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罭.豳风

作者: 卿真 | 来源:发表于2022-05-18 05:05 被阅读0次

《国风·豳风·九罭》一诗出自《诗经》,是《国风·豳风》中的一篇。为先秦时代豳地汉族民歌。这首诗表达了人们对周公的爱戴和挽留之情。这首诗先以小鱼网住大鱼起兴,象征东人对周公的敬重与爱戴,以大雁的飞行象征周公的离开。最后明知周公要离开故把他的衣服藏起来的那种神态表现的十分天真可爱,突出了一种急迫而又无奈的心情。也有的人认为《九罭》是主人宴请高级官员宴会上唱的歌。

作品名称

《国风·豳风·九罭》

作者

无名氏

创作年代

先秦时代

作品出处

《诗经》

注释译文创作背景作品鉴赏

作品原文

国风·豳风·九罭1

九罭之鱼,鳟鲂2。我觏3之子,衮衣4绣裳。

鸿飞遵渚5,公归无所,於女6信处7。

鸿飞遵陆8,公归不复,於女信宿9。

是以10有11衮衣兮,无以12我公归兮,无使我心悲兮![1]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九罭(yù):网眼较小的渔网。九,虚数,表示网眼很多。

鳟鲂:鱼的两个种类。

觏(gòu):碰见。

衮(gǔn)衣:古时礼服,一般为君主或高级官员所穿。

遵渚:沿着沙洲。

女(rǔ):汝。你。信处:再住一夜称信;处,住宿。

信处:住两夜。处:住宿

陆:水边的陆地。

信宿:同“信处”,住两夜。

是以:因此。

有:持有、留下。

无以:不要让。[1]

白话翻译

细眼渔网去捕捞,鳟鱼鲂鱼都打到。路上遇见官老爷,锦绣礼服真美妙。

大雁高飞沿洲渚,老爷归去没处住,留您两夜在此宿。

大雁高飞沿河岸,老爷去了不回还,留您在此住两晚。

把您礼服保留啊,我的老爷别走啊,不要让我悲愁啊![1]

创作背景

关于《九罭》一诗的主旨。有人认为,《九罭》是《伐柯》姐妹篇,都是赞美周公的;《毛诗序》说:“《九罭》,美周公也。周大夫刺朝廷之不知也。”朱熹《诗集传》说:“此亦周公居东之时,东人喜得见之。”这都是推测之辞。因为根据诗的文本,并不能落实到时、地、人,所以指实本事并不能令人信服。细味诗意,当如闻一多《风诗类钞》所说“这是燕饮时主人所赋留客的诗”。

另一种说法是,《九罭》是主人宴请高级官员宴会上唱的歌。“衮衣绣裳”指的是穿着华丽礼服的大官。衮衣,在周代是君王或上公才能穿的礼服,后来也泛指高级官员的礼服了。诗的作者地位比较低,遇到高级官员来访,十分高兴,打鱼设宴招待,请这位高级官员多住几天,好好玩一玩,更多聚谈。周代风习,宴会上主人客人都唱歌表情述怀。[2][3]

作品鉴赏

整体鉴赏

全诗三章,运用象征指代的手法,以“九罭”指代周密的安排布置,以“鳟鲂”来指代客人的身份地位。相衬之下,主人地位卑微,客人身份尊贵。后面以“衮衣绣裳”指代客人,地位比“黻衣绣裳”更高。正因为其尊贵无比,所以仅用服饰指代,宛如用“三百赤芾”来比喻新提拔的大夫一般。正是采用了这种层层推进的结构,这首诗才取得了较强的抒情效果。

第一章是先果后因。“九罭之鱼,鳟鲂。”急急忙忙拿了细网眼的渔网去捕鳟鱼、鲂鱼,是因为“我觏之子,衮衣绣裳”,那位穿着礼服的高级官员来了。用细眼网捕鱼,志在必得,大小鱼不漏网。只点明“鳟鲂”,专取美味,不顾其余。一开始就把主人殷勤、诚恳待客的心情诉说出来了。

