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3岁宝宝的内心,让宝宝停止哭泣
故事一:昨晚下暴雨,我没有去图书馆,就在家学习看书。
3岁的宝宝一直想粘着我们,家人打算让他看会动画片,他就开开心心的看《汪汪队》了。家人觉得看得时间有点久了,太晚了,就中途把动画片关了,结果孩子就大哭起来,用拳头想打人,很无奈。
我本来在学习,赶紧跑过去看。
宝宝边哭边喊,我要看动画片,我要看~
家人看手机,打算冷处理,不搭理他的请求。
这是每家每户多熟悉的一个场景,孩子要求得不到满足,就在家发脾气大哭大闹。
家长责备孩子不懂事,不懂得延迟满足。
确实,大家都有道理的。
我想到班班的做法:是把孩子带出那个哭闹的场景去了河边。但是下雨,我们不能出去,我就把他带到安静的卧室。
我想到书里说:孩子对一件事有执着,是对这件事没有体验完成或者喜欢做这件事的感觉。
虽然他在哭,但是能进行简单的对话。
那我就用语言带着他体验一遍看动画片的感觉,让他心理上好受一点。
我:汪汪队是不是你最喜欢的动画片?
宝:是
我:刚刚动画片那一集看完了吗?
宝:没有,没看完
我:哦,所以你是希望把那集动画片看完吗?
宝:是
我:奶奶把动画片提前关掉了,你很难过。
宝:是
我:那下次我们就把动画片看完再关掉电脑好吧。
宝:好
这时候他还在哭
我说我给你买了很多汪汪队人物造型的气球,我们一起来玩吧。
他有点不愿意,但是当下他也没有更好的选择,反正动画片是看不成了。
然后我把他眼泪擦掉了,他止住了哭声,玩了一会气球。
过了半小时,我带他洗澡,我跟他说:下次奶奶要关掉你的动画片,你可以告诉奶奶:我看完这一集就不看了,要跟奶奶商量一下,她就不会随便关掉了。
宝宝说,原来是这样啊!
我说,是的,就是这样就可以了。
我想这个应该是教男孩子刻意练习,不断去寻找方法,如何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不靠人类的本能,用眼泪和拳头去沟通交流。
故事二:
有一天宝宝发现了家里的新鲜玩意:成人考试的科学计算器。
他对家里出现的新鲜事物非常敏感,一开始是同意他随便玩,但是几分钟后,他拿着往地上不停的砸。
家人马上制止了他的行为,骂他不懂得珍惜物品,就把物品放起来了。
结果他居然在地上气得打滚,还跪下来求家人还要给他玩。
家人继续采取冷处理,不理睬他的任何请求,让他打滚撒泼。心里鄙夷这个孩子怎么越大越遭人讨厌了呢?
所有人都不说话,看着他哭闹。认为只要忍住不给他,就可以解决问题了。
我站在中间很为难,然后我开始分析,他喜欢砸东西,不代表他本意是破坏,有可能是他很好奇玩具内部的构造是什么样的,但是他没有拆解的工具,所以他想到了直接上手摔了,砸开看看里面究竟有什么?他平时也砸其他的玩具,拆动物的四肢,就是纯粹探索玩具,好奇探索世界。(他已经组装过其他玩具,所以对拆解组装有乐趣)
我只要满足他拆解和研究的欲望即可啊。
整个思考过程大概3分钟左右。
我说你从地上起来吧,我们先去洗澡,然后在床上玩这个计算器好吧,计算器里面很好玩的,我教你怎么玩,在床上不会砸坏。
结果他秒起,马上不哭了。
后面我们在床上开始玩计算器,顺带的我把电池取起来给他看,并且告诉他,这个计算器是妈妈的东西,不是你的玩具,你的玩具我也不敢随便弄坏呀。
你下次想拆开砸开我的东西,需要经过我的同意才可以,要不然妈妈会生气的。他说,好的,记住了。
我思考到:他可能对家里物品到底属于谁的,偶尔没有概念,所以每次给一件物品交给他之前,需要说明这是谁的,不能损坏,多提醒一下。
通过这两次成功的走进哭泣孩子的内心世界,我再也不担心无法哄好孩子了。
孩子哭闹的时候,自己不要嫌麻烦,大脑一定要清晰,可进行简单的问答对话,把问题弄清楚,或者进行自我深度分析,然后得到一个答案和解决方案。
就是考霸的核心算法,做成一件事,知道如何做成的,回顾不忘以此类推,继续学会下一个。带孩子也是这个道理,遇到问题,解决问题,越带越顺手,会更称心如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