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晴耕
祝寿记一
有道是娘亲舅大。
上党风俗每年正月初二开始走亲戚的第一站便是舅舅家,我有五个姐姐,所以有众多的外甥叫我舅舅。我排行最小,与老人一起居住,所以年年的正月初二与外甥们团聚在一起。也不是所有的外甥年年都能来,也有一位不能年年来的,他就是大姐的二小子,小名叫虎儿。叫的时候必需带上儿化音,那样才是自家人之间的叫法。他小时我们就是“虎儿,虎儿"的叫,他三十好几了我们还是这样叫。
虎儿在天津上大学毕业后,便在那里工作结婚安家生子,一天天的日子积累下来,说说话话,转眼已经是十年了。这十年的春节,他有时回来老家过,有时陪着媳妇儿到老丈人家过,媳妇儿是独生女,娘家在河北涿州。他们两个下边一个孩子,上边是双方的老人,已经形成了一个倒三角形的结构。这是拜计划生育的政策所赐,也无可奈何。全国各地多了,也不是咱一家。只是在他乡明月里,缺少了“我走啦啊,妈!"你慢些儿啊,孩!"这样的平平常常的告白与叮咛。
雨露,阳光平常是免费的,有时却是昂贵的甚至是奢侈的。
过年固然是团圆的日子,但在我们家还有一个更大的更团圆的节日,那便是我母亲的生日。母亲的生日年年过,但年年没有把家里的人聚全。不是他有事,就是他有事。每年吃饭只有三四桌,仔细算一下,母亲的三子五女,孙子孙女,外甥外甥女,重孙子,重外甥总共六十多人啊。那些没来的人严重旷课,但是当今社会为了生活为了车子房子票子儿子,没有钱,说什么也不顶。唉!没办法。
今年的正月初二,五姐和我说,夜来的在大姐家,都商议好了,今年咱妈过生日不论大小远近所有人必须到,这是硬规定,不来一回硬的聚不全。到时候咱说上三天书,照上一张大的全家像,按辈份分开,一个辈份穿一种颜色的背心。″我心里“格登"一下,笑道:“这是谁的建议,最数虎儿远,这不专门治虎儿?" 五姐笑说道:“这正是虎儿提出来的。"我一向崇尚顺其自然,来不了的事出有因情有可原,心里有就行,不必非要搞硬规定,影响年轻人的正常生活,大人的心里反到不安。虎儿在一旁说:“今年姥姥生日,我肯定来,带上小宇(媳妇儿)和丫丫"。嘻嘻哈啥,高高兴兴,正月相聚,不肖细讲。
祝寿记二
秦始皇一统天下,实行郡县制,上党为其一。炎帝农耕,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精卫填海的神话故事在这里辈辈流传。长子县作为神话故事“精卫填海"的发生地,尧王故里,因尧王封大儿于朱与丹地,故后世称此地为丹朱,亦称长子。并且资料显示秦汉时期的上党郡治就在长子县。这里人口稠密文化繁荣,其中长子鼓书便是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曲艺形式,它由鼓书的道腔(也作道情)为基础,融合上党梆子的跺板、四六板以及上党落子中的清流水等唱腔,用道腔叙述故事情节,用唱腔抒发人物感情,高亢处直上云霄,低徊处柔媚婉转。
五姐于1988年初中毕业之后投身于长子曲艺名师李先玲门下,苦学三年,始有所成。寒来暑往一路走来,活跃在上党大地三十年矣。
然而,净是为她人做嫁衣裳,我们家却没有说过书。
话说正月初二,虎儿、五姐提出了母亲的生日要大办,要说书。当场形成了以三姐和大哥组成的“筹委会",我不置可否,但其势既成难以阻挡。
姐姐们、哥哥们的想法或许是年年过生日聚餐一次应该换个花样了,或许是我们这们多人还说不起个书?然而我想,既然是给母亲着想,就是要以她为中心想想她的需求。人到老年,返朴归真。粗布衣家常饭都无所谓。她最开心的事一定是一觉醒来,子女就在身边; 或者叫一声,子女就能过来。总之是陪伴在侧不离左右。
陪伴,是爱的最高表现形式。一个婴儿自出生开始经过“三翻陆坐九圪爬,十个月上叫爸爸",再到蹒跚学步挣脱母怀,一人一年半,八个人就是十二年。也就是说,在白天喂着孩子吃,晚上弯着孩子睡的整工就有十二年。老人常说“不经三惊三吓,养不大一个娃娃",我们姊妹八人,又给母亲带来多少惊吓呢,仅我知道的就有二姐的烧伤,三姐小时掉到石灰圪倒里,二哥中了煤烟,我把水桶掉进井里而同学着急的告诉母亲说“志武跌井啦",想必我不知道的还有很多。每一次惊吓都是一次折磨。儿女的每一次灾难,母亲恨不能替代。想必母亲祷告了无数次“老天爷呀!有什么罪叫我受,有什么苦叫我吃,只求你叫我的孩儿们都好好的!"
