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困难重重,非遗传承如何破局?

困难重重,非遗传承如何破局?

作者: 鲜于说研学 | 来源:发表于2022-08-10 11:29 被阅读0次

    近日拜访某非遗传承人,聊到非遗传承。17年还在媒体时,我有采访过某省级非遗传承人,也谈过这个问题。

    非遗传承问题,大体相同:后继无人,难以复制,市场化程度低。这也直接导致,那些听上去很美的非遗,背后的传承人过得很是艰辛。

    非遗如何传承,有一点粗浅的思考。

    1

    两极分化严重

    非遗,实则是国家对传统文化的保护。

    类似动植物的保护,有濒危、一二三级之分,目的是保持人类所处环境的生态链的完整性。非遗则是保障文化体系的多样性和延续性,在精神层面。

    目前的非遗传承也呈现出两级分化状况。原因之一是非遗数量增加,非遗有国家、省级、区县级之分,前两者考核相对严格,后者比较宽松,非遗的基数也越来越大。

    而国家、省级非遗相对有较好的知名度,市场转化略好,区县级就要困难多了。这些非遗项目大多极其小众,历史久远,甚至70、80后有些都不知晓。

    拿了牌匾,更像一个鼓励性荣誉,对收徒、销售的支撑作用有限。

    2

    市场工具匮乏

    非遗的传承,归根到底要靠市场化解决。而市场化,有几个大家都知道的门槛。

    品牌。国家省级非遗好点,区县级非遗严重短缺。

    生产。非遗最大的问题,即标准化的批量生产。很显然,作为文化属性浓重的非遗,绝大多数难以标准化。我们的非遗,是以传统工艺为基础,以传承人为主要生产者,传承人年龄大、从业者少及对传承人技术过于依赖等现状,都限制了生产的复制。

    销售。核心是渠道。回忆下,我们能买到非遗物品的地方?多为景区店、市区特产店或部分网络,且多是有政府背景的渠道,规模有限,没有知名的连锁品牌。在传统市场终端渠道,很难看到大批量非遗产品踪影,因为需要渠道费用和营销活动支撑。

    不能量产,没有渠道,缺少宣传,严重影响传承人的收入和热情。甚至传承人的生存都有问题(尽管国家对传承人有相应的资金补助,但杯水车薪),何来传承?

    3

    标准模式输出

    倒推一下,非遗要传承,得先解决传承人的生存问题。放大来说,是产业的充分市场化。

    而市场化,要解决产能问题。一个老板现在要5000面非遗手工扇,请问非遗传人1个月能交货吗?现实无奈但很真实。

    很显然,如果遵循产品思维,这个问题短时间内根本无法解决。

    产品不能,但服务可以。

    这里的服务,是指将非遗工艺以科普、教学、体验的服务模式输出。而输出最有效最直接的途径,是与当前的中小学生实践教育结合。

    这背后,是海量的中小学校需求,核心素养培养、劳动实践能力提升、传统国情乡情教育、传统文化的植入与传递等等。

    一旦从生产模式转变为服务模式,产业的复制能力大大加强。以前,一个传承人,可能一周才能制作一件非遗物品;现在,通过非遗工艺教学,能实现一对二十、三十、五十,一周的服务能覆盖数百人。依此类推。

    当这样的服务走向市场,比起市场现有的产品,因其带非遗属性而自动品牌加持,竞争力从起步就高出了一槛。一项非遗服务不足以撬动产业,多个联合就能形成集群效应,有了叫板市场、吸引资本的底子。

    所以,针对非遗传承,我给出的建议是——多项目联合发展成集群,产业园模式落地,以文化传播为宗旨,以工艺体验教学为手段,主要面向中小学生、家庭亲子及大众游客等群体输出服务,实现市场化收益。

    产业集群汇聚的流量,能反哺非遗产品的销售。当非遗变得能赚钱了,有名了,传承问题迎刃而解。

    交流关注个人GZH“鲜于”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困难重重,非遗传承如何破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ptaw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