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时间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通过高效的行动产生与目标一致的结果,时间管理第二课中提到行为改变的四个习惯,从看到事实——产生强烈感受——深入分析原因和解决办法——持续行动。
这四个行动缺一不可,但是我们的难点在于常常把事实和感受混为一谈或者想出了办法,但是缺乏持续行动的能力。
但是如果想要达到目标这四者是缺一不可的。
我前段时间才读到《奇特的一生》,书中的主要内容就是讲柳比耶夫一生通过记录自己的时间日志,而让自己在各行各业取得了不小的成绩,我在看到这本书的第一感觉是,这个人很牛,时间日志很重要,自己也试图下来实践,但是很快发现,既耗时,有没有什么太大的作用,最后我就放弃了,还是改成了现在清单,每天只需要提醒重要的任务即可。
但是昨天听到小强老师的课程之后,犹如醍醐灌顶,原来,其实我没有读懂《奇特的一生》这本书,我从来没有认真思考过,柳比耶夫为何要做时间日志,他并不是为了记录而记录,写记录的目的如果不是写给别人看的,那么一定是对自己的行为的反思,我们完全可以排除掉前一个动机。
小强老师课上提到,写事件日志是为了1.剥离感受和事实;2.为了做行为分析。
第二点也许相对好理解,可是第一点,听起来就容易让人觉得莫名其妙。
回忆我在上一篇文章中提到的,我们时间管理的第一步就是要确定我们奋斗的目标,即使没有一个宏大的远期目标,也需要有一个短期目标。
但是有了目标仅仅是第一步,有了目标之后我们在实践的过程中也会经常碰壁的,这时会出现两种心态,一种是埋怨自己,产生自我厌弃的情绪,但是有些人还是不会放弃,他们也会自我分析,找到原因,然后下次再继续实践;另一种则是看到事实,对我今天没完成任务,然后我怎么完成了,下次叮嘱自己如何去完成。
两者都会实践,他们区别在哪里?
就在于一个带着主观判断的去分析,另一个则是理性的判断分析,那么就此可以看出谁最后实践更加能够接近目标了。
让我觉得启发最大的是老师提到的如何记录时间管理日志以及进行时间日志分析。
一、如何记录时间管理日志
之前我用过很多时间管理工作,很多都是以半小时为节点的,但是最大的问题在于半小时内或许还有很多几分钟几分钟的时间我们没有办法记录到,我们仅仅记录的是一大块时间。如图我自己2017年的时间管理日志,这样是不利于时间支出分析的。
如下这种记录方法我们就可以清清楚楚看出来我们一天都在干什么,另外我们可以看到老师列举的这个例子中午默默地就消耗了2个小时的时间。
时间日志就是一面镜子对照美丑,记录下来知道我们才知道我们时间都耗费在哪些地方了,知道如何修正行为。
例如我这两天做时间日志就发现了,我早上起床和晚上上床后刷手机的时间太久了,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时间默默地就这样被偷走了,有的时候一刷就是一个多小时,本来白天带娃很辛苦,我还白白浪费两个小时的睡眠时间。
因为是做完一件事就马上记录完成时间,所以这种警醒的作用就十分的有效果。
二、利用时间日志做分析:
1.每天最重要的任务是否花最长的时间
比如与人生目标相关的事件是否花了最长时间
2.看看哪些时间段自己做事最有效果
比如我发现早上刚刚起床做事效率最高,还有晚上10点之后。
3.看看哪些组合让你做事最有效率
我发现自己每次都是睡觉起来那段时间效果最好,看似睡一会浪费了时间,但是磨刀不误砍柴工。所以中午的小睡和晚上陪宝宝睡觉之后我再起来工作反倒效果最好。
另外工作时间太久之后,起来出去晒晒太阳适当运动,也能够提到工作学习效率。
4.帮助我们合理的计划
我们为何不能够完成任务,有些时候是我们太高估自己的能力,低估了自己完成任务的时间。例如每天更文的速度就是1小时,但是我仍然想要计划在半小时内完成,显然短时间内是不可能达到的。
所以时间日志在时间管理中是必不可少的工具,那么在记录时间日志的时候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1.老师提出来建议连续记录不要超过一周。
因为我们记录时间的目的是为了改变行为习惯,如果是已经产生了改变那么就可以不用日志了,我觉得我们可以改成清单法。但是当我们重新又走入了低效的阶段,可以重新再开始记录。
我们时常给自己设定了很多限制,我的时间日志要一直记下去,如果不记下去,又容易产生自我怀疑,其实这也是没有必要的。
2.不要死磕
比如遇到难题了,可以放一放再回来解决
3.不要同时进行很多事情
这里老师也提到了待办清单法,我也尝试过很多次,就是做某些事的时候,如果想到有另外的事情没做完,可以马上记录下来,而不是马上去做,经常被打断是最不高效的做法。
4.我们的记录别太碎片化
刚刚上面提到了整段时间的记录不利于我们分析,但是太过于碎片化也不行,这样增加了统计的难度,比如我习惯性将喝水、上洗手间等,或者带娃、吃饭等放在一起记录。
总之,时间管理日志是非常重要的,然而仅仅知道重要性是不够的,需要我们思考清楚为何使用以及使用说明。
网友评论