第二章和第三章,基本上是语义反覆。鸿雁留宿沙洲水边,第二天就飞走了,不会在原地住两夜的。诗人用这个自然现象,比喻那位因公出差到此的高级官员:在此地住一晚,明天就要走了。但是,人不能与鸿雁相同。难得一聚,不必匆匆而别。“於女信处”、“於女信宿”,意思是:请您再住一晚吧!挽留的诚意与巧妙的比喻结合,情见乎辞。

最后一章直抒胸臆。“是以有衮衣兮,无以我公归兮”两句,用当时下层官员、百姓挽留高级官员的方式:把高级官员的礼服留下来,表达诚恳的挽留。这种风习,到后代演变成“留靴”:硬把离任官员的靴子留下,表示实在不愿让他离去。当然,一旦成习俗,真情实意便减弱,甚至只成为一种形式了。最后一句“无使我心悲兮!”正面点出全诗感情核心:因高级官员离去而悲伤。至此,感情的积累到了坦率暴露的结局,这是前面捕鱼、以雁喻人、多住一晚等活动中流贯感情的积聚,到最后总爆发。由于这个感情总爆发,使读者回顾上文的言行,更感挽留客人的心情诚恳真实,并非虚饰之词。结构安排的层层推进,按时序的叙述,使这首诗取得较强烈的抒情效果。[4][2]

名家评价

明·陈震《毛诗识小录》:“方说我觏,旋说公归,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心情摇荡,笔力跳脱”“喜惧交并之心,夭矫独出之笔,神光离合,乍阴乍阳,几于不可迹求。”

清·牛运震《诗志》:“‘是以’二字,紧承‘信处’、‘信宿’,老横之极,一气卷下,却自曲折缠绵。

1丶

gǔnㄍㄨㄣˇ

古代君王等的礼服:~服。~衣。~冕。华~(色彩绚丽的官服)。[2]

引证解释

衮gǔn

〈名〉

(1) (衮为“袞”的俗字。形声。从衣,公声。本义:画龙于衣。也指古代帝王或三公(古代最高的官)穿的礼服。[2]

(2) 同本义 [dragon robe]

(3) 中国古代天子祭祀先王时所穿的绣有龙的礼服。

衮,天子享先王。卷龙绣于下常。幅一龙,蟠阿上乡(向)。——《说文》

王之吉服,享先王则衮冕。——《周礼·司服》。司农注:“衮衣,卷龙衣也。”

我觏之子,衮衣绣裳。——《诗·豳风·九罭》

(4) (罭(yù)九罭:捕捉小鱼的细网。

吾有布衣之心,子有衮冕之志,各从所好,不亦善乎?——《后汉书·孔僖传》

(5) (此处引申为登朝入仕)。又如:衮袍(天子的礼服);衮龙裘(绣有飞龙图案的裘皮礼服);衮衣(古代帝王及上公穿的绘有卷龙的礼服;借指帝王或上公);衮冕(衮衣和冕。古代帝王与上公的礼服和礼冠。

(6) 古代上公穿的礼服,绣有龙纹。龙首向下,与天子礼服有别。后世称三公为衮。

服衮而朝。——《后汉书·张衡传》

(7) 指天子 [emperor]

弘纲既整,衮阙以补。——汉·蔡邕《胡公碑》

(8) 又如:衮职(指君主的职位);衮阙(喻君主的过失)。

(9) 指三公 [high-ranking government officials]

七在卿校,殊位特进;五登衮职,弭难入宁。——《后汉书·僖赐传》

(10) (弭:止息;入,安定。)

(11) 又如:衮命(三公的职位);衮司(指三公的职位);衮华(借指三公的职位);衮职(古代指三公的职位;亦借指三公)。

〈动〉

(1) 赐以衮衣 [present]。谓褒嘉。如:衮斧(衮钺。谓褒贬。古代赐衮衣以示嘉奖,给斧钺以示惩罚)。

(2) 卷曲 [coil]。如:衮叠(卷曲折叠)

