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突然想聊聊房子,是因为最近有个新闻,说厦门房价跌了。
厦门房价暴跌、瀑布、腰斩的新闻,在这两周传遍了整个网络。其实很多人并没有点开文章,并没有去了解数据,也并没有去了解真相,但是他们心里留了一个印象:厦门房价跌了,而且跌的很凶。
这个新闻出现的突然和发酵之快,让我觉得这是一个舆论信号。因为我算是半个媒体人,对话题的热度挺有敏感性,当时的热搜词叫“厦门房价下跌”。当时的微博热搜、百度热搜的前三,都有这个话题,厦门房价跌了。而且是突然窜出来,毫无预兆也没有一篇疯狂传播的文章或是事件图片。
百度风云榜为什么我想聊聊呢,因为厦门房价就是我看着涨起来的,我对于当年的疯狂特别感同身受----在房价疯狂上涨的那一年,我恰好是地产公司的销售。
如果提到厦门,除了鼓浪屿和中山路,估计人们会想到的,就是高房价。一个与城市规模(人口、经济体量、GDP等)并不匹配的房价,让厦门成为了房产话题中的典型案例。
其实如果要说合理,厦门的房价当然不合理,房价收入比、租售比、等等各种比例,都是全国排第一的不合理。当时我们在房地产从业的时候考虑到不合理了吗?当然也考虑到了,因为所有客户在聊天中都一定会聊到的一个话题就是,房价还会不会涨?当然我们有全套的话术,没记错的话,当时的回答是:“去年到今年涨了一倍(2015年),目前隔壁地块楼面价都跟我们售价差不多了,你想想开发商会赔本卖房子吗?到时候开盘出来肯定直接让这个区域的价格再往上涨五千块,厦门的房子不怕没人买,你问问看你身边有钱的,是不是都想在厦门买一套房子?”
其实这个话术,和房子本身有关系吗?和地段、配套、品质有关系吗,其实也没什么关系,因为在那个疯狂时期来买房的,大部分都不是自住的--没有数据,只是个人感受。
涨的时候当然都想买,但是你现在去问问,还有多少人想买呢?
房子在上涨的时候,有一百多种理由来解释它为什么上涨,在我们厚厚的话术本里都写着的,包括但不限于:房价是货币超发的蓄水池、人口涌入的城市房子永远不够住、政府要卖地收钱,房价不涨政府也着急、房价不涨你不还贷银行就要倒的、开发商都不傻的不会做赔本生意的等等等等......
说到底,在狂热的那一年,房价永远不会跌,就是这座城市的政治正确,说房价会跌才需要解释,说房价不会跌,和明天太阳照常升起一样,是来到这座城市想买房子的人们的共识。
但是卖了很多房子的我,却一套都没有买。没错,在后来的几年,这都成为了我的心头之痛,因为当时天时地利人和都在那儿了,就差一哆嗦了,却没有买。当然这个后悔后来被更大的后悔给盖住了:当时我也没买比特币。
所以房子其实也十分具有中国投资特色:疯狂追涨杀跌。涨的时候砸锅卖铁也要买一套,跌的时候觉得其实也没那么刚需。其实所有刚需都是伪刚需,在钱面前。无非就是涨价的预期够不够强烈罢了。
所以这次由“看不见的手”推动的,让几乎所有人都知道,包括我全家亲戚,因为在回家聚餐的时候,他们聊起来都是“厦门房价跌了”,而不是“厦门房价跌了吗?”看来这次的舆论攻势十分有效,上到父母那辈下到年轻一辈,都已经确定厦门房价在跌了,那么接下来厦门的二手房会更难卖,流动性差的,只能祝你们好运了。
聊完了价格,其实很想聊聊的是,房子为什么对我们有那么大的意义?
大到,可以成为我的挡箭牌。“还没买房子,没法结婚”是我这两年的唯一挡箭牌,因为除了这个,我想不到任何阻挡催婚的挡箭牌了。
房子为什么是刚需?做过房产销售的我能说出一大堆故事,包括没房子结果孩子读书很麻烦,影响了上学家长很愧疚。包括结婚后还租房子结果房东一个电话过来说房子卖了晚上就请搬走。包括一样的起点,买了房子的资产翻好几倍,没买的还是原地踏步不断缩水.......
对于中产阶级,或者说脱离了吃不起饭的阶级的人来说,似乎除了买房子,没有更好的投资升值渠道。一套房子的意义,大过于一个普通人一辈子的努力。别的地方不说,厦门,人均五千块工资,一辈子的努力,也比不过岛内一套八百万的房子。或许你要说,工资会涨的,那么请你告诉我,这几十年来,房子涨的快还是工资涨得快?
所以导致一个问题,就是在相亲市场上,与其看你努不努力赚的多不多,不如直接看你有没有房子就完事儿了。有一套房子的话,月薪三千也过的十分舒服,没房子的话,月薪过万也苟延残喘。这样的情况就导致普通男生更焦虑了,说到底,能有多少人有房子呢。于是房价不仅绑架了经济,也同样绑架了人们的焦虑。于是能付首付的卧薪尝胆节衣缩食,买不起的自我放弃顺其自然。
如果大家的记忆没那么短暂的话,应该仍然记得当时很流行的一个概念:房子是阶层的划分点。买了房子的,就能实现阶层跨越,而没买房子的,你就算再怎么努力,你也很难上升一个阶层了,因为你赚钱的速度追不上房子升值的速度。并且通过人们喜闻乐见的香港来举例,证实房价就算到30万均价都不算高。
所以可怕的不是房子的重要性,可怕的是人们的焦虑无处可去。我们的父辈在我们这个年纪的时候焦虑吗?不焦虑,因为从小吃不上饭的他们都吃上饭了,觉得生活可以了美滋滋了,老婆孩子热炕头,如果有份工作那不得了,衣锦还乡了。他们真正焦虑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21世纪开始之后,身边开始有发财的朋友出现了,当年的老朋友老同学,忽然去了深圳广州上海做生意发财了,开着豪车回来,盖三层四层五层的房子,给老人都是给三百四百五百的红包。他们开始焦虑了,但是也明白他们做的生意都是提着头在做(那个年代做生意都是灰色地带,根本没有正经生意可做,哪怕开个小吃店也是偷税漏税典型),所以倒也觉得穷,只是因为好好过日子,不愿意去冒险。毕竟那会儿发财的进局子里的也很多。
但是我们这一代人,不管怎么发财,似乎都裹上了很正面的外衣,虽然进去的仍然很多,但是价值观已经完全改变,比如赚钱就是有本事,甭管怎么赚的。哪怕是金融诈骗,P2P 钱宝 互联网金融,还是互联网泡沫到移动互联网泡沫,都让“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而你没有做错什么,你只是踏实做事而已,但是你成了那个古板而又没有能力,只能默默加班,却有成为了“奋斗逼”。
因为房子成了热点,所以房子被各种舆论不断放大,不仅是资金的蓄水池,更是焦虑的蓄水池。但是房价开始下跌之后,或许舆论会找到新的战场。
没有房子就一定失败吗,有房子就一定成功吗?这个观念,在房价的暴涨下,和暴跌下,应该是不一样的答案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