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萨默塞特·毛姆既是英国二十世纪伟大的文学家之一,也是二十世纪英国小说界为数不多的几名雅俗共赏的作家之一。他的文学生涯跨越了半个多世纪,著有四部重要的长篇小说《人生的枷锁》、《月亮和六便士》、《刀锋》和《寻欢作乐》。
长篇小说《刀锋》创作于1944年,以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后为背景,从美国、欧洲到印度,从巴黎、伦敦到芝加哥、纽约,从城市到海滨,从乡村到煤矿,从上流社会到社会底层,描写了整个世界的生活百态。
小说采用第一人称,以“我”的视角,记述青年拉里对人生意义的漫长探索。拉里在参加空军作战时险些丧生,战友牺牲了自己的生命,让他幸免于难。战争结束之后,他一直为此深感不安,觉得自己有必要去探求生命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以使他以后的生活能过得充实。
为了寻找这些终极问题的答案,他放弃了与伊莎贝尔的婚姻,逃离了上层社会物欲横流的生活开始自己漫长的读书求知生活,沉浸于大学图书馆中,不亦乐乎,像印度哲人求知求道。同时,他尽己所能一次又一次救助了生活中痛苦的人们,帮助其摆脱精神和身体的疾苦。
因为战争中的生命那般脆弱,脆弱到似乎可以随意践踏。这与拉里平日爱惜生命保护生命的理念有着强烈的冲突,以致于战后,拉里对于生命产生迷惘情绪。
《奥义书》有言:“一把刀的锋刃是很不容易跨过的,所以说得救之道是困难的。”我们常常执念于物质生活的利益得失,对于锋刃的精神生活总是望而却步。
拉里为了追寻解脱之道,如同一个刀锋般锐利的人,以锐意精进的姿态,不惜斩断一切,舍弃了物欲、色欲和诸多本能的需求,去越过刀锋。即使越过刀锋之后,在刀的那一面,无人等候。
创作《刀锋》时,毛姆已经七十多岁了。晚年的毛姆对于战争有了反思,在他看来,战争不只是冷酷,而是一种对欺骗的提示:它打碎了“人们曾经以为是真实的一切”,使人们“从梦幻中醒来,开始反思到底真与假、善与恶之间有没有距离”。
拉里的心灵救赎之路,也是毛姆的反思之路。他认为,战争是人类自我中心过于膨胀的结果。规避战争的方法,是除去种种现实因素。摈弃以自我为中心的强烈观念和意识,而应该达到“无我”的境界,在精神与字宙的和谐相融、交流无阻中体味生命的无限。
毛姆以拉里这个不朽的文学形象,表现了对人之本质的认识:心灵中存在无数的欲念,是欲念构成了人们实践的动力。而拯救人,首先需还心灵以平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