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份工作时,每周部门在固定会议室开管理会,作为职场菜鸟,很想快速有机会参与这样的会,或者起码未来线性发展总有机会参与。工作越久越发现,很多机会并非自然而然能够等到,而是需要天时地利人和共同促成,而人的主观能动性,能增大好的事情发生的概率。本篇探讨下,产品经理如何获得发展机会。
频繁跳槽
之前《产品经理频繁跳槽的常见原因有哪些?》探讨过频繁跳槽的原因,大抵是职业生涯早期,要么在夕阳公司,要么在创业公司,业务发展遇到瓶颈,个人发展很快就会出现瓶颈,而此时并不像大公司有那么多转岗/换部门机会,回头看来,频繁跳槽跟所在公司和个人发展预期有很大关系。
早年虽然为了发展频繁跳槽,但从主观感受上也会担心频繁跳槽有定力不够的问题,后面的经历确实也说明了,在一份工作经历越久,相对机会能够更多。
职业生涯早期频繁跳槽也有好的方面,通过换不同公司,适应不同的业务和环境,增强了适应能力,人为的加速了试错和迭代速度,成长和积累更快速。当时正赶上科技行业仍然在上升期,相比在夕阳行业稳扎稳打,能够享受到快速待遇提升和商业认知积累,尤其在To B AI商业体系化全流程认知上的积累,获益匪浅。
跳出内卷
在工作中,很多管理者并不能做到量入为出的招人,或者基于实际需求,或者出于扩大地盘,或者出于提前储备人力等原因。很多求职者入职后,发现环境与预期并不相符,甚至出现产品经理与技术人员比例异常的问题,也即没有足够匹配的资源落地需求,只能通过竞争需求优先级争取资源。
在内卷的环境,首要做的并非刚性价值的工作,而是解决需求落地和基本生存问题。当做的方向属于优先级不高,需求又不旺盛的时候,没有足够资源支持,此时的选择就很关键。是寻求作出一些改变,还是继续在内卷的环境卷。
继续在内卷环境维持现状,从中长期看,投入产出不成正比的问题,会由外而内促使环境改变;主动寻求作出一些改变,之后的情况不明朗,或好或坏,大部分人求稳会选择前者。
很多年前做NLP相关产品工作,当意识到时代技术发展瓶颈,导致产品无法很好落地,同时又没有足够优先级和资源支撑商业化,果断选择了跳出内卷的环境。
做成业务
产品经理往后发展,除了对产品本身负责,最终要为业务结果负责,产品经理的发展机会与业务发展密切相关。职场中很多产品经理难以发展,最终都可以归结为做不成业务。
过去二十年互联网快速发展,导致很多互联网出身的领导或老板,习惯了短平快的发展逻辑,而To B产品业务发展,有其自身发展规律和逻辑。很多产品经理往往一个业务还没有做出成果,就面临公司业务或组织调整,或者什么火做什么一直做demo,导致做事不连续,无法积累,自然没有成绩。
另外常见的分工过细问题。企业决定发展某个业务,疯狂扩张,每个产品经理恨不得细分的负责一个按钮,负责的模块小,资源少,天然就难移做出相对明显的成绩。
外部限制条件都具备后,就看产品经理过往是否积累足够的商业认知或经验,能否较低成本迁移到当前业务,帮助整个业务可以减少试错成本,一次性把事情做对,积小胜为大胜,逐步拿到业务结果。
在企业工作,能够数年做一个方向,前提是在一个稳定环境里,需要很大运气成分。运气之外就需要主观能动性,从「需求-产品-市场」验证后,建立起「售前-产研-实施」力量。
静等机会
在企业内并非做好产品或业务,机会就会自然而然到来。
通常来讲,中小企业因为生态位原因,会对大厂有过度崇拜,即便员工做出成绩,也希望从大厂挖空降兵,希望实现跨越式发展。反而大厂更加自信从容,愿意内部挖潜,更能够客观看待成绩,给自身员工机会。
很多年前,研究生导师移民新西兰后,耐不住寂寞,又跳槽到了Meta做手机渠道合作,从教职踏入职场后,他发现如果实现个人发展前提是,要么现有领导离职或高升,要么业务有了更大的规模把盘子做大,这个经验倒是古今中外都适用。
发展机会,核心是有坑位的出现,需要有人填,要么是企业有了新的决策或新的目标,要么是之前岗位有变动需要有人补充。而此坑如果是产品相关坑位,拿到做成业务的产品经理机会更大。
不难发现,产品经理获得发展,并非短平快的结果。而是基于产品经理多年商业认知与经验积累,恰巧在外部环境相对稳定的前提下,通过实践证明可以带领产品或业务取得成功,最后在企业或组织需要的情况下,出现了机会,抓住了机会。
既有个人努力,也要考虑历史进程的影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