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听课笔记

听课笔记

作者: 欧阳木木 | 来源:发表于2022-11-10 07:16 被阅读0次

84.汉献帝与曹操的相遇

主讲:姜鹏

      我们前几讲介绍过,董卓为了方便自己专权,把首都迁往长安,这样的做法导致了一个很严重的后果,就是使得整个东部地区处于群龙无首的状态,那些打着反董卓旗帜的实力派人物,在与汉献帝隔绝之后,“务相兼并以自强大”。相互吞并,以壮大自己,因此战乱频繁,极其混乱。汉献帝是清楚这些事情的,所以在董卓死后,他态度坚决地要把首都迁回洛阳。这是非常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事件,也是让濒临瓦解的国家重新统一、稳定下来的第一个关键步骤。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汉献帝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人物,他对汉代末年的历史是做出过重大贡献的。

      兴平二年(公元195年)农历七月,汉献帝从长安出发,在一些将领的保护之下,整整走了半年才走到安邑。虽然还没有抵达目的地洛阳,但汉献帝东归的效果已经逐渐体现出来了。一些地方上的小股军事、部族势力的头目,听说汉献帝回来了,纷纷表示要归顺朝廷,要求朝廷给他们一官半职。史书上说,当时来求官的人太多,朝廷都来不及给他们刻印,有时候匆忙到只能用铁锥在金石上画几笔凑数。虽然这些来求官的头目都有自己的小算盘,希望借助朝廷和汉献帝对他们的认可来获取更大的利益,但这些人络绎不绝地来向汉献帝朝贡,表示愿意团结在汉献帝的旗帜下,这件事本身就证明了汉献帝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也证明汉献帝东归是一个正确的抉择。

      这一年汉献帝在安邑过的冬,并且在这里度过了新年春节。虽然当时情况也还是比较混乱,整个国家并没有因为汉献帝的东归而立刻变成清平世界。但和之前的情形比起来,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洛阳已经在向汉献帝招手了,东归计划胜利在望。在这一基础上,重新建设国泰民安局面的可能性,也大大地得到了提高。所以过完春节,在转过年来的正月,汉献帝就把年号改为“建安”,东汉末年著名的建安时代到来了,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一种建设安泰局面的期待。这个年号倾注了汉献帝艰难东归的心血,也寄托着汉献帝重建和平的希望。

      光有“建安”的理想是不够的,汉献帝还得继续往东走,必须要回到洛阳。建安元年,也就是公元196年的农历历七月,汉献帝最终到达了久违的故都洛阳。前后算起来,汉献帝在路上整整走了一年。一位年仅十余岁的落难天子,在军阀兵匪的威胁下,在山川形势的阻隔下,为了重整河山,拼尽全力,把中央机构迁回到旧都,一路上饱经风霜寒露,遍尝人间艰辛,但这一切磨难都没有吓退他,光从这一点来看,汉献帝就是了不起的,是非常出色的。汉献帝的东归,对后来的历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以往谈三国历史,往往忽视汉献帝这方面的功绩,这对汉献帝来说是不公平的。

      但这里要交代另外一个问题,汉献帝到达洛阳之后,发现洛阳已经不再是他儿时熟悉的洛阳了。经历董卓之乱的烧杀抢掠,兵荒马乱,洛阳的破败甚至比长安更厉害。史书上说:“是时,宫室烧尽,百官披荆棘,依墙壁间。州郡各拥强兵,委输不至,群僚饥乏,尚书郎以下自出采稆,或饥死墙学间,或为兵士所杀。”这段话就暗示着汉献汉献帝虽然到达了洛阳,但至少还面临着三个非常严重的问题:第一,原先的宫殿,早就被烧毁。汉献帝和大臣们的居住、办公条件都非常简陋。第二,一些保护汉献帝东归的将领们,在到达目的地之后,相互间的矛盾又暴露出来了,难以约束。而东部地区的将领,对汉献帝的到来,态度也不一样。第三,也是最糟糕的,洛阳缺乏粮食。很多官员要靠采割野稻子度日。还有很多饿死的,也有被乱兵杀死的。

      所以并不是说回到洛阳就万事大吉了,要重整山河,汉献帝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时候,有一个重要人物出现在汉献帝面前,提出了一个能帮助汉献帝一竿子解决问题的方案。这个人是谁,这个方案又意味着什么呢?或许你已经猜到,这个人就是曹操,三国史上最重磅的人物。此时的曹操,已经在东部兖、豫地区,也就是今天山东西部、河南东部一带,初步建立了自己的根据地。当汉献帝到达洛阳的时候,曹操正在离洛阳不远的许县。许县距洛阳东南方向一百五十公里左右。

