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自杀作为中国问题》读书笔记一:无言的游魂

《自杀作为中国问题》读书笔记一:无言的游魂

作者: 江枕戈 | 来源:发表于2017-11-20 00:18 被阅读21次

    《自杀作为中国问题》读书笔记一:无言的游魂

    2016年6月22日

    一、文章梳理

    1、中国特殊的自杀模式

    (1)自杀人群特征

    西方国家的自杀多集中男性、中年人与城市,而中国的自杀集中于妇女、年轻人老年人与农村人口。

    (2)自杀原因解释

    西方国家的自杀可以用涂尔干的经典自杀理论得到解释:这些人群更容易受到社会失范的冲击,更大程度面临现代性所带来的异化、孤独和疏离群体问题。但是中国的自杀人群很难用这种理论解释。

    (3)自杀与精神疾病的关系

    西方多数国家因精神病自杀的比例达到90%,但是中国仅有63%。

    2、自杀在中国的尴尬地位

    (1)自杀没有被作为一种社会事件得到足够的关注

    在县城的诊所里,一个人的就诊原因不会被列为“自杀”。警察局也认为自杀不在自己的职权范围之内,无权过问也不愿理睬。

    自杀是地方政府逻辑之外的一件事,公安局和医院都可能和自杀发生联系,因为自杀往往和谋杀或疾病相连。但是他们所关心的都不是自杀本身。

    (2)自杀是公共机关职权之外的事情

    县城里没有统计自杀率的工作。老百姓也不愿意被干涉有关自杀的家庭事宜。因为自杀这件事已经深入地嵌入了他们的日常生活,和最敏感的神经相勾连。

    3、自杀背后的逻辑:防止不幸与获得幸福

    政府关心的是如何“防止不幸”,而自杀问题所牵涉的确是如何“获得幸福”。“防止不幸”和“获得幸福”虽然有联系但是是两个问题。

    > 《理想国》:苏格拉底告诉格劳孔,不要以为病人所希求的健康就是好。健康只是不那么不好而已,要追求好的生活,要需要格外的努力。

    > 孔子:“免而无耻”与“有耻且格”的区分

    4、介入的必要性:追求幸福是现代性的应有之义

    既然自杀是政府无法干涉且属于家庭内部的私事,那么外界的介入是否有意义?

    (1)面对全社会的理性控制,让人们在真正意义上有追求幸福的自由,是现代性的应有之义;

    (2)西方自杀学家的思考:既不能干涉人的自有隐私,又必须提高整个社会的福祉————早期的严厉惩罚;后期的精神病学分析与药物控制;

    (3)对于中国的意义:首先为了找出中国人自杀的特殊模式与文化解释,其次以自杀问题作为切入点,从中国人切实的生活体验中,理解中国人的人生道理和苦恼,从中国人的角度,重新理解人类社会中更为普遍的问题和痛苦。

    二、阅读心得

    1、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意义

    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一直没有将自杀看成一个“社会问题”,而将其视为偶发的个体事件。形成这种印象可能是因为我的周围并没有太多、太频繁的自杀事件,而仅有的几例似乎也可以被“抑郁症”和“压力大”这种理由圆满地解释过去。

    但是吴飞先生在深入乡村之后敏锐地发现了“中国式自杀”的问题————不仅自杀的类型与原因与西方不同,而且自杀这件事情本身在中国也没有视为一种问题。这种发现无疑揭露了深植于中国人心中的一种理念。正因为我们都处于这种框架中,所以在漫长的时间里没有人认识到这样的视野有何局限。而吴飞先生以西方涂尔干的传统自杀理论作为底板,便发现了其中所存在的差异。

    在发现问题之后,需要论证的是研究这个问题的意义。研究中国式自杀问题,可以完成一个从一般到特殊,再从特殊到一般的论证逻辑。中国式自杀的研究研究本国独特国情的切口,而这种特殊的范式又是对整体人类社会悲情与苦难心理的补充与了解。

    2、中国式自杀

    谈到中国式自杀,就不得不让人想到余华的《活着》。如果说《活着》展现的是中国式的坚韧与顽强,那这篇文章揭示的就是广布于中国田野的,常被主流社会遗忘的脆弱与荒唐。人们到底是在什么的情形下愤然选择死局?

    前一段时间一篇名为《快手:底层社会的残酷物语》的文章引起了社会关注。这篇文章将公众的目光引向了这些乡村的大多数。不可否认,城乡之间的隔阂让我们已经越来越无法了解这片土地上的人们,而他们也无法向我们传递着自己的喜怒哀乐。无疑,自杀这种极端而惨烈的行为似乎是最好的,也是唯一的突破口。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自杀作为中国问题》读书笔记一:无言的游魂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pdmv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