(3) 后多作“滚”。滚;滚动 [roll]

大孩儿闹攘攘,小孩儿衮球嬉嬉。——宋·佚名《大唐三藏取经诗话》[2]

其他释义

康熙字典

【申集下】【衣部】 衮

〔古文〕𧚹《唐韵》《集韵》𠀤古本切,音滚。天子服也。《正韵》龙衣法服也。《说文》天子享先王,卷龙绣于下幅,一龙蟠阿上向。《诗·豳风》我觏之子,衮衣绣裳。《周礼·天官·司服》享先王,则衮冕。《注》兖,龙衣也。《仪礼·觐礼》天子衮冕负斧扆。《注》衮衣者,裨之上也。

又与卷通。《礼·王制》三公一命卷。《注》卷,俗读也,其通则曰衮。

又衮衮。《晋书·王戎传》裴頠论前言往行,衮衮可听。

又《韵会》亦作裷。《荀子·富国篇》天子袾裷衣冕。 与衮同。

考证:〔《荀子·富国篇》天子袾裷衣冕。通作衮。〕 谨照原文通作衮改与衮同。[3]

说文解字

清代陈昌治刻本『说文解字』:

【卷八】【衣部】衮

天子享先王,卷龙绣於下幅,一龙蟠阿上乡。从衣公声。古本切〖注〗𧚹,古文。[4]

2丶字源演变

“有”的字形演变

有,象形兼会意字。图(A)是甲骨文的“有”字,上部是一只悬臂下垂的右手,下部是一块肉(“肉”字是一脔肉的横断面的形状),表示手里“有”肉,“有”吃的了。这个由上“手”下“肉”所构成的“有”字,“肉”也表音,起声符作用。图(B)也是甲骨文的“有”字,是一只右手形。因为这只右手后来发展为“又”,也用作左右的“右”;故此便以“手”形及借其“又”音以表示“有”意。在商代卜辞里是多用图(B)的甲骨文的“又”来作为“有”字的。图(C)是金文的“有”字,字的构造,又恢复了图(A)甲骨文“上手下肉”的形体,并且以粗重圆厚的“肥笔”来写手肘部分;手下的“肉”,已摆到肘的左旁去了。于是以此为基文,便发展为图(D)的小篆、图(E)的汉隶和今天的楷书“有”字。[6][1]

详细释义

拼音

词性

释义

英译

例句

例词

yǒu

动词

持有,具有,与“无”相对。

have;possess

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天若有情天亦老。

有眼色;有出息;有生之年;有缘

中国哲学用语。与“无”相对,指可感觉的实物,最普遍的存在。

there be

《老子》: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有讲究;有分;有差;有虞

取得,获得,占有。

get;seize

《资治通鉴》: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

有功;有根有据;有福同享

展开全部

(参考资料:[7][8][9][10])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七】【有部】有

不宜有也。《春秋传》曰:“日月有食之。”从月又声。凡有之属皆从有。云九切。

3.有脚书橱[yǒu jiǎo shū chú]

有脚书橱,汉语成语,拼音是yǒu jiǎo shū chú,意思是学识渊博的人。也指脱离实际食古不化的书呆子。出自宋·龚明之《中吴记闻》。

4丶留靴离任

——从周召之治到甘棠清风

  导读:因为有召公这个表率,古陕大地上产生了“清官留靴,赃官留帽”的民俗。据说过去主政陕州的长官离任后,如果是清官,士绅百姓就在陕州城的门楼里挂一只官靴,写上其姓名,祝愿其官运通达;如果是赃官,就挂一顶官帽,也写上其姓名,盼望其早日丢了乌纱帽。

  

  豫西三门峡市因黄河之上那座非常著名的水利工程而建立而知名。三门峡水库改变了黄河中下游的水文地理,影响了三门峡周边的行政区划。然而与这块土地相关的历史故事却经久流传,历史记忆附着在文物古迹上,珍藏在民间文化中,至今依然生机勃勃。