一切天恩祖德,使后人枝繁叶茂。先说兄弟三人,大哥十五岁打椅子,打小杌子,木工瓦工无师自通,结婚时的家具都是自己亲手打的。二哥同样是结婚家具自己打,二十六岁就在村里闹腾着盖起了一院房子。这在八十年代也是很了不起的。村民们常说,门里出身自会三分,他家那兄弟们都能。他们两个都会木工瓦工,我却连一圪叽叽也不会。然而依我看,斧锯锛刨,夕阳产业。搬砖调灰,稍显土气。我要走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我干哪一行,暂且存迷,反正我二十岁实现经济独立,村民说老三也不歪。
祝寿记三
真是闲处光阴易过,六月十二说到就到了,简直是一圪眨眼的功夫。六月十日下午回到村里,五姐和我说,那都到知道咱家要说书了。十一日上午,村里的十字街上,小舞台搭好了,我买好八尺长的红宣纸,请长子县有名的书法家杨彦军老师写好对联,
“白发朱颜登八旬大寿",
“丰衣足食享幸福晚年",
横批“举家同庆"。
主题明确简单易懂。对联贴起的那瞬间,我点了一下头,嗯!这字看着舒服!虽然不是我写的,但是起码显示出我的审美。舞台门额的电子屏滚动显示着我搜肠刮肚找出的几句序言:
值此母亲大人八十五岁生日来临之际,儿子志平、志文、志武,女儿爱花、爱平、翠平、改平、五平同心协力邀请说唱团说书三天,以示庆贺!
木有根而叶茂,
水有源而流长。
我们从一株初春之苗长成参天大树,无一日不沐浴着母爱的阳光与灌溉。
我们永远感恩母亲!
祝母亲生日快乐,健康长寿!天天快乐,永享嘉福!
酝酿了半年的寿喜三天乐就这样拉开了序幕。
下午四点,说书准时开始。开始还想着,省酒待客,让乡亲们看吧,他们高兴就是我的高兴。但鼓书精妙的伴奏,与演唱的天衣无缝的衔接所产生的强大冲击力使我甩开院内的忙碌,当仁不让地站在台地,我家说书当然我要带头看。演员唱一声,音乐伴一句,如影随形,水乳交融。仿佛在黑暗中一束阳光照在我们的身上,艺术的美的光芒使人的心亮堂起来。
五姐是一个感情热烈爱憎分明纯粹执着的人,她从艺三十年来,虽然风里雪里送过她几次到李家庄到东常村到小宋村演出,但我并没有近距离的完整的看她演出,甚至有很多年是反对她干这一行的,毕竟窜百家门吃百家饭的人在别人的眼中地位是较低的。即使唱戏的名家名角的肚子里也是一肚苦水。说书是姐的职业,也是她的宿命。这些年五姐也受了许多苦,颠沛流离及生活的各种苦,但是只要能站在台上,她就忘记了所有的舟车劳顿生活烦恼。鼓书说唱治愈了她内心的伤痕,历尽劫波,活着就好!
