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

作者: 燕勇来 | 来源:发表于2018-12-25 13:53 被阅读192次

教学目标

1、品读文章质朴情浓的语言。

2、由人及己读懂父母的恩情。

教学重点

反复朗读品味质朴而情浓的语言。

教学难点

还原作者的心路并读懂父母恩情。

教学过程:

一、说说散文

散文是作者内心的独白,散文阅读,就是直接聆听作者心声,就是与作者的直接对话,就是体会作者复杂的不断变化的思想感情。

说说作者的心声:

总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说不可。

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也是白托。

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

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作者把这样复杂的心路,透过我们最易忽略的父亲的背影,一点一点展现在读者面前。

二、品品背影

文中主要是第几段在写父亲的背影?

我看见他戴着小帽,穿着大马褂,棉袍,走到铁道边,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攀着上面,再向上缩;他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背影》

读一读,比一比,想一想!

明确:

攀着上面的两手和向上缩的两脚,说明父亲很努力。所以原文更细致。我们可以想到年老肥胖的父亲当时的情状,真的已是用尽全力了。请运用想象,补几个爬月台的动作。

外貌描写的“黑”字,暗示父亲在守孝。小帽、棉袍、马褂可以说是当时男人的正装。可是父亲全然不顾这些,只想着去为儿子买橘子,一门心思在儿子身上。父亲爬月台极其艰难,甚至是狼狈,却无不体现父爱的深沉,也隐含着父亲无休止的奔波辛劳。

空着手去买橘子的父亲都这么困难,那返回时父亲怀抱着橘子回来是不是更困难?文中“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 —— ,我赶紧去搀他。”你请发挥想象,在横线上写一段文字。

作者写道: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作者以前没见到过父亲的背影吗?为什么这时流泪呢?先看看,在父亲为送儿子踌躇犹豫的时候,在父亲一路上再三嘱咐的时候,在父亲忙这忙那的时候,我有怎样的想法?在前文中能找到吗?画出相关句子,读读品品。

“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

“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 ”第一处,当时作者感觉自己能行,父亲送有些多余。第二处嫌弃父亲说话不漂亮。

“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

自主多样朗读,体会作者当时的想法和现在想法的变化。

明确:现在作者想起来有些自责、后悔。太聪明了,真是太聪明了,好像说自己自作聪明。实质很愚蠢。说反话,这里用了反语的修辞。请以朱自清的口吻补写几句现在想表述的意思(我如何称呼父亲、如果能回到那一天,我会这样做……)。

由此,暗笑与泪很快流下来了,写出父爱之重以及“我”的不谙世事。这时的父亲处在一个什么样的日子里?文中如何交代的?

明确: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

这里的冬,是季节之冬,更是父亲的人生之冬,事业之冬。在祖母去世、父亲失业祸不单行的人生冬天,在父子俩即将分手各奔东西的时刻,我注意到父亲。与其说眼睛看到,不如说是心看到了,心灵的骤然注视,霎那间,泪很快流下来了。

细细品读,你会发现很多值得玩味的地方。

父亲穿的是布衣,而给“我”做的却是紫毛大衣。那时的家庭情况和父亲的处境,能为“我”做出那么多的付出,真的是不易。

作者没有刻意的美化父亲,父亲爬月台之艰难,甚至还有些狼狈。作者用白描的手法,用近乎“审丑”的方式来丰满人物形象,造成情感上的落差,拨动读者心弦。

父亲买回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我望着他走出去。

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品味慢镜头:父亲走了,又回头。动作描写体现出父亲的不舍与牵挂。

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小结:

相见相别,“背影”作为最后的记忆留给了这对父子,背影的“背”字,其本义就有离别,分别之意。前文中说,我想起祖母簌簌地落泪,那是一种“死别”,这里是一种“生离”。父亲的信中说“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父亲“大去之期不远矣”,对作者而言不是一种将要到来的诀别吗?文章开头作者淡淡地说“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不相见”是不能见,还是不愿见?