  万古殽函万古山,苍茫入望几弯环。历史不会忘记,直到现代陇海铁路建成以前,黄河三门峡区域一直是殽函古道上的重镇,是连接关中和中原的枢纽。在3000多年前西周建国的时代,崤函古道承载了一位伟大的历史人物召公创造历史的车辙与足迹,并为三门峡留下甘棠旧治的美名。现在,因为三门峡人重新营造的召公祠,召公甘棠遗爱的佳话和敬德保民的精神穿越远古历史的风烟,重新焕发出动人心魄、启人心智的耀眼光芒。

  ▊▊周召之治

  公元前1042年,周武王病逝,刚刚征服殷商取得天下的西周政权随即陷入危机。

  这场危机因为三监的叛乱而引发。

  武王灭商后,为了笼络殷商遗民,将原商朝的王畿分成三个部分,一部分封给商纣的儿子武庚禄父,另外两部分分别封给自己的同胞兄弟管叔鲜和蔡叔度,让他俩协助武庚管理殷商遗民,号称“三监”。武王去世后,其子成王继位,因为成王年幼,由武王的二弟周公旦摄行政当国。周公是武王的股肱之臣,武王灭商,周公参与谋略,后封于鲁。周公摄政后,席不暇暖,自谓“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即便如此,远在东方的管蔡却对他心怀不满,另有打算。

  管蔡的不满也不是没有道理。周室的王位继承规则本是立贤不立长。管叔是武王的大弟,而且他镇抚殷遗,手握重兵,现在周公摄政,他难免想入非非。管叔以周公将不利于成王为由,串通蔡叔一起怂恿武庚,煽动殷商遗民发动叛乱,东方沿海的夷人也蜂起响应,刚刚稳定下来的中原局势再度陷入鼎沸。

  管蔡兴兵作乱,可能与镐京的王室宗亲串通声气,因此西周王畿也开始谣言四起。政局危殆,形势比人强,周公必须果断镇压叛乱。但是,如果他离开镐京,谁来看住关中这个大本营呢?何况劳师远征,需要兵员车马,需要充足的粮草供应,后方必须有人为他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王庭之上,能让周公信赖并仰仗的只有召公一人。

  召公名奭,司马迁说他与周同姓,也是姬姓。还有学者考证他是文王的庶子,或者是别子。召公与周公同为三公,都是开国元勋。召公的政绩可以追溯到文王的时代,据说他“日辟国百里”,深得文王赏识。他的食邑是岐山下的召,与周公的食邑周相邻。在伐纣的战争中,召公功勋卓著,因此武王把他的儿子克封于燕。召公的政治地位和影响力与周公旗鼓相当。周公东征平叛,以召公为后援,看来更有胜算。

  国势飘摇,时不我待,两位周朝的开国元勋联手共克时艰。周召用一年的时间稳定后方,随后周公移师东征,在中原左征右讨,长达两年。最后管叔被杀,蔡叔被囚,武庚逃亡北方。据说召公也参加了后期的东征,但主要的任务还是稳定后方,辅助成王,支援东征。

  经过周召的苦心经营,动乱得到平息,秩序重新恢复,疆域也扩大到了东海之滨。天下安定以后,周召决定完成武王未尽的心愿,在伊洛地区修建新都洛邑,作为统治东方的中心。召公参与了新都洛邑的规划、建设的全过程。新的都城被命名为成周,而镐京则被称为宗周。成周与宗周,一东一西分峙,形成周朝统治天下的权力中轴。为了巩固胜利成果,再次进行了更大规模的分封,广建诸侯,分土授民,大批的王室尊亲和功臣被分封到东方。与分封制配套,又制定了宗法制和井田制,天下被纳入以宗法血缘为基础的统治秩序里,周朝的礼乐王道广泛传播于天下。

  周公摄政七年后还政于成王,没过几年就去世了。召公享有高寿,后来成王驾崩,他又辅助成王的嫡子康王继位。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错四十余年不用,史称“成康之治”。旧史往往把成康与文景、贞观等并列,誉为中国古代历史上最美好的时期。成康之治的出现,可以说是在周公和召公两人共同经营下实现的。直至春秋时期,后人追述周初的历史,常常周召并提,称之为“周召之业”、“周召之迹”,因此所谓 “成康之治”,也是“周召之治”。

