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触记忆术是八十年代的时候,当时我正在上初中,大量的功课需要记忆,本人记性尤其差,中午吃过什么饭,到晚上要是闲聊间问起,都要搜肠刮肚地回想一番,我父母的记性非常好,几年前的事情,他们都能把当时的场景,谁和谁说过什么话一五一十地道来,清楚地常常让我毛骨悚然。有一天,父亲下班回家带回几本小册子,书很薄,跟练习本大小,这就是关于速记和速读的书,我如获珍宝,几日来从头到尾反反复复地读了几遍,谐音法,挂钩法等等,并立即运到学习中去。经过一期实践,才颓然发现,方法不等于记忆。是的,运用谐音法是可以记下大量的历史,地理,但无形中也耗废了大量的时间,并且在脑子里转化成需要的词也要时间,就算运用熟练也需要不断地加强巩固,不然一样容易忘记。知识是不断更新的,不可能老是巩固和加强用记忆法记的东西,只是忘记的速度比没有运用记忆法慢点而已,花费和收获不成正比,所以就放弃。
几十年过去了,因为记性不多,经常收集些记忆方面的资料,花费了大量时间练习,但一放下,就遗忘了,痛苦极了,短期记忆不能转化成长期记忆。时至今日,出版的记忆方面的书琳琅满目,实际上所有的你拿来看都大同小异,诣音法,挂钩法,定桩法等等。不能说记忆术没用,如果你只是想应付一次考试,你可以尝试尝试,短期记忆没有什么问题,比单纯背诵要快,不容易弄混。但要成了自身储备的知识,却鞭长莫及。你想想,如果那些记忆术这么管用,他们不会只会表演记扑克牌,背孙子兵法,道德经。花个几年时间,运用记忆术背个几十本文学名著,个个都是文学巨匠。不是有句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来也会吟”。至不及,运用记忆术把历史上发生的事记个通透,我估计就没当年明月这些人的事了,可见记忆术是有局限性的,表演大于实用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看法而已。最近我读了朱熹的读书三到,深有启发,朋友们不妨去读读,也欢迎大家交流交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