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刚过不久,有很多情侣表示甜蜜,当然也有很多吵架的。
仪式感,已经成为了情侣之间的“标配”。
当然小新觉得这是必须要有的,但当下很多“仪式感”已经逐渐变味,变成了“伪仪式感”。
情侣之间,一定要记住在一起了多少天,任何大大小小的节日都要准备礼物,土味情话还要说的很溜。
之前看过一档相亲节目,里面有一个女士就是喜欢和男友过各种节日、纪念日。
第一次见面的日子要纪念,第一次接吻的日子要纪念,每个月的14号都是情人节,就连牵手也要纪念。
这样的“伪仪式感”经常让对方苦不堪言。
如果有一条不满足,有一个纪念日没有过,那就是“你不爱我了”,演变成了情感绑架。
表面上恩恩爱爱,实则早已忘了爱情的初心。
爱可能是真的,但累也是真的。
平时隐身,节日才秀恩爱
这样的“伪仪式感”还有一套标准流程,比如说:
毛爷爷加鲜花是标配,再配上肉麻的文字,给你们看看我有钱又有爱
昂贵的礼物、精美的食物、高档环境
晒个高颜值美食,再来个卿卿我我
发个红包,聊天记录说了啥,都要截图发出来,重点是数字:520、1314、5200、999
其实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小新身边的女性同胞们都非常执着这个“520”红包,一度曾演变为攀比的选项。
可那些表面看似“满满爱意的”红包,有多少是自导自演的“秀恩爱”,那些费尽心思拍得“情侣照”又有多少是出于真心呢?
但就是有很多女孩都乐此不疲的把每一个节日都过成点赞过百的黄金朋友圈,通过闺蜜们的商业夸赞,从中获得极大的满足感。
“哇,他给你这惊喜花了很多心思吧?”
“好羡慕你们的生活呀~”
“看他朋友圈里都是你就知道很恩爱啦!”
假日结束后,该吵架吵架,该分手分手,但节假日一定要恩爱。
甚至还有别的情侣看到这些精心布置的朋友圈,而怨起身边没有送礼物的伴侣。
其实所谓的“相爱的人,天天都是情人节”重点在“相爱”,而不在“情人节”。流于表面的“恩爱”,不过是自欺欺人。
爱情需要仪式感,但不是伪仪式
伪仪式感,榨干了多少年轻人的钱包和内心。
童话故事《小王子》里的狐狸说:
“我发现了幸福的价值,应当有一定仪式。”
“仪式是什么?”
“它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
爱情是需要仪式,因为仪式感可以让爱情更加长久。
但仪式感不是说刻意的造作,不是一定要记住在一起了多少天,任何大大小小的节日都要准备礼物,土味情话还要说的很溜,如果有一条不满足,那就是“你不爱我了”。
真的仪式感,是即使工作忙碌,也要做一顿早餐,哪怕一个人也要用心摆盘。
假的仪式感是表演,是为了让别人鼓掌,而微笑着抽自己耳光,只是浮于表面的炫耀而已。
就譬如,当你得知闺蜜的男友,给她送最新款的LV包包作为生日礼物,为此你打着“爱情要有仪式感,情人节希望能有点新花样”的旗号暗示男友学学别人怎么宠女友。
这并非仪式感,不过是虚荣心在作怪,认为别人有的东西你也要有,别人表达的方式才算是爱。
电影《北京遇上西雅图》曾有这一幕:“他也许不会带我去坐游艇吃法餐, 但是他可以每天早晨都为我跑几条街去买我最爱吃的豆浆油条。”
最好的爱情从来不是鲜花钻戒无脑堆积,它与权力无关、与金钱无关,是对对内心深处情感的尊重,是内心深处发散而出的珍惜对方。
节日没有比平日多一分宠爱,平日也没有比节日少一分关怀,看到合适的衣服买给你穿,看你喜欢那个游戏机偷偷给你买好。
这些“献媚”从来与节日无关,爱在心头,想到便做了。
节日不是为了礼物,也不是为了晒给别人看,而是提醒大家不要忘了爱与被爱。
我们忘了爱情最美好的样子
最近在微博上看到一个暖心治愈动画片《爱是什么》,讲述的是两个人相处的细微小事。
▲来自@清南师兄 的微博视频
短片中展示了两人吃饭、睡觉及生活琐事,看似平淡却透露着温暖。
下雨时有你接,难过时有你陪,开心时有你分享,感情也不过如此平凡又简单,无论何时都会是对方的依靠。
柴米油盐、锅碗瓢盆也因为有它存在变得有意义,感情最终都会归为平淡却也因此难能可贵。
我不需要“天天都是情人节”,我只需要在绵长的生活里,你偶尔为我用点心,多一点真。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不在于形式有多么地花俏,而在于懂得互相体谅,真诚自然。
如果你从一天的工作劳累中回到家,对方还要你为TA做饭洗衣,那么是不体谅;
如果你已经拼尽全力想给对方更好的生活,对方却还要你买这买那,那是不理解;
即使有再多的仪式感又如何呢?也许还不如清晨的一碗豆浆+油条,沮丧时的一个拥抱和鼓励......
当下我们的生活压力大,节奏快,似乎总想找到一条“捷径”,一个更加快速的方法去表达我们的爱意。
却忘了很多时候,简单的陪伴,也是一种“仪式感”。
有一句话这样说得:我想要苹果你却给了我梨。
比起那些套路的红包,花束,不如花多点心思考揣摩对方真正的需要是什么,这样的爱来得更为真诚和感动。
爱不在于“标配”,也不在于形式,而在于是否真诚。
如果真的有爱,天天都是情人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