      当时的曹操虽然力量还称不上强大,但多年来应付混乱局面的出色表现,已经赢得很多知名士人刮目相看,身边聚集了不少能人。当得知汉献帝东归洛阳,并且面临窘境之后,曹操身边一位著名的智囊荀彧,立即建议曹操,把汉献帝接到许县,利用现有基础,帮助汉献帝稳定朝廷,重建中央机构。曹操采纳了这个建议。

      这中间当然会有人对曹操进行阻挠。原先保护汉献帝东来的一些将领,这些人缺乏远见,在到达洛阳之后,相互之间争权夺利,不能相容。现在实力不可小觑的曹操又横插一杠子,这些将领当然害怕曹操抢占他们的利益。所以都想阻止曹操见到汉献帝。不过这些人一盘散沙,不是曹操的对手。于是,公元196年秋天,曹操第一次在洛阳见到了汉献帝。这是一个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时刻,两个决定今后历史走向的男人第一次会晤。

    曹操认为那些没有大局观的将领们,只知道争权夺利,不虔心帮助汉献帝恢复大业,是有罪的,所以向汉献帝打报告,要求惩治这些人。汉献帝下了一道诏书,说这些人毕竟有保护他东归的功劳,算了,不要追究了。当务之急不是对付这些人,而是要想办法让朝廷迅速稳定下来,才可以开展下一步工作,这才是大事。于是汉献帝授权曹操主持朝政,并且鉴于洛阳的残破不堪,接受了曹操迁都许县的建议。汉献帝到了许县以后,把这个地方改名为“许昌”,在这里重建朝廷中枢机构。史书上说:“自天子西迁,朝廷日乱,至是宗庙社稷制度始立。”公元190年董卓胁迫朝廷迁都,导致政局日益衰败,国家呈现出分崩离析的趋势。而汉献帝流离颠沛了七个年头,直到这个时候才重新安顿下来。

      曹操把汉献帝接到许昌,我们通常把它理解为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权谋,因为手里有了汉献帝这张牌,并且善于利用这张牌,曹操在群雄逐鹿中获得了最终的成功。这都是站在曹操的角度来评论这件事,我认为是不全面、不客观的。重新安顿汉献帝和朝廷,这件事曹操当然是有功劳的,此后历史虽然还要经历一段时期的混乱,但已经开始一步步往好的方面发展。但我们不能把这些成绩都记在曹操一个人头上。无论汉献帝境况如何狼狈,毕竟他才是这个国家名义上的最高主宰者,其他人在他面前都是臣。如果没有汉献帝的支持,曹操能力再强,他也只是当时众多军阀中的一个。没有汉献帝的号召,曹操仅凭自己的个人能力,是不是能统一北方?我看不太可能,至少很难讲。当然,汉献帝也的确需要借助曹操的力量,来完成国家重新统一的伟业。在众多军阀中,曹操的确是综合能力最强,也最有远见的一位。汉献帝信任曹操,押宝押对了。所以,要让这个四分五裂的国家重新走向和平统一,只有汉献帝和曹操全力合作,才有可能实现。没有曹操,汉献帝是缺乏爪牙的老虎;没有汉献帝,曹操是没有灵魂的躯壳。因为后来曹氏政权代替了东汉,历史颂扬胜利者,把统一的功劳全都划到曹操名下,这不客观,也不公平。

      我们仔细梳理董卓造成混乱以来的这段历史,国家社会重新走向稳定的关键,是两步:第一步,汉献帝不辞艰辛,回到东部,使国家中枢机构的重建成为可能;第二步,实现汉献帝和曹操的合作。曹操为什么要迎接汉献帝到许昌?这在本质上其实是体现了曹操对汉献帝的态度,承认汉献帝是天下共主的态度。在当时众多军阀中,曹操为什么会是最成功的?因为他对汉献帝的态度始终是正确的。纵观当时的大小军阀们,他们对汉献帝的态度虔诚与否,和他们的成败是成正比的,之后几讲,我们还会聊到这个问题。

      曹操迎回汉献帝以后不久,紧接着就迎来了他人生当中最重要的一次战役——官渡之战。那么这场战争最终谁取得了胜利?真的是曹操吗?作为战败方,袁绍的问题出在哪里?关于这些问题,我们下一讲再来分析。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听课笔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puot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