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姓名:王昕
班级:19财务管理
初识郁达夫,应当是在中学阶段学习到的《故都的秋》。当时并不熟悉郁达夫,隐隐约约记得郁达夫是学过经济的,写出的文字却也如此惊艳。与那时的年纪常常写出的受市面畅销的《好词好句好段》的影响滥用修辞和技巧的、难以构想出画面的文字相比,郁达夫的文字给人一种有条不紊的感觉,读他的文章可以感受的到,无需浓妆艳抹,也能感受到他的境界。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罢,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简单的描述,北平生活的美好便跃然纸上。一把竹制躺椅,一碗浓茶,青天驯鸽,温和的阳光透过浓密的槐树叶间的缝隙散落在脸上,秋意浓浓。这便是郁达夫的散文。
而《微雪的早晨》这篇小说,尽管是典型的“郁达夫式”结尾的小说,却也有点“郁达夫式”的散文的味道在其中。
故事的主线相对于郁达夫其他的小说而言十分简单,“我”的同学朱君朱雅儒来自一个北方的贫困家庭,有着并不幸福的包办婚姻,和童养媳毫无感情的他爱上了陈家的惠英,在听说自己的心爱之人被迫嫁给军阀后失智发疯,最后因服错药身亡。故事的主题也比较清晰,贫穷的家庭中封建思想和现代思想的碰撞,包办婚姻和自由恋爱的冲突造成了朱君的悲剧。
小说的一开头便交代了朱君的结局并且指出朱君的死因没有明白:“这一个人,现在已经不在世上了;而他的致死的原因,一直到现在还没有明白。”从法医学的角度上来说,朱君的死亡应该是因为误服药物身亡,但是就小说的内容来说,杀害朱君的凶手是混战的军阀、是他的父母、是惠英、甚至可以说是他自己,但归根到底是封建礼教的束缚。
平日里,朱君犹为痛恨军阀,“对于那些军阀官僚,骂得淋漓尽致。”想去参观天宁寺却被驻扎的兵拒绝时,朱君也痛骂道“这些狗东西,我总得杀他们干净。我们百姓的儿女田庐,都被他们侵占尽了。总有一天报他们的仇。”由此可见,当时的军阀混战使百姓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儿女田地都被侵占。而惠英被迫嫁给军阀,也是导致朱君发疯的直接原因。
朱君的父母是贫穷的农民,连供朱君读书的钱都是陈家出的。他们一生浸在封建礼教之中,为了传宗接代,逼迫朱君接受毫无感情联系的童养媳。朱君是读过书的新青年,接受了思想的解放,渴望追求自由和解放,他的内心抗拒着父母这样的行为,却又没有办法用行动做出反抗,毕竟在封建的大环境下,他只能遵从父母之命。
惠英,文中直接怀疑的害死朱君的原因。她“聪明得很”,却没有再读书,她是朱君的心上人,是一个接近新时代女性形象的角色,但归根到底,她并没有彻底地接受思想的解放,没有真正新时代女性身上敢于反抗,敢爱敢恨的精神,她不敢违背父命,拒绝嫁给军阀。也许是爱情冲昏了朱君的头脑,让朱君以为惠英可以冲破封建的枷锁与他结合。希望越大,失望就越大,朱君心中的美好幻想破灭给与了他精神上的沉重打击,成为了压死朱君的最后一根稻草。
而朱君本人虽然接受了思想的解放,心中有了追求自由和解放的冲动,但归根结底他没有勇气、也没有能力跳出时代的背景,面对父母安排的童养媳,他没有勇气说不,面对心爱已久的惠英,他也没有勇气表达自己的爱意,他也不是一个合格的新时代新青年,他身上也没有反抗精神。
以上这些角色都是杀害朱君的凶手,军阀冷酷暴虐,而其他人则是深受封建礼教的束缚,即便是像朱君这样接受了新思想熏陶的青年人也无法逃脱封建礼教的毒害。小说借朱君之死展现了军阀混战下百姓的水生火热和旧社会里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回到小说的内容上,微雪的早晨作为本篇小说的标题,文中关于雪的描写必然是小说中的重要元素。这也是我认为《微雪的早晨》包含着“郁达夫式”散文的味道的原因。
