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都会消逝,哪里还会留下它们的印迹呢?
在基蒂看来,芸芸众生 就像是这条河里的每颗水滴,
它们相互紧挨在一起(却是貌合神离),这一无名的人潮,在奔向生命的彼岸。
这是一个关于成长和救赎的故事。以下全是剧透,请没看过原著的谨慎阅读!!!
女主基蒂因为年龄已大,匆忙中嫁给了一个她并不相爱的细菌学家沃尔特。基蒂随沃尔特去往中国香港,在香港与查理·汤森有了外遇,结果被丈夫发现。她的丈夫沃尔特为了惩罚她,带着她一起到了霍乱肆虐的湄潭府。夫妻二人在湄潭府受到了炼狱般的考验,他们都在这考验中看见对方的闪光处,终于开始理解对方。然而,当他们将要开始美好生活时,沃尔特却突然感染霍乱,不幸去世。此时已经怀有生孕的基蒂只好返回香港,被邀请到查理·汤森家中落脚,然而这一次她又没抵御住肉欲。小说的最后,基蒂毅然离开香港,回到父亲身边,是终点也是起点。
毛姆对人性的描写一向犀利,《面纱》也是如此。不过,《面纱》并没有嘲讽或否定人性,而是不断的自省和反思。我们可以看到小说中基蒂一次又一次揭开自己的面纱,一次又一次重新认识自己。这个过程痛苦而煎熬,然而正因为其痛苦,所以才难得。
1:基蒂的第一层面纱
从年少时被母亲疯狂灌输“找男人最重要”的价值观,到被母亲催婚,又到被逼无奈嫁给沃尔特,再到与查理搞外遇,基蒂始终处于茫然无序中,人生仿佛没有价值,没有人在乎自己的死活,自己就像一个玩偶,受人追捧又被人丢弃。她的心被层层面纱包裹,听不见内心的声音。她活在自己编织的谎言中,误以为自己很高贵,误以为沃尔特是个不值一文的人,误以为查理深爱着自己。
但很快,沃尔特便揭开了她的第一层面纱,他告诉基蒂,如果查理愿意为了和基蒂在一起而与他的现任妻子离婚,那么自己就同意与基蒂分开,不再干涉她的生活;如果查理拒绝,那么就随自己去湄潭府。基蒂立马去请求查理,然而此刻,这个曾经宣称永远爱她守护她的男人,此刻却百般推辞。查理离不开自己的现任妻子,因为他的名誉与成就全都是妻子的功劳。曾经对基蒂信誓旦旦的诺言不过是说胡话,他从来不爱基蒂,在查理的眼里,基蒂永远只是玩具,不值得在她身上付出任何感情。
面纱揭开,基蒂这才明白,原来查理一点也没有所谓担当,原来查理根本不爱自己。她死心了,遵从约定随沃尔特去了湄潭府——这个几乎代表着死亡的地方。
2:沃尔特的第一层面纱
我在看原著前一度以为沃尔特去湄潭府,主要就是为了给人治病,顺便把基蒂带去好让她与查理隔离开。看了原著后我发现完全不是,他这一举动,其中的动机非常复杂。(以下只代表我个人理解)
沃尔特是出于一种极度的痛恨,痛恨到他想让基蒂死在那里(也有一时冲动的成分)。然而到底是为什么会导致他这么强烈的恨意,把人报复到这种程度呢?其实我认为,沃尔特对基蒂的爱并不是纯粹的爱,尽管书中说沃尔特发狂地爱着基蒂。实际上这爱是沃尔特自我捏造的爱。
沃尔特曾对基蒂说:
“我知道你轻浮、愚蠢、脑袋空空,但是,我爱你。我知道你的想法都很粗俗、平庸,但是,我爱你。我知道你只是个二流货色,但是,我爱你。”
请问沃尔特到底在爱基蒂什么?至少此时在书中,我们完全找不到基蒂身上任何值得沃尔特爱她的美德。这就很奇怪,沃尔特从一开始遇见基蒂时应该就知道,这个女人轻浮、愚蠢、脑袋空空,可他还是那么热烈地爱她,甚至鼓起勇气笨拙地向她求爱。我不相信所谓“爱一个人是不需要理由的”,所以我猜想,年轻的沃尔特一直对自己有所怀疑,说白了就是不自信,他被基蒂的容貌所吸引,与她接触后又被她的健谈所吸引——这些都是沃尔特不具有的,他怀疑是自己过于平庸,盲目地崇拜这个对此时的他如同女神一般的人物。这也是他给自己裹上的面纱。因此,出轨风波后,他这么对基蒂说:
“以前的我是多么极力地去让自己喜欢你喜欢的东西,以前的我是多么极力地对你掩盖起我并非无知、粗俗、愚蠢和爱嚼舌的事实。”
