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我们考语文,总是会考那么一道题:爱心是什么?
答案告诉我们:爱心是夏日里的一阵清风,使心急如焚的人感到无比的凉爽。
爱心是春天里的一场细雨,使心灵枯萎的人感到情感的滋润。
爱心是沙漠里的一泓清泉,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
……
后来,我们学会了爱心是什么。每次一看到这种题,闭着眼睛就会写了,而且还被老师夸奖,自己写的句子很优美。
自己也喜滋滋地琢磨着,哇,我的语文还不错嘛!
而有位11岁的女孩,在回答一道这样的类似的题,却写出了令人震惊的答案。
题目是,老师像什么?
告诉我,看完这个题后,你脑中浮现的是什么答案?
毫无疑问,99%的人会写辛勤的园丁。
因为,答案也一定会这样写的。
但是这位11岁的女孩,写了一篇作文,题目是《园丁与导游》。
一位11岁女孩带来的思考:应该用自己的角度看世界幼儿园时,老师说,“老师就像园丁,哺育你们成长。”小学低段时,考试试卷中出现“老师就像园丁,哺育我们成长”的句子。(小学)高段时,会出现“老师就像()”,()这类的题目,深受“园丁”思想教育的我们,大都会不假思索地写上“园丁”。
用园丁来比喻老师,用花草来比喻孩子,每个人都知道。可是,园丁这个词,真适合老师这个职业吗?
去百度上搜“园丁”,第二种解释就是“可比喻为老师”,但去输入其它词汇,恐怕很少有“可比喻老师”这种解释。由此可见,中国的“园丁思想”,被牢牢地锁住,连百度、字典也承认了它的“功劳”。但我始终觉得,人的想法不可以是统一的,正如人们说: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某一天,我发现我们脑中比喻老师的词,几乎都被“园丁”所占有了,难道没有其它了?嗯,肯定还有!哈,我想出来了!导游!是个挺合适的词,以后再有这种问题,我就填“导游”。
导游,真的挺合适,他们带我们去参观一个地方。或许,我看见树,你看见鸟,他看见草地,每个人所发现、拍的景色都不一样。老师教我们的内容是一样的,但是在某些人看来,这个对自己有帮助,另外一群人呢?感觉那个适合自己。同样的知识,我们对它们的理解有不同,也就造就了不同的人才。
反观园丁、花草,就不一样了:这些花草的命运都已经是安排好了的。牡丹不会变成玫瑰,百合不会变成月季。在风雨中,有园丁的保护,自己所努力的,也只不过是发芽、吸取营养罢了。它们只需要接受,而没有自己的想法。
所以,我希望老师像导游,带领我们去游览各种美好的风景,而不像园丁,修剪掉我们不听话的枝丫,最终让我们长成了只会听话的植物。
看完这位女孩的日记,我们会不会觉得,脸上有一丝羞愧?
她说的是那么的有理,自己在那个时候为什么缺乏这样的思考呢?
我们都太相信教科书,太相信所谓的标准答案。就连词典都赋予老师园丁的比喻,这位女孩依然相信导游更适合老师。
这位女孩的比喻,不仅仅能看出她对老师的理解深刻,更能反映如今教育制度的缺陷。
在我们的印象之中,老师是园丁,我们坐在教室,接受老师的雨露,老师给的是水,我们便汲取水;老师施肥,我们便得到了养料。
园丁是会修剪枝桠的,看看路边的行道树吧,看看草丛中的花吧,形状都是被设计出来的,所有的花草都失去了自己生长自由的模样。园丁希望花草长成''听话''的模样,这不就是现在的课堂吗?
把老师比喻成园丁,学生比喻成花草,本来就是一个不平等的关系。老师是人,是主导者,学生作为花草,只能被管理和服从。他们永远不会站在同一个平台上。
这样的比喻迎来了孩子的反抗,是非常正常不过的,但却是难得可贵的。
在如此僵硬式的教育下,女孩还是能够独立思考,打破传统的思想,这正是我们需要的呀!
为什么这么多小学生里面,唯独这位女孩这么写呢?
因为家庭的环境,让女孩有这样自由的权利。爸爸对他很开放,一次与他聊到老师这个职业,说:园丁平时要统一浇灌修剪,管的太周到了,反而对学生不好。
女儿联系到了与导游出去旅行的场景,便有了老师像导游的灵感。
爸爸鼓励她,你想到什么就写什么,没什么顾虑的。
换作别人的爸爸,可能会说:胡说,怎么可以把老师比做导游呢,园丁多辛苦呀。
女孩的思想,是被保护了,被爸爸妈妈小心地呵护着才能够自己思考对世界的独特认知。
我们在学校的时候,老师往往告诉我们,你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对的。
可天真的孩子们,往往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做,为什么是对的。
然后偶尔有几个勇敢的小孩问,为什么呀。
有些老师告诉他们,记住就好了,没有为什么,就是这样。
一位11岁女孩带来的思考:应该用自己的角度看世界记得以前看过一篇文章。
有个小孩很会画画,他看到什么就画什么,画天空,小鸟,树木,自行车。
但是老师上课却教他们画一朵红花。
后来他读二年级了。
换了一位美术老师,这位美术老师告诉他们,你们想画什么就画什么。
这位小朋友只在本子上画了一朵红花,红艳艳的。
却只画了一朵红花,什么也没了。
看到了吗?孩子们的思考与想象力,就这样随着读书慢慢地消失了。
现在也有很多老师,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勇敢地质疑权威。但是在''德育''上,却把学生训练成一位中规中矩的''好学生''。
老师是高大的,就像花草永远是要仰望着园丁一样。
但是,导游与游客却是在同一水平上的。
这位女孩,希望可以带给我们一些思考,播撒一些思想的种子,希望越来越多的学生能够带着自己的思考看待世界。
这就是进步的力量。
一位11岁女孩带来的思考:应该用自己的角度看世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