“那一天早晨很冷,中午的时候,太阳还躲在灰白的层云里,吃过中饭,把行李收拾了一收拾,正要雇车出去的时候,寒空里却下起鹅毛似的雪片来了。
雇洋车坐到永定门外,从永定门我们再雇驴车到殷家集去。路上来往的行人很少,四野寥阔,只有几簇枯树林在那里点缀冬郊的寂寞。雪片尽是一阵一阵的大起来,四面的野景,渺渺茫茫,从车篷缺处看出去,好像是披着了一层薄纱似的。幸亏我们车是往南行的,北风吹不着,但驴背的雪片积得很多,溶化的热气一道一道的偷进车厢里来,看去好像是驴子在那里出汗的样子。”
这是小说中第一次出现的雪景描写,出现的情节是朱君要带着“我”一起回家过年。太阳还躲在灰白的层云里即是阴天,“四野寥阔”、“渺渺茫茫”为环境定下了冷清的基调。虽然是带着好友“我”回到许久未回的家,但朱君真的高兴吗?面对贫困的家庭,毫无感情的童养媳,对我们而言是期盼已久的回家,对他来说却是一种折磨,这也是朱君“无论如何总不肯一个人回去”的原因。
从开始降雪到雪彻底化了,这段时间是朱君回到家中的时间。
“有一天寒风吹得很冷,天空中遮满了灰暗的云,仿佛要下大雪的早晨。”
这是再一次开学后,惠英和他爸爸来京城买货物时,顺带来看望朱君前的天气。云从第一次的灰白变成了灰暗,营造了更加压抑的气氛,即将要下的大雪也暗示了故事的走向。
“时间一天一大的过去,又是一年将尽的冬天到了。北风接着吹了几人,早晚的寒冷骤然增加了起来。”
将尽的冬天也再次暗示了朱君的悲剧结局将要来临。
“第二天早晨,天又下起微雪来了。”
“这时候城内外的居民还没有起床,长街上清冷的很。一辆大车,前面载着朱君的灵枢,后面坐着我们三人,慢慢的在雪里转走。雪片积在前面罩棺木的红毡上,我和朱君的父亲却包在一条破棉被里,避着背后吹来的北风。街上的行人很少,朱君的媳妇幽幽在哭着的声音,觉得更加令人伤感。”
“大车走出永定门的时候,黄灰色的太阳出来了,雪片也似乎少了一点。”
清冷的长街、背后吹来的北风、朱君媳妇幽幽的哭声、黄灰色的太阳,简简单单的语言,就将这篇小说的悲伤氛围推向了高潮,这便是“郁达夫式”散文的韵味,也是“郁达夫式”的悲剧收尾。
除了雪景,朱君的外貌和情感的变化也是小说行文的重要线索。从“我”初见朱君时的面貌清秀柔、为人谦逊勤恳,再到两人熟悉了之后朱君的慷慨激昂,再到见到惠英时“脸上红了一红”,再到发了疯一般地读书,最后终于失了智。
“他的相儿,虽则很清秀,然而两道眉毛很浓,嘴唇极厚,一张不甚白皙的长方脸,无论何人看起来,总是一位有男性美的青年。”
“两道很浓的眉毛,投下了两层阴影,他的眼窝陷落得很深,看起来实在有点怕人。”
“他脸上忽然变得一点血色也没有,瞪了两眼,同呆子似的。”
“他的脸色更灰白了,比早晨我对他说话的时候还要阴郁,锁紧了的一双浓厚的眉毛,阴影扩大了开来,他的全部脸上都罩着一层死色。”
“他的眼睛是血胀得红红的,两道眉毛直竖在那里,脸上是一种没有光泽的青灰色,额上颈项上胀满了许多青筋。他一看见我们,就露了两列雪白的牙齿,同哭也似的笑着说。”
这是按照小说时间线发展朱君的外貌变化。从清秀到有点吓人,从面无血色到如同疯子,朱君的外貌不断变化,他的内心也一步一步被击垮。
朱君去世的那一天正是惠英嫁给军阀的日子。
这就是悲剧,悲剧就是要将一切美好的事物全部摧毁。一个接受了思想解放的青年渴望追求自己的爱情,却求之不得,放在当时的环境来看,朱君的追求微不足道,也难能可贵。但郁达夫就是要摧毁这一丝丝的希望,就是要把惠英嫁入朱君痛恨的军阀家中,而不是简单的描写一段有些遗憾的恋情。
细细品读郁达夫描写的悲剧,也许就会明白“我”为什么“不知不觉的向前面的灵枢叫了两声,忽儿接捺不住地“哗”的一声放声哭了起来”。这就是郁达夫作品的力量,说郁达夫的作品“歌泣无端字字真”,我觉得并不为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