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制与盛世》让我们窥见了历史上诸多王朝的盛世,也探究了历代王朝为何会走向衰亡,湮没在历史长河中的历史原因。
比如汉高祖刘邦与其继承人,吸取秦朝覆灭的经验,采取“休养生息”之策,对外议和、对内亲政,除治安以外,朝廷万事皆休,创造了史上著名的“黄老政治”,即传说中黄帝和老子的治国理念。
此阶段正逢汉文帝和汉景帝在位时期,又称“文景之治”。
![](https://img.haomeiwen.com/i26141598/86988dc71a8dc4b9.jpg)
但因“土地兼收和地方豪强独大”的问题,造成了“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严重后果,为汉王朝的覆灭埋下了极大的隐患。
后来,汉武帝虽对此施行了一系列的铁腕改革,却引起了利益阶层的强烈反抗。
汉武帝死后,豪强反攻得势。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王权逐渐势微,王莽趁机夺位,他因此开启了新一轮的抑制豪强改革。
但是,由于“举孝廉”的弊端,门阀政治应运而生,帝权被架空;因而出现了豪强控制地方、门阀控制国家的乱象,才有了三雄割据的局面,即曹操、刘备、孙策和孙权分别占据了黄河流域、四川及汉中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
所谓“三国演义”的乱世争霸,讲得正是汉朝走向灭亡的这段历史。
![](https://img.haomeiwen.com/i26141598/2f7567eb460a8129.jpg)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
进入“盛世”唐朝,可称之为中国历史上光芒万丈的时期;而唐太宗李世民的治国谋略,则充分借鉴历史教训,以郡县为骨架、以均田制抑制土地兼并,大兴科举制度,一步步将帝国推向了成熟而辉煌的“贞观之治”。
唐朝历经289年风雨,却亡于“帝制的绝症”;真正致命的病根源自帝国后期,因土地兼并的问题让农民丢失了大量土地,加上重税及劳役等因素,导致农民群起反抗,令大唐帝国在这场纷争中走向了终点。
历史变迁,朝代更替。
时间继续向前,到了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于应天府即皇帝位,建立大一统的明王朝。
明太祖朱元璋实行了一系列治国方略,在政治上强化中央集权制,经“胡惟庸案”后废除丞相制,改设三司分掌地方权力,严惩贪官和不法勋贵;在军事上实施卫所制度;在经济上推行移民屯田和军屯,兴修水利、减免赋税,丈量土地和清查户口;在文化上紧抓教育、大兴科举,建立国子监培养人才;在对外关系上,确立“不征之国”……这位帝王因此开创了“洪武之治”。
![](https://img.haomeiwen.com/i26141598/87c1ed8b43fa3e60.jpg)
有人骂朱元璋“暴君”,大明却因其“暴政:治吏之术”绵延了276年,成为中国史上仅次于唐朝的第二长命的大一统王朝。
很多时候,常人以为的历史“真相”,并非真相。
总之,作者李晓鹏将会引领我们从全新的视角看历朝“盛世”,从那些创新的、进步的帝制方略中获得启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