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品读文章质朴情浓的语言。
2、由人及己读懂父母的恩情。
教学重点
反复朗读品味质朴而情浓的语言。
教学难点
还原作者的心路并读懂父母恩情。
教学过程:
一、说说散文
散文是作者内心的独白,散文阅读,就是直接聆听作者心声,就是与作者的直接对话,就是体会作者复杂的不断变化的思想感情。
说说作者的心声:
总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说不可。
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也是白托。
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
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作者把这样复杂的心路,透过我们最易忽略的父亲的背影,一点一点展现在读者面前。
二、品品背影
文中主要是第几段在写父亲的背影?
我看见他戴着小帽,穿着大马褂,棉袍,走到铁道边,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攀着上面,再向上缩;他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读一读,比一比,想一想!
明确:
攀着上面的两手和向上缩的两脚,说明父亲很努力。所以原文更细致。我们可以想到年老肥胖的父亲当时的情状,真的已是用尽全力了。请运用想象,补几个爬月台的动作。
外貌描写的“黑”字,暗示父亲在守孝。小帽、棉袍、马褂可以说是当时男人的正装。可是父亲全然不顾这些,只想着去为儿子买橘子,一门心思在儿子身上。父亲爬月台极其艰难,甚至是狼狈,却无不体现父爱的深沉,也隐含着父亲无休止的奔波辛劳。
空着手去买橘子的父亲都这么困难,那返回时父亲怀抱着橘子回来是不是更困难?文中“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 —— ,我赶紧去搀他。”你请发挥想象,在横线上写一段文字。
作者写道: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作者以前没见到过父亲的背影吗?为什么这时流泪呢?先看看,在父亲为送儿子踌躇犹豫的时候,在父亲一路上再三嘱咐的时候,在父亲忙这忙那的时候,我有怎样的想法?在前文中能找到吗?画出相关句子,读读品品。
“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
“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 ”第一处,当时作者感觉自己能行,父亲送有些多余。第二处嫌弃父亲说话不漂亮。
“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
自主多样朗读,体会作者当时的想法和现在想法的变化。
明确:现在作者想起来有些自责、后悔。太聪明了,真是太聪明了,好像说自己自作聪明。实质很愚蠢。说反话,这里用了反语的修辞。请以朱自清的口吻补写几句现在想表述的意思(我如何称呼父亲、如果能回到那一天,我会这样做……)。
由此,暗笑与泪很快流下来了,写出父爱之重以及“我”的不谙世事。这时的父亲处在一个什么样的日子里?文中如何交代的?
明确: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
这里的冬,是季节之冬,更是父亲的人生之冬,事业之冬。在祖母去世、父亲失业祸不单行的人生冬天,在父子俩即将分手各奔东西的时刻,我注意到父亲。与其说眼睛看到,不如说是心看到了,心灵的骤然注视,霎那间,泪很快流下来了。
细细品读,你会发现很多值得玩味的地方。
父亲穿的是布衣,而给“我”做的却是紫毛大衣。那时的家庭情况和父亲的处境,能为“我”做出那么多的付出,真的是不易。
作者没有刻意的美化父亲,父亲爬月台之艰难,甚至还有些狼狈。作者用白描的手法,用近乎“审丑”的方式来丰满人物形象,造成情感上的落差,拨动读者心弦。
父亲买回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我望着他走出去。
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品味慢镜头:父亲走了,又回头。动作描写体现出父亲的不舍与牵挂。
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小结:
相见相别,“背影”作为最后的记忆留给了这对父子,背影的“背”字,其本义就有离别,分别之意。前文中说,我想起祖母簌簌地落泪,那是一种“死别”,这里是一种“生离”。父亲的信中说“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父亲“大去之期不远矣”,对作者而言不是一种将要到来的诀别吗?文章开头作者淡淡地说“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不相见”是不能见,还是不愿见?
资料补充:
1915年,朱自清父亲包办朱自清婚姻,朱自清有怨言。父子生隙。
1916年,朱自清上北大后自作主张改“朱自华“为“朱自清”,父亲很生气。
1917年:父亲失业,祖母去世,家庭经济陷入困顿。朱自清二弟几乎失学。《背影》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一年。
1921年,朱自清北大毕业参加工作,父亲为了缓解家庭经济紧张私自扣留了朱自清工资。父子发生剧烈矛盾。朱自清离家出走。
1922年,朱自清带儿子回家,父亲不准他进门,只能怅然离开。
1923年,朱自清再次回家,父亲不搭理他。父子开始长达几年的冷战。
1925年,朱自清父亲写信给儿子: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朱自清在泪水中完成了《背影》。由此,我们不难理解作者从不满,到感动,再至不舍,最后想念的情感变化,生命成长。可见,儿子在父亲的背影中已经在逐渐理解自己的父亲了。
父亲已行动不便,挪到窗前,依靠在小椅上,戴上了老花眼镜,一字一句诵读着儿子的《背影》,只见他的手不住地颤抖,昏黄的眼珠,好像猛然放射出光彩。
——朱国华《朱自清与<背影>》
为何颤抖,放出光彩?可见父亲也一直期盼着孩子能理解自己啊!
ppt:
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你读出了什么?
明确:
两个感叹号,饱含作者想见父亲的热望。“唉”里有对父亲身体的担忧,“唉”里有说不尽的愧疚。从不相见到何时才能相见。一声叹息,两个感叹。说不完的别离,言不尽的情愫。
师说:
渐行渐远的背影啊,
你是爱、是悔,
是一腔深情,
在悲凉的人生底色上,
因为那份迟到的懂得,
亲情回归,
父子谐和。
多么感恩
艰难困苦中的那份深爱,
诉说着 ——
生命的脆弱,
亲情的明亮。
三、说说父母
许多时候,
我们的父母又何尝不是如此?
一直默默承受着不解,
却又爱得那么心甘情愿。
请试着也用朱自清的话说说,你现在怎么理解父母的那些行为。
按以下句式说话: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其实他(她) ——。哎,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许(写)下一个美好亲情的愿望。
四、写写父母
撷取亲情中细小的事物,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贯穿全文,写写生活中最最简单的幸福。

2018.12.25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