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中说:"谨养而勿劳,摒弃积力"。这句话的意思是注意保养士兵的体力,不要太疲劳,要提高士气积蓄力量。
在战国时期,秦王赢政消灭了韩国赵国和魏国,下一个目标就对准了楚国,楚国疆域辽阔,兵精粮足,是一个十分难缠的对手,于是秦王召开军事会议,讨论作战的方案。秦国有一位名将叫做王翦,他主张率领60万大军稳扎稳打逐步推进,可是秦王觉得60万大军实在太多了,如果其他国家来侵犯那秦国就没有还手之力了,另外一个年轻的将军认为只率20万士兵即可攻灭楚国,嬴政听了这位将军的话十分高兴,给他20万大军,命他立即出发。
于是公元前225年秦将蒙恬,李信率兵20多万分兵两路进攻楚国,他一开始进攻十分顺利,直取楚国的首都,楚王立即调动大将项燕抵御秦国的进攻,李信军队虽然进展神速,却是孤军深入,进入了楚国的腹地,周围没有援军,项燕心想,要是有办法搞乱秦军,就可以趁机打败他们,正好有一位叫做昌平军的人是楚国的公子,但一直在秦国当官,现在见秦国已经攻到楚国的首都,实在不忍,所以就想要造反,项燕大喜,决定里应外合打败秦国,他们商量后,立即在后方造反,李信害怕后方出事,调转部队前去镇压昌平军的判乱,紧紧跟在李信大军的身后,然后趁李信大军休息的时候突然杀出把秦军打得大败,李伦只好灰溜溜地逃回,嬴政十分生气,只好再让王翦出马,王翦必须要60万大军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楚国是要远离本土作战,一方面要承担较大的后勤压力,另一方面还要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地理环境因素并且楚国并不像韩、卫、赵三国那般脆弱,有非常辽阔的疆土,秦国绝对不能掉以轻心,所以王翦之所以要带领600,000大军,就是为了能够以绝对压迫型的优势灭楚国,公元前224年王翦率领60万大军浩浩荡荡开往楚国,再出发之前,他下了很严格的军力,不允许砍伐楚国树木,也不可以抓到楚国的百姓,王翦虽然摆出友好的姿态,但是暗地里却组织了很多的军事训练,他以身作则,带领士兵们投掷石块,练习跳跃,练习射箭,让秦军的战斗力有了很大提升,项燕一直很担心王翦的这支大军,他多次派出士兵到王翦的军营前叫骂,想用激将法逼王翦出战,可是不管楚军骂得有多难听,王翦就是闭门不出与士兵们一起在军营里训练,时间一长项燕也放松了警惕,他的士兵斗志全无,整天也是做做样子,连连训练也荒废一年多后,项燕打算把军队撤了,后方好休整一番,可是没有想到王翦趁机全线出击,公元前223年秦军兵分多路,同时向项燕军队发起了猛攻,秦军的士兵没有训练,斗志松懈,见到秦军来袭,人人惊慌失措,一下子就陷入混乱,秦军很快就冲到了楚军的阵型里,把楚军分成好几块,各个击破,项燕狼狈逃窜,连首都寿春都落到了王翦手里,项燕不甘心失败,在第二年拥戴平昌军当楚王,重新集合了一支军队要和王翦决战,现在王翦占据出了楚国的大部分土地,实力大增,比之前还有强悍,强大的秦军把项燕的军队团团围住,昌平君在战斗中牺牲,项燕觉得自己愧对国家就自杀了,就这样王翦只用了两年时间就消灭了楚国,王翦继续进军南下占领越国土地,在楚国设立楚郡,至此楚国灭亡!
秦灭楚之战,是中国历史上疲敌制胜的经典战例,王翦改正了李信轻敌冒进的错误,采取了"避其锐气,击其惰归"的作战方案,养精蓄锐,稳扎稳打,示弱麻痹敌人,最终取得了战斗的胜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