在基蒂出轨后,他撕下面纱,撕下对基蒂盲目的爱。他醒悟过来,基蒂不是什么高贵人物,不值得自己去爱——就如基蒂发现查理不值得自己爱一样。这个庸俗的女人凭什么看扁我,甚至还敢背叛我?我从来不是懦弱的人!就这样,愤怒如同烈焰般灼烧着他的心,在冲动下,他带着基蒂去了湄潭府。
3:未被听见的忏悔
去湄潭府的途中,沃尔特与基蒂的内心都无比痛苦。基蒂发现查理的爱是假惺惺的,同时又要面临死亡的威胁,而自己再也无颜面对丈夫。沃尔特发现基蒂不值得自己从前的付出,梦被狠狠击碎了,但同时又为自己绝情的决定后悔不已。两人的心中波涛汹涌,纠结万分。
他们谁都没想到,湄潭府的经历竟是一次修复关系的转机。在这个瘟疫肆虐的穷苦地方,他们见证了人性的光辉。基蒂看见,这个以前呆板木讷的丈夫,现在每天都不辞辛苦地拯救当地的人民,深受大家爱戴;沃尔特看见,这个以前平庸轻浮的妻子,如今竟每天跑去修道院自愿帮忙照看孩子,甚至怀孕后也闲不下来。他们俩互相发现了对方的可爱之处,矛盾逐渐化解,尽管彼此仍觉得愧对于对方,而且从未坦白过。
两人关系初见好转,噩耗却随之而来。天意弄人,沃尔特竟感染了霍乱。
与其说悲伤,不如说恐惧与慌乱瞬间充斥着基蒂的心。在她理解了沃尔特后,她一直想赎罪,她渴望丈夫原谅自己,然而他却快死了。
在他去世的前一刻,基蒂终于把闷在心里的一切说出口,声泪俱下。
“哦,我的至爱,我亲爱的,若你曾经爱过我——我知道你曾爱过我,而我是这么不识好歹——我求求你能原谅我。我现在已经没有机会向你表示我的忏悔,可怜可怜我吧。我祈求你原谅我吧。”
然而沃尔特却说出一句她听不懂的话:
“死的却是狗。”
说完,长辞人世。
这句话是戈德史密斯《挽歌》中的最后一句,诗的大意是:一个好心人把狗领回来,起先相处融洽,后来狗却发疯了,将人咬伤,但人活过来了,死的却是狗。
基蒂以为沃尔特没有原谅自己,其实他早就原谅了。她以为沃尔特在湄潭府表现出的痛苦和恨意是因为她的不忠,其实那是沃尔特因为当初为了报复强行把基蒂带过来的决定而感到的不安。他悔恨,他悔恨自己误解了基蒂,把她当作一文不值的女人,他悔恨自己不该把基蒂置于危险中,特别是当基蒂怀孕后,这种悔恨更加强烈了。
沃尔特这句短暂而沉重的遗言是他对基蒂的忏悔。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也把压在心里的重石说出了口,在遗憾中死去。
他们最终相互坦白,但是最终没有相互理解,而这一切都不会再被解释,这一切都无可挽回。
4:终点与起点
经受了这样的磨炼和震撼,基蒂开始新的生活,她终于认清以前的自己,现在,她再也不是那个无知、粗俗的女人。虽然又一次被情欲打败,但她立马清醒,毅然决然离开查理,回到故乡。这一次她自己揭开了自己的面纱。
“我想要生个女儿,我将好好养育她,不会让她再犯我所犯过的错误。”“我希望她无所畏惧,真诚坦荡。我想让她成为一个不依附于他人,自立自强,忠实于自己的女孩,我想让她能自由自在地生活,过得比我幸福。”
这同样是她对日后自己的期许。正如她自己说的,她的希望和勇气都还在。
看到这里我真的很感动。我感动基蒂是个极其有勇气的人。她勇于揭下面纱,直面自己的缺陷和错误。很多人会选择继续裹着面纱生活,面纱是对他们的保护,揭开面纱就像揭开自己的伤口,真实的自己总会有很多不堪,现实总是鲜血淋淋。然而,只有揭开面纱,面对真实,我们才会找到真正的生活,完善自我,实现蜕变和成长。
也许痛苦和错误,都不是无意义的,我相信基蒂的未来充满光明。
苦难是生活的一部分,错误是我们的一部分,隐瞒和逃避终究不能解决问题。我们可以选择继续戴着面纱,但也许,并不值得去撒谎。
希望我们都有勇气揭开自己的面纱,追求自己的生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