资料补充:

1915年,朱自清父亲包办朱自清婚姻,朱自清有怨言。父子生隙。

1916年,朱自清上北大后自作主张改“朱自华“为“朱自清”,父亲很生气。

1917年:父亲失业,祖母去世,家庭经济陷入困顿。朱自清二弟几乎失学。《背影》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一年。

1921年,朱自清北大毕业参加工作,父亲为了缓解家庭经济紧张私自扣留了朱自清工资。父子发生剧烈矛盾。朱自清离家出走。

1922年,朱自清带儿子回家,父亲不准他进门,只能怅然离开。

1923年,朱自清再次回家,父亲不搭理他。父子开始长达几年的冷战。

1925年,朱自清父亲写信给儿子: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朱自清在泪水中完成了《背影》。由此,我们不难理解作者从不满,到感动,再至不舍,最后想念的情感变化,生命成长。可见,儿子在父亲的背影中已经在逐渐理解自己的父亲了。

父亲已行动不便,挪到窗前,依靠在小椅上,戴上了老花眼镜,一字一句诵读着儿子的《背影》,只见他的手不住地颤抖,昏黄的眼珠,好像猛然放射出光彩。

                      ——朱国华《朱自清与<背影>》

为何颤抖,放出光彩?可见父亲也一直期盼着孩子能理解自己啊!

ppt:

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你读出了什么?

明确:

两个感叹号,饱含作者想见父亲的热望。“唉”里有对父亲身体的担忧,“唉”里有说不尽的愧疚。从不相见到何时才能相见。一声叹息,两个感叹。说不完的别离,言不尽的情愫。

师说:

渐行渐远的背影啊,

你是爱、是悔,

是一腔深情,

在悲凉的人生底色上,

因为那份迟到的懂得,

亲情回归,

父子谐和。

多么感恩

艰难困苦中的那份深爱,

诉说着 ——

生命的脆弱,

亲情的明亮。

三、说说父母

许多时候,

我们的父母又何尝不是如此?

一直默默承受着不解,

却又爱得那么心甘情愿。             

请试着也用朱自清的话说说,你现在怎么理解父母的那些行为。

按以下句式说话: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其实他(她) ——。哎,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许(写)下一个美好亲情的愿望。

四、写写父母

撷取亲情中细小的事物,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贯穿全文,写写生活中最最简单的幸福。

《背影》

2018.12.25

相关文章

  • 背影对背影

    文/细雨莲莲(On the way) 本文首发豆瓣日记,2014-09-30 12:54:47 又到午饭的时间。 ...

  • 背影,依然背影

    墨记·日歌(壹佰伍拾捌·2018.11.3) 背影,依然背影 1 不论是奔向遥远的空旷 还是要走向相邻的地方 在向...

  • 背影啊背影

    每一次阅读朱自清的背影,都有不同的感受,尤其是这一段: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望车外看了看说:“我买...

  • 练习稿(18)

    背影背影还是背影 就是喜欢背影,木办法 脚踝处难画

  • 背影,父亲的背影

    在某年某月的某一天,与朱自清的背影特别的情怀相遇。丝丝缕缕相应的链接,相符的妥帖,娴静时分,悄悄的思绪,...

  • 背影,不止于背影

    重读朱自清先生《背影》,有感 记得学此文时,正值初中时期,当时一心想着去海的另一边,去当一个仗剑走天涯的剑...

  • 背影(仿写《背影》)

    背影 文/莫雯 我与外公不相见已十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五岁那...

  • 背影,远去的背影

    今天儿子正式启程。飞机从流亭机场飞到重庆,再从重庆直达曼彻斯特。 蓝瑞先生有客户要陪,实在无法推脱,所以让小廖总帮...

  • 背影

    好像是第一次看你出门,每天都是我先上班。 不知道你看着我匆匆离开是怎样的心情。我看着你一步一步走远,并没有想象中的...

  • 《背影》

    首先,感谢我的家人~先生(借用光年的话,我也是先生的人了)为我们大家提供了这个学习平台。 我是高涵(其实...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背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pkfl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