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了一篇之前的旧文,一年前写在《大学之路》发布会之后。
自从看过吴军的《智能时代》,就被圈粉了。后来有幸参加了《大学之路》第二版发行仪式,听报告,拿到签名书,小激动,很有种追星的感觉。当时在发布会上听到的一些见解也是升级了我的认知。
1、教育能改变命运。
讲到教育与社会阶层的关系,有些人讲社会阶层固化了。吴博士认为其实社会阶层从未固化,教育能改变命运(作者举了几个大人物的例子,包括美国总统杜鲁门、英国的火车之父斯蒂芬逊等),这一点从古自今一直都是,我想这个观点大家应该都会认同。
2、教育是一辈子的事。
倡导终生学习(好多大牛都在提倡呢,杜鲁门、斯蒂芬逊也是终身学习的典范)。国内的家长非常非常重视孩子高考以前的教育,还有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之说,吴博士认为孩子的成长不存在起跑线,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都有其成才的可能,如果非要说有起跑线,那就是父母的见识,所以我理解不要担心孩子会不会输在起跑线上,作为家长要注重培养自己,注重环境的建设和合适的引导,孩子只要不讨厌学习,有持续学习的动力和习惯就好,剩下的就是自然生长。
说来真是惭愧,我自从学校出来后,就有种“终于不用再学习和考试”的痛快感,工作中用到啥都是现学,学完就完了,不成体系难以积累。孩子出生后,伴随孩子慢慢长大,我发现娃的教育挑战我之前对教育的认知,现在我正在学习儿童教育、家庭教育,为遇见更好的自己,为与孩子共同成长。从这个角度讲,养孩子的过程也是大人自己成长的过程,通过孩子看见自己,发现不曾发现的自己。
3、对孩子的教育要有合适的教育观。
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受到最好的教育,但是教育资源就是永远不够,永远不公平。所以重要的是要准确认清自己的位置,并树立合适的教育目标,做好技能教育&博雅教育的平衡,合适的目标对家长和孩子都不会有太大压力。
4、孩子的教育要都应该学什么?
要学好语文,语文用来理解问题和表达思想。要学数学,培养逻辑方法,培养基本的科学素养。要学历史,或者说研究历史,培养从分析的眼光看历史人和事(不仅仅在考证),从历史看人性、看人生、看世界。要学科学,要有科学素养,不迷信权威。要学艺术,想象力让生活有情趣,让自己过的有意思。我想有没有可能,未来学科教育的界线不会像这么明显。
5、什么是大学?
行“大行之道”。在《大学之路》这本书里,作者从大学的历史讲起(这思路有点像智能时代里,讲大数据和机器智能,先从人类的自然哲学讲起),大学注重的是行“大行之道”,要培养的是能解决社会问题的人,不是高分的学生。大学教育应该以通识教育教育为主,专业教育从研究生阶段做起,这在国外比较成熟了,国内进大学就分专业,对于不知道专业为何的高三毕业生,确实困惑(脑补自己当初选专业的情况)。大学称之为大学要有大师和大楼。其中大师有一点让我印象深刻,那就是讲“人话”,能将复杂问题简单化。
很多时候我们害怕或者焦虑的东西,主要就是因为不了解。当下的教育就是这样,所以看《大学之路》,透过作者的语言去认识大学、进而认识教育,发现教育的本质,随着对教育本质的客观认识,相信对自己、对孩子都会越来越平静,也期待越来越平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