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码字4年,我发现,写作真的能改变一个人!
刚开始码字的时候,虽然满腔热忱,但是挤牙膏似的一天也就挤出一篇几百字的短文。
目前,日更可以随便轻松达到几千字,文字质量如何不重要,重要的是能顺利写出来。
如今,写作已经成为我的一种生活方式,也让我永远相信,刻意练习是有效果的。
我报过几个写作班,也看过不少写作的书。斯蒂芬·金的写作书籍是我比较喜欢的,特别是他的观点“只要心中的火还没有灭,就开始写呀!”
书中的观点和我写作的观点感触很深!
阅读能让写作变得容易上手
以前读书喜欢什么就读什么,现在阅读是有选择地阅读,持续的阅读已经将我带入一种状态,让我的精神随时做好准备,让我总能很迫切很放松地写作。
阅读告诉我,什么是陈词滥调,什么是令人耳目一新,怎么写言之有物,怎么写死气沉沉。
读得越多,敲键盘就会有源源不断的文字敲出。
固定的时间写作,雷打不动
我是半退休状态下开始写作的,再就业工作不坐班,每天上午是我雷打不动的写作时间,如果上午有事,写作时间提到早上,决不能拖到晚上,尤其是21:00之后,我在从容小主文学院打卡的时间截止到晚上21:00之前。
除非万不得已,我就不会停下来,也不会放慢速度。
写作最好的感觉,就是满怀灵感,享受写作的过程,鲜活滚烫的文字,一行行显示在屏幕上满足我的小情怀。
创造一个专门的写作场合
在自己家里,有自己固定的书桌敲击键盘;而目前在孩子家里,卧室一角的简易书桌上就是我书写的场所。
每天给自己规定写两篇,4000字左右,不写完不出这个场所,手机也不会打开,不会受到任何外界的任何干扰。
先写了解的事
截止到目前,我的文字记录的都是自己的所思、所想,所见所闻,无论是故事文,还是系列文,人物都是生活中有原型的。
注入真实的生活,自己的文字与众不同。这一点我是非常佩服@李彦国老师的,一个王金庄的人和事,这么多年都还能书写新的内容。
真的印证了那句话:一旦开始写,就会发现,可挖掘的东西越来越多,保持耐心就好了。
向优秀者学习并且进行模仿
写不好的时候,我会选择一篇或者一部系列文进行模仿,比如欣赏@快乐人生老陈的《长风当歌》,借鉴他的写作手法,写出了我的第一部系列文《成长路上不孤单》。他写儿子的成长经历并且镶嵌入时事部分,我则按照时间顺序书写女儿的成长经历。
然后把自己的文字,和老师原文的词汇、写作手法对比,对提升自己的文笔有很大的帮助。
有想法,立马行动
有想法的时候,立马把观点随手记录在书桌上的活页纸上,不方便的时候,就用讯飞语记记下来,越快越好,记录的想法就越真实。
无论如何当天把观点扩写成文字,观点多的时候,毕竟精力有限,就挑选自己喜欢的、擅长的观点去写,情感类的观点优先,感悟类的观点靠后一点。
最重要的一点,先行动起来
拿到一本喜欢的书,或者是在阅读平台搜到喜欢的书,立马就去看。书很多,侧重点不同,有的书适合听书,而有的书则适合读文字版的。
比如读从容小主和李彦国老师合写的《王金庄》,听一遍感觉人物形象和事件记不住,后来在万花文学上读文字版,又是一番感悟。
再比如《明朝那些事》,文字版看不见去,但是听书就觉得非常有感觉,《一句顶一万句》也是如此,人物众多,但是听书的时候,总能把人物和事件很快衔接起来。
读书是这样,写文也如此。
从家乡出发到外地生活一段时间,从出发那一天,用系列文《在路上》开始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
和孩子们在一起,这些90后的婚姻观念有别于八零后,那就用系列文《90后的婚恋观》来记录吧;
目前居住的城市外地人很多,占据总人口的35%,他们当中有不同的群体:年龄大的讨生活,年轻人找机遇,回笼漂重新选择,还有跟随子女们来这里的老漂一族。《北漂族》就应运而生了。
写作这条路是孤独的,写作的过程是烧脑的,但是喜欢就能坚持。
每个爱好文字的人,起点不同,认知有差别,不可能在同一个起跑线上,甚至某些人的起点就是我们写作路上的天花板,没有必要和别人比较。读写路上不分家,它们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群体,那我们就坚持读写,每天精进一点点就足够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