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读五代荆浩《笔法记》

读五代荆浩《笔法记》

作者: 陈野思逸 | 来源:发表于2018-04-21 00:58 被阅读0次

《笔法记》 原文

太行山有洪谷,其间数亩之田,吾常耕而食之。有日登神钲山四望,回迹入大岩扉,苔径露水,怪石祥烟,疾进其处,皆古松也。中独围大者,皮老苍藓,翔鳞乘空,蟠虬之势,欲附云汉。成林者爽气重荣,不能者抱节自屈,或回根出土,或偃截巨流,挂岸盘溪,披苔裂石。因惊其异,遍而赏之。明日携笔复就写之,凡数万本,方如其真。明年春,来于石鼓岩间,遇一叟,因问,具以其来所由而答之。

叟曰:“子知笔法乎?”曰:“叟仪形野人也,岂知笔法耶?”叟曰:“子岂知我所怀耶?”闻而惭骇。曰:“少年好学,终可成也。”“夫画有六要:一曰气,二曰韵,三曰思,四曰景,五曰笔,六曰墨。”曰:“画者,华也,但贵似得真,岂此挠矣。”叟曰:“不然,画者,画也,度物象而取其真。物之华,取其华,物之实,取其实,不可执华为实。若不知术,苟似可也,图真不可及也。”曰:“何以为似?何以为真?”叟曰:“似者,得其形,遗其气。真者,气质俱盛。凡气传于华,遗于象,象之死也。”谢曰:“故知书画者,名贤之所学也。耕生知其非本,玩笔取与,终无所成,惭惠受要,定画不能。”

叟曰:“嗜欲者,生之贼也。名贤纵乐琴书图画,代去杂欲。子既亲善,但期终始所学,勿为进退。图画之要,与子备言:气者,心随笔运,取象不惑。韵者,隐迹立形,备遗不俗。思者,删拨大要,凝想形物。景者,制度时因,搜妙创真。笔者,虽依法则,运转变通,不质不形,如飞如动。墨者,高低晕淡,品物浅深,文采自然,似非因笔。”复曰:“神、妙、奇、巧。神者,亡有所为,任运成象。妙者,思经天地,万类性情,文理合仪,品物流笔。奇者,荡迹不测,与真景或乖异,致其理偏,得此者亦为有笔无思。巧者,雕缀小媚,假合大经,强写文章,增邈气象,此谓实不足而华有余。

凡笔有四势,谓筋、肉、骨、气。笔绝而不断谓之筋,起伏成实谓之肉,生死刚正谓之骨,迹画不败谓之气。故知墨大质者失其体,色微者败正气,筋死者无肉,迹断者无筋,苟媚者无骨。

夫病者二:一曰无形,二曰有形。有形病者,花木不时,屋小人大,或树高于山,桥不登于岸,可度形之类也。是如此之病,不可改图。无形之病,气韵俱泯,物象全乖,笔墨虽行,类同死物,以斯格拙,不可删修。

子既好写云林山水,须明物象之源。夫木之为生,为受其性。松之生也,枉而不曲遇,如密如疏,匪青匪翠,从微自直,萌心不低,势既独高,枝低复偃,倒挂未坠于地下,分层似叠于林间,如君子之德风也。有画如飞龙蟠虬,狂生枝叶者,非松之气韵也。柏之生也,动而多屈,繁而不华,捧节有章,文转随日,叶如结线,枝似衣麻。有画如蛇如素,心虚逆转,亦非也。其有楸桐椿栎榆柳桑槐,形质皆异,其如远思即合一一分明也。

山水之象,气势相生。故尖曰峰,平曰顶,圆曰峦,相连曰岭,有穴曰岫,峻壁曰崖,崖间崖下曰岩,路通山中曰谷,不通曰峪,峪中有水曰溪,山夹水曰涧。其上峰峦虽异,其下冈岭相连,掩映林泉,依希远近。夫画山水无此象,亦非也。有画流水,下笔多狂,文如断线,无片浪高低者,亦非也。夫雾云烟霭,轻重有时,势或因风,象皆不定。须去其繁章,采其大要,先能知此是非,然后受其笔法。”

曰:“自古学人,孰为备矣?”叟曰:“得之者少。谢赫品陆之为胜,今已难遇亲踪。张僧繇所遗之图,甚亏其理。夫随类赋彩,自古有能。如水晕墨章,兴吾唐代。故张璪员外树石,气韵俱盛,笔墨积微,真思卓然,不贵五彩,旷古绝今,未之有也。麯庭与白云尊师气象幽妙,俱得其元,动用逸常,深不可测。王右丞笔墨宛丽,气韵高清,巧写象成,亦动真思。李将军理深思远,笔迹甚精,虽巧而华,大亏墨彩。项容山人树石顽涩,稜角无踪,用墨独得玄门,用笔全无其骨,然于放逸不失元真气象,元大创巧媚。吴道子笔胜于象,骨气自高,树不言图,亦恨无墨。陈员外及僧道芬以下,粗升凡格,作用无奇,笔墨之行,甚有形迹。今示子之径,不能备词。”

