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读书笔记评分总结

读书笔记评分总结

作者: 提少 | 来源:发表于2021-09-21 10:36 被阅读0次

首先很荣幸能有这样的机会,可以向各位老师学习。

语文老师事务繁杂,往往在授课同时还要兼任班主任,绝大多数老师,特别是女性,在家庭方面又须承担更多工作。如此一来,留给我们自己读书的时间少之又少。而教育教学理论类的书籍,多半体大思精,比起小说散文,读起来更需耐心决心。因此,我所阅览的17篇文章的写作者,都是值得我学习的楷模。而以我浅学无知,为各位老师评分,本就十分惶恐,其中又不免因为见识浅陋,评判难免有不当之处,还请大家海涵。

我从逻辑,语言,内容充实、有深度三个方面把握一篇文章。

语言表达,但求文从字顺,表意清晰。诸篇文章中,不乏文笔雅致、富有个体语言风格之作,但考虑到文字写作,表意是第一要务,故其中未作细分。极个别老师可能因为输入过快,未及细查,有一二病句,略作扣分。

逻辑方面最大的争议在于:题为“读书笔记”,那么类似于古人的“笔记体”文字,是否符合要求?这点未及与王老师商榷,我先按照自己的理解评判了。我以为,如果只是琐碎地摘录一本书中让人有感而发的片段并加以点评,再将之连缀在一起,是不能称其为“篇”的。笔记体最大的好处是自由便宜,随读随记;但缺点也十分明显:不能就一个问题系统展开,无法形成深度思考。笔记体相当如“初加工”,当我们提笔成文,更应是为了对一本书进行深加工。

另有一种“总分总”的文章结构,问题与之类似。简介其书,罗列观点,总结全文。结构乍看整饬,富有逻辑性,但问题在于,文中罗列的每个观点,都是非常大的理论问题,在有限的篇幅中无法详细展开,只能浅尝辄止,稍作介绍。如此行文,一篇下来,便成观点的集合,展开不足,阐发有限,缺少个人体悟。

私以为,旁人用一本书写的内容,我们是不好用一篇文章去概括的(评介文字除外)。与其求全责备,不如抓住一点,深深开挖,所谓“切口要小”。想来无论是学术论文,还是学生习作,小切口都是必要的。“小”才能深,才能精,才可能是写作者更为真实的有感而发的触动点。出于这种理解,在“逻辑”这个评分点上,便有了一些区分。

内容方面所占比例最大。读书笔记自然是记录阅读一本书时的所思所得。我很高兴能透过老师们的文字,收获很多教育的、管理的见解和方法——这也说明,大家皆是有所得的。这其中我又关注两点:问题意识和反思精神。

所谓“问题意识”,是阅读者带着问题去阅读,在读书前,就已经有自己的思考与困惑。唯有如此,读书才能“解惑”(因为首先得“有惑”),才能真的有所会心折服。这算得上是一种“阅读前见”。要做到带有问题意识去阅读,首先就要求阅读者在以往的工作、学习中是一个不断思考的人。在思考和学习中不断解惑又不断产生新的困惑,这便是“进步”的过程。也唯有如此,才能达到“苟日新,日日新”的终身学习的要求。

而反思精神更是读书不可缺少的精神。孟夫子早就说过:尽信书不如无书。人文知识分子在此方面尤需谨记。我整理出了各位老师们所选的书目,尽是名家大作。这本不容我们这些晚生后辈随意置喙的。但我想,时代不同、学情不同,具体到一师一班,许多因素都不尽相同,如果只求“进”,不问“出”,好的方法只顾拿来照搬,这是危险的。

举一个例子。几位老师都读了管建刚老师的《一线带班》并列举了其中种种管理措施。所列方法,的确有令人耳目一新者,有让人醍醐灌顶者。但我的思考有二。一是,作为一个比较年轻的女老师,我的管理形象和管老师会有怎样的差别?这些差别在多大程度上会影响这些细则的实施?另一方面,管理的终极目的是效率,是系统,而不是个人的发展;教育则反之,对教育而言,所有管理的方法都指向人。所以在贯彻过于强大的管理系统时,指向个人的教育目的是否多少会受到一些挫伤?我们又该如何平衡这两种关系?这都是值得我们进一步去思考的。

总的看来,“问题意识”和“反思精神”这两点,是包括我在内的一些老师都需要再加强的。

以上是我对此次学习过程的一些总结,各中不恰当不完备之处俯拾皆是,但求有一二思考能抛砖引玉,于愿已足。

感谢大家!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笔记评分总结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pubg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