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9.12  教材与独立思考的较量

9.12  教材与独立思考的较量

作者: 咖妹 | 来源:发表于2018-09-12 21:05 被阅读0次

      今天学习第三课《古诗两首》,总结一下今天的进步:

    1.提前让学生搜集了贾岛和袁枚两位诗人,大家课堂上纷纷举手,可见准备的还算充足,当然也有没搜集的。在自己准备和课堂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基本对作者信息有了比较熟悉的认识。

    2.课堂上开始重新走近落后的学生,实际上,他们站起来回答问题,刚站起来不说话,消耗大量的时间,对接受快、平时较勤奋的学生水平来说是一种浪费,那又能怎样呢。耐心的等待,或者教着学,当几次提问之后,会发现他们还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先耐心的去帮助吧,或许会有意外收获。

    3.魏嘉课堂上因为学习了第一课,田老师给作者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完全是因为他的故事影响作者一生。所以下课时她说自己为第一首诗《寻隐者不遇》编了一个小故事,这个什么故事就是根据大意编的,这种学以致用的联系值得肯定,故事没有出色到让我惊讶的地步,哈哈

    4.特别是第二首古诗《所见》。在课堂上引起了热烈的争论。推想一下,在这几年的时间,我并没有明晃晃的打磨掉学生的想象力和发问的权利,课堂的价值和衍生一直是源于学生的问题导向,可能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在学生看来仅仅是因为自己不懂,但可能价值连城。原句是“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里”我在讲解时,包括我在准备课时,潜意识里没有对谁的歌声振林樾,又是谁忽然闭口立去做过追究,可能就是因为成年人懂得东西多了,固化的东西也多了,对很多问题就没有了开始的质疑,而学生不一样。课文我都按照牧童的歌声,牧童的闭口讲完了。这时,林世宇站起来,“徐老师,我其实有一个大胆的猜想!”他有点不自信,“我觉得可能是鸣蝉忽然闭口,好像意识到牧童要去捕捉它”“哦,是哈”这时,学生群体中马上有了赞同的声音以及惊喜的赞叹!有可能是这样子。“徐老师,那这歌声我觉得既可能是牧童也可能是鸣蝉哎”“万一还有一种可能,是牧童和鸣蝉的歌声同时响彻树林呢”…这时,很多种可能出现了,我觉得只要讲得通都是一种正确猜想,课文中最后两句不就是袁枚对所见的猜想吗?世宇讲到“徐老师,我觉得如果最后再加上一句,或许就能够解开谜底!”“哦,同学们,你看,袁枚这人多么会设陷啊!他自己明明看到了事情的整个经过,他知道是谁在歌唱,谁忽然闭口,但却没有加主语让我们产生了各种猜想,真有意思”“此时你觉得袁枚这人怎么样?”“有趣、好玩”而且这首诗也体现了一种田园悠然自得的情调。这正与大家搜集的资料“诗风:自得”相对应,这应该是他具代表性的一首诗了。

    5.最后一节课讲练习一的古诗《题秋江独钓图》,其中,“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前边讲的可热情了,讲着讲着,董翔提出质疑“徐老师,他高歌就不怕把鱼惊走?”“哦,对啊”每当有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或解决一个问题,认真听的孩子真的会大吃一惊,表示深深的赞同,或许人们对眼前一亮的东西都会如此吧。“是啊,同学们,那诗人究竟是在钓鱼还是高歌呀?有一句话说醉翁之意不在酒,要不你们再好好考虑考虑?”我神秘的一笑,结果下面的学生“哦,老师,我知道了!作者并非真的有意钓鱼…”我没让他说完,下课了。不知明天会不会有结果。我需要现在赶紧搜搜相关资料。

        教学相长,这节课学生成就了我这个笨拙的老师,但我很高兴,在一步步开启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

    9.12  教材与独立思考的较量

        就在刚刚,收到了乔宇发我的图片,“立”今天大家有考虑是人的行为,“闭口”今晚我考虑过,最后在一想“作者猜测牧童想要捕捉鸣蝉,根据什么呢?应该是刚刚还传荡在树林里的歌声瞬间停止了,所以才有了这猜想”。明天需要“放”之后的“收、回归”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9.12  教材与独立思考的较量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qnbg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