。要学习的知识很多,但不是没有目标、没有重点,总是眉毛胡子一把抓,被动学习。
哪一些是自己最该提升的?哪一些内容应该是长久的输入,但可以分散到每天具体执行的?
真正有效的改变,是正确认识自己。充分分析自己的状况,才能有针对性地获得解决方案。
就像在比赛中临时调整策略,在演讲中选择平淡无奇但是更贴切自己的内容,毕竟流畅的表达比遗忘更重要,更容易为自己赢得成功。在学习中,要找到自己最容易突破的短板,选择综合性提升的解决方案。
做到这一切,前提就是要充分了解自己,做到真正有效的调整和提升。
如果一个策略没有效果,证明还需要继续调整,直至产生效果和感到轻松驾驭为止。
我越来越觉得,学习和生活都是综合性的系统工程。随时保持思考和复盘习惯的人,真的收获就会比周边人大一些。
希望读完这篇小文后,能对正在阅读的你,有一点点启发,我会因此欣喜不已。
让我们一起加速成长,共同成为更好的自己,共勉。
@作者妮妮:
曾任记者多年,亲子教育与自我成长的终身学习者。
13岁帅哥的少女心辣妈,有深度的话痨达人,真诚幽默的非著名阅读推广人。
个人微信公众号:妮妮小屋(ninixw),欢迎与妮妮交流阅读与生活。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感谢原图作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