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边的云彩。”用徐志摩的这句诗作为萧红生命最后时光的写照应是适宜。生命有涯,人生无涯,虽然萧红带着落寞离开那个战火纷飞的世界,笔下的文字却绵远流长,警醒活着的人。
茅盾在《呼兰河传》的序中评价其是“一篇叙事诗,一副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带着对萧红的缅怀,也带着对于茅盾先生所称赞的“诗歌画”的好奇,翻开了萧红儿时记忆相册。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也没有振聋发聩的“呐喊”,但《呼兰河传》依旧能深入人心,吸引着你一页页的读下去。
茅盾所言非虚,萧红用儿童纯真的眼睛向我们描绘了呼兰河的风土人情。我们享受着呼兰河的原始淳朴,沉浸于萧红自由快乐的同时,也为小团圆媳妇、王大姐等人物的遭遇感到心痛。我们痛斥着乡民的愚昧无知、麻木不仁的时候,也看到了以冯歪嘴子为代表的底层民众敢于追求幸福的生命力。合上书本,我跟大姐说:“萧红的童年经历并无特别出彩之处,但是她的笔却将一切写活了,读一遍之后好像也经历过那样的童年,跟随着她看到了那些形形色色的小人物。”合上书本的时候,我想起了一个词——“共情”,而《呼兰河传》就是一部这样的作品。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优秀的作品总能引人竞相模仿,不是未曾想过学习萧红的写作风格及方法,将自己学生时代的记忆也转变为文字,但每次打算提笔开始这项“伟大工程”的时候,抓耳挠腮,终不知从何处下笔,不得其法。当我们与他人谈论学生生活的时候,总是滔滔不绝,为什么要诉诸于文字之时,却总不能如意,最后不了了之?或许我有点痴人说梦、不自量力,甚至在自寻烦恼,也明白“冰冻三处,非一日之寒”,但正如邹韵所说:“生命见证过多少真实,付出过怎样的努力,我希望就会有怎样的底气”,而我希望日积月累的努力最终能匹配上我的野心。“笑谈今生何为天堑,天高云涌我为峰”等的豪言壮语脱口而出,那时候的底气是年轻。当青春逝去,未来又靠什么支撑呢?
黑夜拂去了白日的喧哗与浮躁,使人冷静,沉思!樯橹可以灰飞烟灭,文字却能在几经磨难中也无法销声匿迹,反而熠熠生辉,这就是文字的魅力。今人不看古时书,是在否定自己国家灿烂的历史文化。过去的优秀作品除了写作风格可供借鉴学习,内容让后人了解那个时代的历史之外,那么它对现在的影响是不是正在消亡,存在的意义是否也随之淡去?我的答案是否定。作家总是带着特定的使命开启一段旅程,而这个使命也是当时的历史所赋予他们的。不过,时代可以成为过去式,优秀的文章却能够源远流长,我们依旧能在其中找到现在的影子。《呼兰河传》小团圆媳妇以及王大姑娘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流言蜚语、愚昧无知和麻木不仁。难道现在这种情况就彻底不存在吗?只不过是换了一个漂亮外衣罢啦。流言最是无情剑,在网络发达时代,言论传播的更快更广,大多数人都能拿起手中的“笔”来“仗义执言”、“伸张正义”。这个“笔”倒是越来越轻便,可它的分量却越来越重,用不好刀刀也能见人命。以史为鉴,新媒体时代更需要每个执笔人在下笔前深思慎言。
今人不见古时月,但旧时书籍依旧照今人。萧红悄悄的走了,未带走一片云彩,却不曾忘记为社会呐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