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利斯在他的情绪ABC理论中阐释到:情绪本身与引发情绪的事件之间,没有直接联系。
也就意味着,我面对孩子连续五天的高烧和我的焦虑之间,没有直接联系。导致我焦虑的原因不是孩子发烧,而是我对这件事情的错误认知。
我一直在试图调节自己的情绪,用尽可能平和的心态来面对,前两天基本上能够做到愉快地与他聊天,给他讲笑话,陪他玩,到了第三天,依然反复高烧,就在给他量完体温看着温度计上的数字又飚到了三十九度之后,焦虑开始像无数只蚂蚁在身体里蔓延一般,一种深深的担心、自责、生气涌了上来,压得我难以喘息。这有自私的成分,我的时间都要被全部占用了,什么也做不了。
这样的情绪很快就被孩子感知到了。尤其在喂他吃药时,开始了大爆发。他跟别的孩子不一样,对药物似乎有令人难以置信的排斥。八岁了,连一片药片都吞不下,如果硬逼他吞下,他能呕吐出来。碾碎之后给他吃,两勺的药量,原本三十秒就能吞进肚子里的,他能花半个小时。
似乎在他面前的,那药,是一块石头,或者,是毒药,他的身体根本接受不了的东西。我苦口婆心地劝告,到怒气冲冲地朝他怒吼,再到压抑着愤怒和嫌弃把头扭到一边不看他,手里那勺子逐渐开始颤抖,半空中举了半个小时,胳膊都开始发酸了。
他用纸巾卷成小团塞进鼻孔里,做了几个深呼吸,做好充足的准备,憋足一口气,才能抿上一小口。而常常是,就在即将要接近勺子的刹那,就会条件反射似的退回去,“妈妈,如果我喝不完怎么办?”“妈妈,我能不能只喝一小口?”“妈妈,这药怎么这么难闻啊?”诸如此类的话能不停地在每次喝药的间歇重复。让我变得歇斯底里。
他也不是不想喝,他什么道理都懂。他知道长痛不如短痛,他知道反正都要喝,他知道一口喝下去就万事大吉了,可他就是喝不下,不敢喝。他小声地给自己说着:“加油,但愿这次能喝下去!这是巧克力水,不是药!快点吧,这次一定要喝下去,反正都要喝的。”常常让我听得又心疼,有无奈。
不知道为什么会成了这样,是怎么变成了这样的,甚至不知道什么时候成了这样的。
今天第五天。凌晨两点多被一阵呕吐声惊醒,是老公,他上吐下泻,估计是白天吃坏了肚子。迷糊中五点多才又睡着,七点左右,被楼上的吵架声吵醒。早上,孩子又开始一轮高烧。本来很让人省心的妞妞,屁股上出了大片的红疹,不停地哭闹。
这才是我最讨厌秋天的原因,多事。一个病号就让我揪心的了,现在又硬生生多出来两个。一家四口,三个病倒。我的心情,像是撒向那片池塘里的渔网一样,咕咕嘟嘟地全都沉了下去。可是,我得打起精神来,我还得照顾他们。一整天,做饭洗碗拖地板,安慰完这个哄那个,尽量表现得开心,而到了夜晚的这个时候,才放松下来,发现自己眉头紧锁,心和脸一样下垂,苦大仇深样。
生活,到底是什么?此时的痛苦,如此的真切,就在心上,奔涌翻腾。
而这些担心、恐惧和痛苦又有什么用呢?它们除了让生活更加艰难之外,又带来了什么?而我又该如何清醒地保持情绪与事件的隔离,做到不为这些事情影响,保持平和,快乐和向上?
我真的很困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