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弱”的真情

作者: a4540a357b24 | 来源:发表于2018-06-01 08:39 被阅读21次

                         

           

    “虚弱”的真情

            第一次接触到《雷雨》是在高中的时候,读完之后,同学们几乎一边倒的认为周朴园自私虚伪,假仁假义,他的身上几乎全是负面标签。再次拿起《雷雨》,一点一点地把整部戏剧读完,才深觉自己太过狭隘。

            整部戏剧开始创作于“九一八事变”前后,这一时期的中国是黑暗的,是看不到光明的,尤其是下层民众,他们能看到什么呢?不过是日复一日地被轻贱,被奴役,被压榨,而麻木到无力反抗。终于,历时三年,《雷雨》诞生了。曹禺先生在谈到《雷雨》时,就说到,“写《雷雨》是一种情感的迫切和需要,是我的第一声呻吟,又或许是一声呼喊。”

            再观《雷雨》,似乎整部戏剧所展示的就是一幕大悲剧,是不平等的社会里,命运对人的残忍捉弄,就连最后的结局似乎也是如此,周朴园长子周萍开枪自杀,四凤触电而亡,周冲被电烧糊了,剧中的主要人物不死即疯。这时候,我想,曹禺先生不仅仅只是想展现周、鲁这两个家庭的矛盾吧,这又何尝不是当时整个社会的缩影呢?

            但同时,我也从剧中寻到了一些蛛丝马迹,嗅到了一丝丝温情的味道,因此斗胆一谈我对周朴园与侍萍之间纠葛感情的一点见解。

            在剧中开幕时一段父子对话中写道:“这屋子的家俱多半是你生母顶喜欢的东西,我从南边移到北边,搬了多少次家,总是不肯丢下的。这屋子排的样子,我愿意总是三十年前的老样子,这叫我的眼看着会舒服一点。你的生母永远喜欢夏天把窗户关上的。”老样子,眼看着会舒服,那么这是不是侧面说明侍萍是让他看着舒服的。甚至事隔30多年,他却依然记得侍萍的一些习惯,是他在常常回忆,在思念侍萍。

            甚至文中写道周萍名字的来源,是因为这是侍萍临死前替儿子取的名字。纵观整部戏剧,我们可以看出周朴园其实是一个极为蛮横专制的封建家长,按理来说他有极大的可能会自己来为长子取名或者在侍萍死后替长子另取名字,但是他没有,他在以此来怀念侍萍,体现出他对侍萍的感情。

            再接下来,鲁侍萍出场回到周公馆,在那段侍萍与周朴园的对话中,周朴园对旧雨衣的执着,对这间屋子的看重,对关窗子习惯的保留,都体现出周朴园对侍萍是有感情的。这份感情或许不十分纯粹,但是一直存在着。

            最后,我们再来看看侍萍的身世,侍萍是周公馆梅妈的女儿,青春活波,而周朴园则是年青公子,加之两人青梅竹马,彼时年少慕艾,于是两个人顺理成章地相恋。而对周朴园而言,这又何尝不是他全部人生中最快乐、最干净的一段旧日时光呢?只不过在现实利益,门第名声面前,这段本就虚薄的感情太过不堪一击了。

            我们不能否认,周朴园自私虚伪、蛮横专制;但我们也必须承认,周朴园对侍萍是有一定的感情的,说是这是一种心灵的寄托也好,或是寻求心灵的安慰也罢,这份虚弱的“真情”依然残存着。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虚弱”的真情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plhs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