  ▊▊甘棠清风

  汉代的学者认为,周召之治采取了分陕而治的形式。自陕而东,周公主之;自陕而西,召公主之。分陕而治的陕所指何地,汉代人的说法是当时的弘农、陕县一带,也就是现在三门峡的陕州区。

  司马迁为召公作传,文字不多,却突出介绍了召公治理西方的成就。他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召公治理西方,很得民众的敬爱。有一次,召公下乡巡察,因不愿耽误农时,就在一棵棠梨树下面判决刑狱并处理政事。在召公治下,从侯伯到百姓,每一个人都各安其分,没有无业流民。召公去世后,百姓思念他的恩德,爱屋及乌,特别怜惜这棵甘棠树,不敢砍伐。于是,民间就产生了一首歌颂召公的风谣,就是后来收进《诗经·召南》里的《甘棠》:

  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茇。

  蔽芾甘棠,勿剪勿败,召伯所憩。

  蔽芾甘棠,勿剪勿拜,召伯所说。

  这就是召公甘棠遗爱的故事。太史公著史遍访名山大川考察历史遗迹,很可能这个故事当时已在民间广泛流传。从这个故事里可以看出,连续两次战争使西部地区百姓的生产生活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安抚民生、发展生产是重中之重。召公的政策是经济上休养生息,鼓励农桑,政治上明法慎刑,排解纠纷。为了保障两项政策的实施,他身体力行,鞠躬尽瘁,因此引得了百姓的爱戴与支持。孔子虽然盛赞周公之德,但是他同样很欣赏召公的美德。《孔子家语》里记载孔子阅读《甘棠》的心得:“吾于《甘棠》,宗庙之敬甚矣,思其人必爱其树,尊其人必敬其位,道也。”

祭拜召公

  召公宁劳一人不劳百姓的惠政与他的思想是一致的。《尚书·召诰》集中体现了召公的治理思想。王国维考察殷周之际的制度变革,认为《尚书》论治,惟言庶民。而《召诰》论证尤其精湛,“此篇乃召公之言,而史佚书之以诰天下……文、武、周公所以治天下之精义大法,胥在于此。”

  《召诰》的核心思想是敬德保民。文中召公反复告诫成王“不可不敬德”。他指出夏殷两代都是接受天命而立国的,但却不能延长国祚,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夏殷末代君王“不敬厥德”,暴虐百姓,所以“天亦哀于四方民”进而转移天命。召公特别强调对百姓当以教化为先,不宜滥用刑罚,“其惟王勿以小民淫用非彝”,不要以暴虐杀戮的办法来治理国家,“亦敢殄戮用乂民”。召公所谓的“德”不仅仅是对百姓行仁政,他更重视在上位者的道德修养。他告诫成王“其惟王位在德元,小民乃惟刑用于天下,越王显”。就是说只有成王立于德之首,为天下之榜样,百姓才会效法以行于天下。从天子到公卿士大夫,君臣上下勤政爱民,形成美德的层层传导,或许才能使周室接受的天命像前代的夏朝和商朝一样久远,甚至获得永久的天命。

  西周政权之所以能够克服严重的政治危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以召公为代表的开国元勋提出并实践了以德治国的理念。以德治国克服了西周王室可能的分裂,也弥合了灭商后出现的地缘政治格局中的东西不平衡,与宗法制和分封制相表里构建的德治礼序,最终造成了“天下一家,中国一人”的大一统格局。王国维评价《召诰》,说“自来言政治者,未能有高焉者也”,可谓深得其意。