台下的观众大多是六十以上的老人,他们啧啧赞叹,说书这几个人都是好把式!
祝寿记四
说书的第二天是正日子,按照“筹委会"的安排,姊妹八人各自带着部下在早上七点就要赶到长子会堂的南门,预备照像。长子会堂是近几年兴建的一处能展示长子风彩的大型建筑,具备了接待大型会仪举办大型社会集会的能力,是每年正月闹红火的主场地。
时代不同了,出门都是车。有三个尖儿的,有四个圈儿的,还有圆圈里带三圪杈的,我的比三菱多俩菱。一圪煞工夫都聚了过来,早起锻炼身体的市民尚未散尽,他们看见一群穿着统一背心的人走来还以为是哪个旅游团呢。只是比旅游团少个凉帽。我们这个团里,兰背心的是子女辈,粉背心的是孙子辈,红背心的是重孙辈。姐们首先把老寿星安排坐好,姊妹八人与老母亲合影,然后是全体兰背心的与老母亲合影,这一轮就加上了女婿、媳妇儿。然后是兰背心粉背心红背心与老母亲的大集体照,最后八姊妹分别带着自己的部下与老母亲合影。一个家庭最多发展到六十多人,真可谓蔚为壮观。
果然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照像毕,回到家中,那些没吃早饭的人才吃早饭,年轻人追着小孩子吃饭。不禁想起我小时,母亲站在西屋的大火边旁,一大家十多人,每顿饭做那么多,按顺序给大人小孩都舀上稠的,最后自己喝稀的。我和大姐说起我的记忆,大姐却说,你说的是八零年左右,已经好活了,你还不知道六零年时人都饿的得了浮肿病。
临近午时, 依次叩首跪拜,祝老母亲健康长寿。…………
望着端坐在院子正中的老母亲,一个生于民国二十四年的人,历经战乱、饥饿、贫穷,终于到达了幸福的晚年。
长路奉献给远方,玫瑰奉献爱情,膝盖奉献给父母。我们拼命追求的东西母亲并不需要,她只要我们好好的(平安),兄弟姊妹热火火的多会儿也像一家人(孝悌)。
五
晚上则是正场,在开书之前,哥们姐们展示了各自才艺,节目顺序如下:
1.五姊妹《红歌联唱》
2.大哥《万爱千恩》
3二姐《祖国啊,我永远热爱你》
4三姐《天之大》
5二哥《北国之春》
6四姐《母亲》、笛子独奏《妈妈的吻》
表演各有千秋,水平高低是一回事,心情是一回事,总而言之,各自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了对母亲的敬爱之情。台下,邻居满河、海青在一旁问我,姊妹八个就差你了你唱首什么歌?我说,我不会唱歌呀,也许这就叫留有余地。其实我内心说,唱,难道就只能唱么?我不会唱我会哭!男人哭吧不是罪。我这个人呀!总是与众不同,难过的时候痛哭,别人说我心太软,不像个大男人的样子,就连高兴的时候也是流泪!一个人经历的苦难多了,幸福来到身边他也有不信的理由。有人说过过,人活过八十,每多活一年都是从老天爷那儿偷来的,千万不敢敲锣打鼓地招摇,惊动了老天爷就把人请走了。这就是正月他们提议给母亲大过生日,我不置可否或者说反对的原因。
有了苦处,藏在心里,经过发酵,就产生化学反应变成前行的动力。有了乐事,藏在心里,慢慢品,直到余味悠长环绕周身,总怕表露出来就会失去。
四姐在唱歌之前说,母亲,就是那个给了我生命,哺育我成长,世界上最疼我的人。讲至中间,嗓音明显绊了一下,带出一丝哭音,略略停顿赶紧控制感情终于把嗓音调整过来。四姐是全村的第一个大学生,在1987年的夏天赚足了村民羡慕的目光,在随后的若干年,村民口里“榜样”这个词都是她的专属。人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然而这个榜样却没有把我也影响成个大学生。
