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需要对所有事都自信 #Leo能量日签 No.0346
“在孩子小时候能给他们最好的礼物,就是自我效能。”
最近在李松蔚心理学课里,看到这个说法,还挺惊讶的,居然把「自我效能感」放到了这么高的位置,甚至比天赋和受教育的经历更重要。
确实,如果说天赋和教育可以决定一个人的起点,那自我效能决定的是每一件事有没有起点——他有没有勇气接受新挑战。
01
所谓「自我效能感」,用大白话来说就是“这事我能行”,最早是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的。
要说正式一点的定义就是:“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
「自我效能」跟「自信」最大的不同,就在于自信是跟“人”有关,而自我效能跟具体的“事”有关。
你会发现有些人,可能平时给你感觉是羞怯的甚至自卑的,但是到了他擅长的事情上面,比如说到跑步,他就像是换了个人一样,似乎浑身发着光。
自从清楚了自我效能感主要跟“事”有关,我就有了释然的感觉。
很多时候,我们不需要让自己对所有事都变得自信,只需要培养某件事的自我效能感就行了。
02
相信你一定接触过不少这样的声音:“成功最重要的是自信”、“演讲之前要先培养自信”、“你要自信起来”……
这些话倒是没错,但是它几乎没法实践,只是一个“终局标准”放在那,而眼前的一步却不知道如何踏出。
自信,是对自己这个人几乎无条件地相信,它需要特别多的要素来支撑,很难说自信就马上变得自信。
而且很多语境下,都会不自觉地追求100%的自信,也就是无论什么情况都相信自己,这很容易让人放大还未实现的部分,更容易自我否定。
而自我效能感,是针对某件具体事情的,是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培养的。
至于培养自我效能感的方法,总结起来就一句话:在踮踮脚就够得到的挑战中修炼。
03
自我效能感没法通过别人的夸夸培养起来,它是一种「体感」,就是当你有真实经历之后的切身体会。
而且它还不能靠低水平的任务来培养,只做简单的事情,反而会降低自我效能感。
所以说,培养的过程中,需要给自己安排恰到好处的任务,有点挑战,但又不至于犯怵。换句话说就是既不是在舒适区,也不是在恐慌区,而是在延展区、学习区里修炼。
最关键的,是获得一种「掌控感」,遇到面前这件事的时候不犯怵,知道按照某些步骤来进行就能完成,同时也相信自己有能力执行。
我自己的体会是,这种掌控感,还可以进行迁移。
04
回顾我自己培养自我效能感的过程,最关键的就是减肥的经历。
当初刚开始改变整个生活习惯,开始吃健康餐、早睡早起的时候,也不太确定有什么效果,因为过去尝试过十几种减肥的方法都没啥效果,所以是“死马当活马医”的状态了。
后来发现真的做到了每周减2斤,而且不需要多做什么,只要保持新的生活习惯,就会稳定地每周减2斤,自我效能感就逐步加强了。
再到后来成功减到80斤,特别是参加同学会之后,大部分同学都认不出来,纷纷来跟我取经之后,我就开始相信——只要是我想做的事情,我就可以在学习之后,把它坚持下来。
事实也跟我相信的一样,后来我想要培养运动习惯,想要开始日更,想要做出自己的课程,都是通过学习和习惯养成,实现了我想要的状态。
05
还有一个迁移的例子,可能会让你有点意外,就是通过玩游戏。
这也是李松蔚课程里提到的,如果孩子能够得到引导,在游戏里遇到挑战时,想办法去解决问题、完成挑战,他就会逐步培养起来自我效能感。
我自己也是曾经通过游戏,建立起来换工作的自我效能感。
小的时候我玩游戏,只喜欢玩没有太多对战的类型,特别是联机对战的类型是我几乎都不玩的。
后来玩了一款大型3D游戏,是需要下副本打怪的,而有一个终极副本,需要学会特别多复杂的走位、跑跳,一开始我完全不想去挑战。
机缘巧合下,有人带着我打了一次终极副本之后,我发现其实只要研究里面的规律,通关也没有自己想的那么难。
果然在研究了一两个月之后,我变成那个可以带着新手下副本的人,甚至变成一些人“抱大腿”,以一顶百的角色。
也是有了这个体验之后,我才开始向那些理想的工作发起进攻,研究那些岗位的需求之后,调整简历、积累对应的项目经验,最终实现了从十八线城市跳到上海工作的目标。
06
如果你现在还会经常听到“要自信”的声音,可以试着在自己的内心进行转化:
“对于眼前的这件事,我可以逐步培养自己的自我效能感,哪怕我依然对自己不太自信。”
你不需要对所有事都自信,只需要迎接眼前的挑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