  召公甘棠遗爱的故事流传千古,经过历代文人墨客的演绎,甘棠已成为勤政爱民的清官廉吏的化身。有人统计,传世古诗用典涉及甘棠的有3000余首。历史上在地方任职造福当地的官员,百姓感念他们的功德,常常夸奖他们有召公之德,进而把这些官员曾经工作或游历的地方冠以“甘棠”之名,时至今日,中华大地上以甘棠冠首的地名仍有上百个。这些地名背后很可能也都隐藏了一段清廉佳话,折射出甘棠遗爱的光芒。

  ▊▊古祠传响

  三门峡地区自古就有崇祠召公的风尚。

  唐代人撰写的《邵伯祠碑记》中有“陕野莓莓,燕郊浩浩,二千余载,管磬在庙”之语,将三门峡召公祠的历史追到周初,这一说法可能出自当时人的猜测。不过,最晚到汉代这一地区肯定已有祭祀召公的祠庙。因为“分陕而治”的说法是汉儒提出的,甚至有人考证,召公听讼也在当时的陕县。到了唐代,首都长安要仰仗黄河漕运的物资补给,陕州是漕运的中转点,地位更加重要。上至皇帝,下至名士,都认定陕州是分陕而治的地界所在。比如唐玄宗就有一首《途次陕州》的五律,首句就是“境出三秦外,途分二陕中”。从唐代开始,三门峡的召公祠正式出现在各种文献记载里。

  三门峡历史上的召公崇拜有其深厚的社会文化根源。过去的读书人学而优则仕,最低的追求是封妻荫子,最高的理想是千古留名。如何才能千古留名?那就向召公学习,敬德保民。此外,从老百姓的角度看,召公的精神也为他们监督地方官廉洁为政提供了参照。普通老百姓目不识丁,不可能通过《尚书》里佶屈聱牙的古文去研究召公的思想,但是家传户诵的《甘棠》以及其他的民间故事让他们记住了召公,因此常常期待一个像召公那样的清官为他们主持公道。

  因为有召公这个表率,古陕大地上产生了“清官留靴,赃官留帽”的民俗。据说过去主政陕州的长官离任后,如果是清官,士绅百姓就在陕州城的门楼里挂一只官靴,写上其姓名,祝愿其官运通达;如果是赃官,就挂一顶官帽,也写上其姓名,盼望其早日丢了乌纱帽。

  唐代陕州召公祠举行的祭祀活动非常隆重,是主政的地方大员倡导廉政、严肃风纪的重要活动之一。收在《全唐文》里的《邵伯祠碑记》,记载了唐德宗贞元九年(793年)陕虢观察使(陕州虢州两地的监察官)姚南仲重修召伯祠的经过。这篇文章说,姚南仲到陕州任职后,以上率下整肃地方风纪,为此重修召伯祠。他没有为召伯祠修建华丽的宫殿,而是将旧的房舍进行了维修,并让人在祠中栽种了甘棠树。姚南仲告诫地方官员向召公学习,谨慎处理诉讼,维护公平正义。召伯祠修缮一新后,姚南仲主持举行了盛大的祭祀召公的仪式。在参加仪式的官吏当中,有当时的陕县令李晋肃,是他请人把这件事记录下来,并刻石立在召伯祠里。非常有意思的是,这位李晋肃县令是“诗鬼”李贺的父亲,还是“诗圣”杜甫的表弟。他早年非常落魄,到老才做了小小的陕县令。李晋肃官阶低微,但德操高迈,召公精神对他的影响不言而喻。

  古陕州地理位置特殊,历来战乱灾荒不断,召公祠一直屡坏屡建。明朝弘治初年,陕西地震,召公祠可能遭到了毁坏。据清代人修撰的《直隶陕州志》记载,弘治九年(1496年)时任知州汪濬再次将召公祠修葺一新,并举行了祭祀活动。汪濬重修召公祠是在明孝宗“弘治中兴”的背景下进行的。明孝宗整顿吏治,革除弊政,使成化朝以来奸佞当道的局面得以改观。汪濬是弘治年间的进士,他以刘昆、姚崇、孙伏伽、李泌、范祖禹等人陪祀召公,这些前贤都是历代与陕州有关的清官廉吏,因此他重修召公祠可能是为了响应明孝宗开展的反腐行动,有整顿地方吏治的目的。这位主政陕州的地方官后来也成为一代名臣,正德年间,他拒绝依附刘瑾、焦芳,受到打击报复。嘉靖年间,他一度出任吏部左侍郎、礼部尚书,后因议“大礼”没有迎合明世宗而落职。他尊崇理学,与王阳明往来密切,人称石潭先生。

