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萧遥随笔读名著学写作
萧遥随笔:让我们重读《红楼梦》吧 17(日更第60天)

萧遥随笔:让我们重读《红楼梦》吧 17(日更第60天)

作者: 贾萧遥 | 来源:发表于2018-12-23 23:45 被阅读16次

上篇:让我们重读《红楼梦》吧16

萧遥随笔:让我们重读《红楼梦》吧 17(日更第60天)

今天继续读第十六回《贾元春才选凤藻宫 秦鲸卿夭逝黄泉路》。

上一回读到第十五回,凤姐带着宝玉和秦钟借可卿大殡停灵铁槛寺之机,在水月庵逗留了两日,由此引出凤姐“弄权”,秦钟“得趣”两个小故事。不经意间,贾府巨变的伏笔,已经被曹师轻轻安放到到京郊一个小小庵堂里,并先后被凤姐和秦钟激发。

这种灰线千里的笔法,前面已经讲过,不再赘述。但是,这伏笔的构思、安放和激发时机,值得特别关注学习。

水月庵,原本只是一个因馒头而出名的不起眼的庵堂。

在第十五回中,庵堂的主人,净虚师太和智能儿师徒二人分别以出家人之名,行藏污纳垢之事,并最终以一种看似“偶然”的巧合,启动了贾府衰亡的倒计时,不得不说,这是一种设计精巧的讽刺。

曹师在设定这两处伏笔的时候,不仅没有直接点题,反而通过细细描写凤姐首次“弄权”成功的兴奋之情,秦钟与智能儿燕好的无边春色,将两处伏笔隐藏包裹起来,让读者很难第一时间发现端倪,从而给自己留出充足的时间,通过馒头庵,将贾府的由盛而衰,做一个隐晦而精致的转承。

整个第十七回情节丰富,事件、人物众多,各种场景交替出现、纷繁复杂,是《红》书到目前为止并发头绪最多、各种场景描写最多的一回。尽显曹师笔力虬劲,远非普通人能及。

这一回中,最吸引萧遥注意的,除了一如既往精彩无比的人物对话之外,还有一种叙事手法:“举重若轻”。

这个词儿,是萧遥自己的感觉,没有任何权威性,仅用于做个标记,方便以后回头参考。

曹师在本回的“举重若轻”手法,出现在元春被晋封为凤藻宫尚书,并加封贤德妃的消息传回之后。当时,贾府“上下内外,莫不欣然踊跃,个个面上皆有得意之状,言笑沸不觉。” 这样一件大好事,于宝玉处,却因挂念秦钟病体,心中“怅然如有所失,虽闻得元春晋封之事,亦未解得愁闷。贾母等如何谢恩,如何回家,亲朋如何来庆贺,宁荣两处今日如何热闹,众人如何得意,独他一个皆视有如无,毫不曾介意。”

这一段通过对宝玉状态的描写,自然带过当日宁荣二处的热闹,节省了大量用来描写元春晋封后众人庆贺的笔墨,却并不影响故事的整体进程。在萧遥看来,这种“举重若轻”的手法,颇有些太极拳、八卦掌里四两拨千斤的功夫----用力不大,成效却极显著,应该仔细揣摩,勤加运用。

本回中,还有一处萧遥没能领会曹师意图的文字:

秦钟“萧然长逝”之前,给宝玉留下一句话:“。。。 以前你我见识,自为高过世人,我今日才知自误了。以后还该立志功名,以荣耀显达为是。”

从秦钟的角度来说,这段文字很有些“朝闻道,夕死可也”的意味。然而,秦钟与宝玉私交莫逆,弥留之际,居然说出了这么一段传统意义振聋发聩的格言警句,实在有些情理难容,萧遥不能理解曹师这种安排,是真的要警醒世人,还是为了加重秦钟的悲情色彩。

当然,撇开人物与情节不谈,只看秦钟这句话,倒实实在在有“醒世”的作用。

萧遥每每想起自己年轻的时候,几乎与秦钟所述如出一辙。自以为见识过人,不屑随波逐流。结果人过中年,才知自误不浅。既然身处在万丈红尘之中,那“立志功名、追求荣耀显达”,就应该是男性的基本追求。过分清高,不仅误了自己,还会误及家人。如果不想在红尘中历练,就更应该早做打算,决不能一边清高,一边浑浑噩噩 ,虚掷了年华,否则等到发疏齿摇,悔之晚矣。

这一回中还有两个著名的俗语应用例证:

“阎王叫你三更死,谁敢留人到五更” ---- 戏写鬼判与秦钟魂魄交谈。

“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 ---- 凤姐评价薛蟠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萧遥随笔:让我们重读《红楼梦》吧 17(日更第60天)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qeok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