遂取前写者异松图呈之。叟曰:“肉笔无法,筋骨皆不相转,异松何之能用?我既教子笔法。”乃赍素数幅,命对而写之。叟曰:“尔之手,我之心,吾闻察其言而知其行,子能为吾言咏之乎?”谢曰:“乃知教化,圣贤之职也,禄与不禄,而不能去,善恶之迹,感而应之。诱进若此,敢不恭命。”因成古松赞曰:

“不凋不容,惟彼贞松。势高而险,屈节以恭。叶张翠盖,枝盘赤龙。下有蔓草,幽阴蒙茸。如何得生,势近云峰。仰其擢干,偃举千重。巍巍溪中,翠晕烟笼。奇枝倒挂,徘徊变通。下接凡木,和而不同。以贵诗赋,君子之风。风清匪歇,幽音凝空。”

叟嗟异久之,曰:“愿子勤之,可忘笔墨而有真景。吾之所居,即石鼓岩间,所字曰石鼓岩子也。”曰:“愿从侍之。”叟曰:“不必然也。”遂亟辞而去。别日访之而无踪。后习其笔术,尝重所传,今遂修集,以为图画之轨辙耳。

荆浩,五代后梁画家,约生于唐文宗大和七年(833),约卒于梁乾化二年(912)至梁龙德三年(923)间,河东道泽州府沁水县(今山西晋城市沁水县)人。荆浩山水画成就与影响均极大,后世尊为“北方山水画派之祖”。

《笔法记》似受了《史记·留侯世家》黄公授书张良的故事影响,假借在太行山与一老叟答问,阐述了作者的绘画理论。

通过遇老叟对答的形式,全面而深刻地论述自己的见解,构成此著之主体:

一、“画有六要”,即气、韵、思、景、笔、墨;

二、华与实之辨;

三、似与真之说;

四、去除嗜欲杂欲;才能臻于高境;

五、在解释“六要”之后,拈出神、妙、奇、巧四种绘画品格;

六、以筋、肉、骨、气释“笔有四势”;

七、论无形与有形之病,并顺势言山水松木特点,以“去其繁华,采其大要”相勉;

八、论述山水画发展史,重点分评唐代名家笔墨。

最后,以呈画就教,作赞及对答形式,表达“可忘笔墨,而有真景”的思想,这当然是以自然为师的升华和飞跃。、

总体可认为,《笔法记》是作者从艺日久、人格与技巧双修已臻高境后的著作,是苦心钻研的结晶,对后世山水的理论和实践都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阅读《笔法记》注意问题:

其一,《笔法记》曾一度被认为属后世伪托或真伪掺杂,一直争论不休。

其二,《笔法记》是承接并发扬前人的水墨山水画论,其本质是一篇水墨山水画专论。

其三,《笔法记》提出了很多富有创新性的水墨山水画理论,如“六要”、“四品”、“图真”、“二病”、“笔有四势”、“须明物象之原”、“山水之象,气势相生”、“水晕墨章,兴吾唐代”、“忘笔墨而有真景”等。

相关文章

  • 读五代荆浩《笔法记》

    《笔法记》原文 太行山有洪谷,其间数亩之田,吾常耕而食之。有日登神钲山四望,回迹入大岩扉,苔径露水,怪石祥烟,疾进...

  • 携书归隐

    荆浩在《笔法记》中则说“笔有四势,谓筋、肉、骨、气”。这些都谈得比较抽象,而“近取诸学书”的说法,直接指出了绘画的...

  • 六要

    对绘画创作提出的六个要求。 有二说:一 是五代梁荆浩《笔 法记》:“夫画有六要:一曰气,二曰韵,三曰...

  • 荆浩

    五代时期的山水画家,北方山水画派创始人 延续唐代水墨山水而又有新的创造 所画山水多以黄河两岸及太行山的真山真水为描...

  • 从国画史上的四家说起

    国画史上山水画家从唐宋以来,后人从每个时代挑出四个比较突出的,称为四大家。 五代到唐称荆关董巨,即荆浩、关...

  • 笔愈简而气愈壮,景愈少而意愈长,关家山水欣赏

    关仝(约907-960),别名:一作关撞,五代后梁人。 关仝,画山水早年师法荆浩,刻意学习,几至废寝忘食。他所画山...

  • 2020年6月杨长喜工作室“寻访洪谷子”太行山笔墨之旅

    荆浩,字浩然,自号洪谷子,生于唐末,沁水(今属山西)人(一说河南济源人),为五代后梁时期伟大的山水画家和绘...

  • 书画品鉴之四——笔境兼得

    五代荆浩在《山水节要》(传)中提出“远取其势,近取其质”,黄宾虹先生说:“中国画有三不朽:一、用墨不朽也;二、诗、...

  • 空传说1(斗战猩猿)第二百二十四章、荆浩的训练

    很多说法死无对证,但是荆浩所说的身份却是非常合理的证据,因为荆浩是晶界邪源,所以冥才会对荆浩那么看重,将晶界遗民交...

  • 原料稀缺,崖柏还能撑多久???

    在我国崖柏与文化自古以来就有着姻缘关系,先民们崇柏,敬柏、爱柏、颂柏、赞誉柏的传世佳作比比皆是,五代就有荆浩的“动...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五代荆浩《笔法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pjtl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