  1929年,陕州召公祠毁于军阀混战。随后由无锡慈善家唐滋镇、唐圻镇兄弟等人出资重新修建。新中国成立以后,因为修建三门峡工程,召公祠被拆除。然而,三门峡人并没有忘记召公。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当地经济和文教事业的振兴,缅怀先贤、文化寻根蔚然成风。

  2000年,在三门峡市领导的鼓励下,当地企业家吴启民捐资,在原召公祠的遗址上重建了一座占地1.3万平方米的甘棠苑,使消失了近半个世纪的召公祠再次屹立在古陕大地。10多年来,吴启民放下家业,全身心投入召公文化的挖掘与研究。他广搜文献资料,遍访专家学者,资助学者开展召公研究,引起了国内外众多有识之士的关注与支持。在他的努力下,甘棠苑成立了中华文化促进会召公文化研究中心,建成了河南省和三门峡市两级纪委挂牌的廉政教育基地。新时代的陕州人再次将召公祠建成了古陕大地上尽人皆知的文化名胜,三门峡因为召公祠的复建找到了自己的文化根脉。

  站在召公祠的藏书楼上,可以望见从群山之间滚滚而来黄河之水。孟子说:“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古陕大地可谓有本矣,三门峡人不曾忘本,为政一方者能不勉乎?(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作者:甘周 原标题:甘棠旧治的礼乐古风)

相关文章

  • 练字第103日,豳风·伐柯+豳风·九罭

    练字第103日,豳风·伐柯 练字第103日,豳风·九罭

  • 158 诗经·国风·豳风·九罭

    (以下内容来自百度百科) 国风·豳风·九罭 贡献维护者 Eternal恒愽 《国风·豳风·九罭》一诗出自《诗经》,...

  • 九罭.豳风

    《国风·豳风·九罭》一诗出自《诗经》,是《国风·豳风》中的一篇。为先秦时代豳地汉族民歌。这首诗表达了人们对周公的爱...

  • 国风·豳风·九罭

    大家好,我是红梅,一名国学礼仪的爱好者和分享者。每天读诗五分钟,生活如诗般美好,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诗经》。今天学习...

  • 《诗经》学习第159篇《豳风 九罭》(全)

    弘毅乐学书院之学妹读经 《诗经》学习第159篇《豳风 九罭》 【原文阅读】 九罭之鱼,鳟鲂。我觏之子,衮衣绣裳。 ...

  • 诗经.国风.豳风.九罭

    九罭之鱼,鳟鲂。 我觏之子,衮衣绣裳。 鸿飞遵渚,公归无所,於女信处。 鸿飞遵陆,公归不复,於女信宿。 是以有衮衣...

  • 20191021知慧林一千零一天中西经典诵读打卡(173/100

    20191021知慧林一千零一天中西经典诵读打卡(173/1001);中:《诗经_国风·豳风.九罭》西:《圣经_创...

  • 周公别走

    晨练第515天:灵式呼吸 读经第395天: 诗经·豳bīn风·九罭yù 这首诗表达了人们对周公的爱戴和挽留之情。这...

  • 《诗经》每日读之“豳风•九罭”(159)

    【原文】 九罭之鱼,鳟鲂。我觏之子,衮衣绣裳。 鸿飞遵渚,公归无所,於女信处。 鸿飞遵陆,公归不复,於女信宿。 是...

  • 读《诗经》159-国风·豳风·九罭

    九罭之鱼,鳟鲂。我觏之子,衮衣绣裳。鸿飞遵渚,公归无所,於女信处。鸿飞遵陆,公归不复,於女信宿。是以有衮衣兮,无以...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九罭.豳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pmou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