因为在她上学的期间,每次开学筹措学费都很使母亲挠头,整整四年,家里受到大姐二姐三姐无数次的接济。尤其是大姐夫二姐夫三姐夫这三个女婿,好像与我家签订对口支援合同似的,收秋打夏任劳任怨。只要三个女婿聚在一起,母亲总是要张罗几个菜,让他们喝几口。那种小的敬爱老的,老的疼爱小的其乐融融的场景让人难忘。中午席间,卫军、虎儿总是“姨父,姨父"地叫着,招呼我二姐夫三姐夫喝酒。在他俩而言,一定是看到这两个姨父就想到自己的父亲曾和他们在一起喝酒划拳、老虎鸡的觅虫儿杠、猜火柴棒儿。他们哥儿俩哪里是在陪姨父喝酒,他们是在姨父的身上寻找父爱的享受。
六
家庭就是一个让我们感受爱的场所。一个大家庭就是个很多人的乐园。
老屋还保留着,想起大哥的孩子慧敏晓敏晓谦都出生在老屋的西间,二哥的两个闺女千慧齐慧出生在老屋的东间。八十年代,大哥二哥相继成家之后分灶另过,母亲带着四姐五姐和我住在堂屋。按照老乡俗是要哥东弟西居住的,因大哥先成家已经在西间住惯了,也就没有专门搬动。再说村上已经开始批地方盖新房,怎么住也是临时几年。母亲总是鼓励大哥二哥“你都快抉住劲好好受吧,攒些儿钱要个地方四方棱铮盖上一院!活在人前头!",那时候,一个院住着七大八小十几口人,颇有点熙熙攘攘的意味。现在想想,那会儿小孩子的争吵、妯娌间的磕碰、姑嫂间的拌嘴都具有浓浓的人间烟火气息,值得回味。后来,大哥二哥也都争气,各自盖起五间二层楼。兄弟们算是各自有了各自的窝。
我和晓敏说,你应该在西间门口照上一张像,这可是你出生的地方。说过之后却没有立而行。或者说没有得到她及时的响应,因为她还没到回望历史的年龄。又或者说一个人开始有意识地搜寻自己的历史足迹时说明他将要老了,像我。晓敏的儿子旭冉跑了过来,
“你叫我甚了?"我边说边想拖住他,他停了脚步,反应了一下,
说:“叫你一个大叔叔!"哈哈!这个小捣蛋鬼!
“叫三爷爷!妈妈的爸爸叫爷爷!"晓敏告诉他。我们这里的老习惯,自己的父亲叫爸,父亲的弟弟叫爸爸。
“你怎么有那么多爸爸,我怎么只有一个爸爸!"小旭冉的话又逗得我笑了起来。此“爸爸″非彼“爸爸",时代变迁,语言环境已不同往日了。
在院子里遇到小宇拉着女儿丫丫的手走了过来,我又逮住了机会:
“叫我甚了?"丫丫一脸迷茫,扭头看着小宇。
“叫什么?"小宇又给丫丫提问一遍。
丫丫真不知道该叫什么,也难怪,长到七八岁,来长子的次数扳着手指就能数清。她用寻求答案的目光望着小宇。快不要为难孩子了,我对小宇说,你告诉她“爸爸的舅舅叫老舅!",小宇转诉一遍,丫丫总算才明白,“老舅"叫了一声,听了她一声叫,我才把她放了过去。
对于小孩子们叫我什么,我是专门撩逗他们。逗他们对我而言是一种幸福。我私下把我对小孩子的撩逗定义为生命的教育。或许在他们看来,一个不熟悉的甚至是陌生的人迎面就问“你叫我什么"真是莫名其妙。时光一年年过去,少年长大,中年人变老,老年人变的更老。
岁月如刀,无端的在人与人之间就划出了距离。只有在这种大家庭的语境下,小孩们的认识才不会囿于父母一辈,才会向更上游追溯,去见识更远的源头。比如这次给母亲做寿,场面这么隆重,人员这么齐全,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在小孩子们的记忆里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一一我的老奶奶(或老姥姥)做寿时家里有那么多那么多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